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安徽要闻

  • 2022-06-29 05:01
  • 来源: 安徽日报
  • 作者: 范克龙 安耀武

  盛夏时节,麦茬芬芳,豆苗青青,皖北平原依然沉浸在小麦丰收的喜悦中。

  6月27日一大早,太和淙祥小麦科技专家大院院门大开,喜气洋洋,院内停放着几台农机,种粮大户徐淙祥一家神情激动地站在门前,准备迎接一份珍贵礼物。

  10时许,双手接过习近平总书记从北京发来的回信,69岁的徐淙祥激动不已。 “今年我们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两强一增’行动计划要求,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管理,战胜了低温、干旱等自然灾害,小麦喜获丰收。我及时写信向总书记汇报,分享丰收的喜悦心情。没想到总书记竟然亲自给我们回信了,我们全家感到很惊喜,非常荣幸。 ”徐淙祥激动地说。

  “总书记的回信情真意切,催人奋进,饱含着对农业农村的深厚感情和殷切希望,我一定按照总书记指示,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研制更多更好的农业新品种,探索并推广新技术,促进现代农业快速高效发展,真正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多作贡献。 ”徐淙祥说。

  中午时分,一场大雨不期而至。 “真是一场及时雨,眼下大豆刚出苗,正需要灌溉。 ”顺着徐淙祥手指的方向,良田一望无际,金色的麦茬铺满田间,一丛丛碧绿的豆苗钻出土壤,长势喜人。

  “今年高产试验田种植的几个小麦品种,亩均产量都超过了800公斤,创历史新纪录,示范田里的小麦平均产量也都在600公斤以上。”徐淙祥的儿子徐健是种粮好手,也是1200多亩高产田的管理员。他认为,小麦之所以能取得高产,一是靠政策,二是靠科技,“要向科技要效益,通过科学种田,实现节本增效”。

  在大院的二楼,摆满了成袋的麦穗、麦粒样品,这里是徐淙祥的孙子徐旭东的实验室。大学毕业后,徐旭东接过爷爷和父亲的接力棒,成了“农三代”,从事种子和农业科技研究。

  “总书记回信让我倍感振奋,我觉得农业是一个广阔的舞台,年轻人在农业上可以大有作为。爷爷坚持从事农业几十年,取得了不少成绩,我一定要向他学习,投身农业发展,做个新农人,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徐旭东说。(记者 范克龙 安耀武)

编辑: 陈邦银
推荐阅读
从松石云海间出发 池黄高铁驶来!


发布于2024-04-26 09:35:13

池黄高铁4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


发布于2024-04-25 21:44:27

池黄高铁4月25日开始售票


发布于2024-04-25 21:44:27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