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资料库

  • 2021-05-20 15:00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

  皖南古村落,特别是徽派古村落及古民居密集众多,仅黄山市便保存了经第三次文物普查确定的8000多幢古民居类文物,包括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也较多,无论是建筑工艺,还是文化内涵,都堪称中国古村落、古民居群的代表,是博大精深的徽文化的物质载体,最具保护利用、发展旅游价值,完全可以打造成世界乡村旅游中国模式,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大大提升徽杭旅游廊道的档次和吸引力,与黄山、九华山、齐云山等成为长三角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和重心。故此,省委、省政府、省政协将“推动古村落旅游提质增效,促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列为今年月度协商会专题。


  省政协党组和昌尔主席高度重视这次会议,省政协主席会议审定会议筹备方案,昌尔主席亲自调研。我们适时召开了情况通报会,由我带队先后赴黄山市、宣城市泾县开展调研,赴广西学习考察。从调研考察情况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古村落保护利用及其旅游发展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是黄山市自2006年以来先后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等三大工程,100多个古村落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出台10多项规范性文件,探索了五六种保护利用模式,以古村落为支撑的乡村旅游得到较快发展,特色民宿、研学旅游、文化体验等业态不断涌现。其中,黟县2019年旅游总收入114.76亿元,超全县GDP一半。

  调研中也发现古村落旅游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是古村落保护利用规划水平不高。缺乏统筹古村落遗产保护、环境整治、特色塑造、旅游发展、产业配套,乃至于与其他相关规划相衔接的高水平规划。

  二是古村落保护亟待加强。由于国保单位、省保单位维修经费不足,市、县保经费严重缺乏,其他大量古民居更少有经费,大量古民居类文物得不到及时维修。已维修的民居有的不够精准,甚至出现保护性破坏的现象。古村落整体保护不力,文化资源发掘不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加强。

  三是古村落利用水平需要提高。古村落旅游质量和效益参差不齐,低端化现象比较严重,文化资源利用简单粗糙,缺乏创意,更少利用科技手段,富有魅力古村落旅游较少。

  四是古村落旅游同质化严重。一个又一个古村落旅游大同小异,游人游了一两个就失去继续玩另外古村落的兴趣,严重地制约了古村落旅游提质增效。

  五是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农村实行“一户一宅”旧房宅基不拆、新房地基不批的用地政策,一些原住民“拆旧建新”、“弃旧建新”。现行土地法规政策一定程度制约了城市资本投资古民居保护利用。同时,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相适应的相关支持政策亟待完善。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推动古村落旅游提质增效,促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传统村落改造好”和保护文化遗产,让各类文化遗产活起来的重要指示精神的硬任务来抓。充分认识古村落旅游提质增效对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下大力气做好此项工作。

  二要提高古村落保护利用规划水平,统筹考虑古村落遗产保护、环境优化、旅游发展、特色塑造、基础建设、产业配套等。市、县(区)要统筹规划编制,既要编制好古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也要搞好与乡村振兴规划、国土空间利用规划、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规划等协调衔接。

  三要解放思想,进一步完善古村落保护利用法规政策和监管标准。及时修订《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将与古村落、古民居密切相关的古道、古桥、古码头等纳入保护范畴。努力向国家争取有关宅基地政策法规在古民居保护利用上有所突破,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古村落保护利用。同时,鼓励以县(区)为单位出台相关标准,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技术指南和导则等。

  四要精准保护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古村落文化资源及其周边环境利用水平。既要保护好古村落的格局、结构、建筑风格、外形意蕴,又要保护好其水口水系和周边环境;既要保护好古民居类文物,也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一定要修旧如旧、原汁原味,决不允许保护性破坏。在保护的基础上,予以合理利用、创新利用、活态利用,努力提高古村落利用、发展旅游及相关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五要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线路,发展定制旅游,推动古村落旅游个性化发展。应利用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品牌,做成中国古村落旅游经典;应抓住某些古村落特色做大做强;可利用古村落周边环境,打造旅游特色;可依据古村落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基地,形成旅游特色;可精选古村落文化亮点,用创意加科技创新旅游特色;可发展系列特色民宿,结合各种旅游活动彰显古村落旅游特色。

  六要不断创新产业、延伸业态,进一步提高古村落旅游综合效益。要发展各种特色民宿,提升研学旅游内涵,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提升服务水平。要实施古村落旅游+行动,多举措推进古村落旅游与农业、教育、体育、健康养老、电商物流、文化创意等深度融合,培育更多的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要注重内涵发展,充分发挥皖南底蕴深厚的人文价值、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绿色低碳的经济价值和城乡互动的社会价值,推动古村落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七要多措并举,着力解决古村落保护利用投融资机制问题。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同时,建议设立省级古村落保护利用基金,市县(区)也要加大投入。进一步创新投入机制,更大力度撬动社会资本投入。鼓励村民以自持资产租赁或入股,参与古村落保护利用。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拓展投融资渠道,切实解决古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资金不足问题。

  【宣城市政协副主席彭少鸣】

  我发言的题目是《扬历史之形 铸文化之魂》。



  古村落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独特的优势资源。粉墙黛瓦、名人故居、古老村落点缀着青山绿水。近年来,宣城市积极推动古村落保护利用,将“古建筑古遗址开发利用工程”列为全市文化旅游八大工程之一,编制《古建筑古遗址保护利用规划》,多措并举开展古民居抢救保护工作,借助文化资源、诗词影响、名人效应,逐步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多赢。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旅游开发同质化,文化独特性尚显不足。除部分古村落外,大多以观光旅游为主,大同小异,未能做到深度挖掘和有机创新。二是保护开发难度大,古村落风貌损坏严重。古民居产权结构比较复杂,盘活资源困难重重。村民翻建或修缮古屋古院时,采用新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艺,难以做到修旧如旧,影响原来建筑风貌。三是交通通而不畅,可进入性差。一些地区受限于地形地貌,公路布局不尽合理,很多古村落至交通干线的公路等级不高,主要以县乡公路和村村通公路为主,旅游团队进入难。四是保护开发保障机制不健全。古村落保护开发的科学规划和规范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古村落古建筑保护、修缮专项经费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难以开展全面修缮和保护。

  为此,建议:

  1.坚持保护优先,夯实文化之基。文化是产业的根和魂。要深入开展以古村落为重点的特色文化村调查,建立档案体系,有针对性地制定认定条件、分类标准以及保护开发方案等。加快推进省级层面传统村落立法保护工作,按照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宜旅则旅的原则编制古村落保护和开发规划。开展历史文化挖掘整理研究、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编制重大项目,争取专项资金。开展非遗宣传和展演展示,还原与复活民间故事、地方戏曲等民间传统文化,以文化内涵为基点,讲好古村落故事,打造独特文化品牌。

  2.坚持有序开发,留住历史记忆。围绕“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建设原则,依据资源特点、分类施策,实行多元主体保护和活态保护策略,科学合理开发利用,避免过度商业开发,严格保护古村落的空间与布局。开展古村落资产产权界定和价值评估工作,建立依法征收、流转、租赁的机制与平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皖南资源,借鉴现代化的建筑理念,通过整体组合的方式使结构形式、色彩统一,留住古村落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凸显特色元素,展现乡情乡味乡愁。

  3.坚持融合发展,探索区域协同。聚焦长三角一体化,着力推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一体化,鼓励开发更多富有古村落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联合推出具有区域吸引力的旅游体验产品,拓展旅游产业链。加强在标准规划、政策协同、网络营销等方面等高对接,一体谋划古村落文旅产业项目。积极构建协同创新发展平台,整合挖掘皖南特有以徽文化为主体的区域文化资源。合作举办高层次高水平的会议、论坛等重大活动,塑造“长三角的皖南、中国的徽州、世界的黄山”高品质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4.坚持多措并举,保障要素供给。加快高铁、高速公路网络建设,打通省市县际公路“断头路”,改善提升乡村旅游道路等级。加强旅游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建立分级财政投入机制,吸纳社会资金广泛参与,探索“古村+众创”等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加入古村落保护开发。加大文化人才引进力度,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动文化与科技资源创新融合,大力培育创意文化产业链。积极利用各种途径宣传古村落的历史价值和相关保护政策措施,组织开展相关教育和培训活动,营造保护利用古村落的良好氛围。

  【省政协委员,致公党合肥市委副主委段丽琼】

  我发言的题目是《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利用 促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



  徽州古村落是徽州文化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也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古村落旅游提质增效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目前古村落保护与利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保护与利用的标准体系不完善,亟需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二是古村落基础设施有待提高,旧有建筑、村落文化需要重塑开发;三是古村落保护和发展长效机制有待健全。古村落连片保护与发展利用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尤其在业态植入、产业发展等方面仍需加强。

  为此,建议:

  一、保护为先,留住发展的“根”

  完善地方立法。适应农村综合改革,尤其是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等新形势新情况,制定古村落相关保护利用条例。加大有关法规规章政策的执行力度,不断加强文物保护执法力度,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古村落保护意识。

  加强统筹规划。统筹美丽乡村建设和古村落保护,统一规划村落布局,既要保护旧村的原生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为村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完善古村落旅游服务设施,形成一批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助推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

  加强防灾保护。加强科技防灾力量,大力推动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村落民居防灾工作。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培训,增强农户消防意识和应急防灾技能。

  二、多元筹措,注入发展的“魂”

  优化利用各级财政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充分利用好中央和省政府下发的财政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对专项资金和项目要加强监督。

  构建社会参与的多元格局。完善制度及配套政策,拓展投融资渠道,创新金融支持手段,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资捐赠、投资、入股、租赁等方式共同参与古村落保护利用。

  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旅游。推进古村落古民居认租、认领、认购和产权流转等利用模式,探索村民以入股等方式参与的旅游开发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鼓励村民利用闲置住宅从事民宿、餐饮等旅游经营相关活动,发展集体经济,增强古村落自我造血能力。

  三、打造精品,提升旅游的“神”

  让沉睡的历史文化“活”起来。充分挖掘皖南古村落传统文化和乡俗风情,在“体验”上做足文章、做出品牌,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探索开发古村落特色旅游产品并形成新品牌。开发特色民间文化产品,加快旅游文化产品设计和专业化生产,推出一批影视作品和娱乐节目,增强古村落旅游的吸引力。

  让专业人才“沉”下去。专业人才是推动古村落旅游提质增效的关键。加强古村落文化、旅游、建设管理队伍建设,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管理体制。加强古村落古民居保护、文化产业运营、娱乐演艺人才招引,开展文化名人、旅游机构、规划师和建筑师等下乡行动,加大非遗传承人挖掘和培养,大力培育“传统工匠”“名匠”。

  让古村落旅游“动”起来。加快古村落旅游与健康养老、电商物流、文化创意等领域深度融合,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多元化经营,拓展价值链。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古村落旅游发展规划,着眼市场需求和旅游产品供给相匹配,打造精品景区和特色旅游目的地,与古村落周边景区一道,形成大联合、大整合的旅游发展格局。

  让旅游宣传“炫”起来。依托互联网技术,从数字化销售平台、新媒体交互手段扩展推广营销。与微博大V、旅游博主、美食博主等合作,加大新媒体宣传力度。与携程、美团等综合服务平台合作,推出精品项目,吸引游客。参与拍摄影视剧、娱乐节目、纪录片等,增大媒体曝光度。广泛发动“徽文化”“古民居”的“粉丝”群体,以自身参与的方式进行创作,拍摄微电影、纪录片,创作原创歌曲、楹联等,发挥“粉丝”效应。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和中华历史名人纪念活动,支持古村落建设传统文化传承传习基地。

  【省政协副秘书长,民建安徽省委专职副主委李霞】

  我发言的题目是《塑造个性特色 推动皖南古村落旅游提质增效》。



  皖南古村落保存了较多的古民居类文物,承载了村民自古以来生产生活积淀的百科全书式文化。其中,分布于黄山市及其邻近地区的徽派古村落密集众多,最具保护利用、发展旅游价值,完全可以打造成世界乡村旅游的中国模式,大大提升徽杭旅游廊道的档次和吸引力,与黄山、九华山、齐云山等成为长三角高质量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龙头和重心,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目前,皖南古村落,特别是黄山市域古村落旅游已取得较好成绩。然而,也存在不少问题,同质化便是制约其提质增效的显著原因。由于古村落旅游大同小异,游人玩了一两个,便失去玩另外古村落兴趣。必须设法使古村落旅游百态新姿,各具特色。

  一是利用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品牌,做成中国特色古村落旅游经典。从古民居与非遗保护利用、周边环境与旅游农业优化协调、相关业态提升、到智慧旅游等,都按世界水平要求精准实施。同时,协调两村差异化发展,根据各自特色塑造其优势。如张扬其船形村、牛形村布局及环境提升、突显各自民居及徽派三雕之长、利用古民居方式的不同。

  二是抓住古村落特色,做大做强。如徽州区八卦形村呈坎,应利用八卦文化放大其特色。包括:利用古祠堂打造博大精深的八卦文化演示馆;在水稻、油菜花田适当布种八卦、太极等图案;布设八卦阵,吸引游人闯阵、破阵;夜晚用彩灯显示该村八卦形轮廓,结合灯光秀,美轮美奂;精心创作八卦文化的特色表演,配之以特色民宿和研学旅游,等等。

  三是利用古村落周边环境,打造旅游特色。如黟县塔川利用春夏山花烂漫、秋景层林尽染,打造观景线路和最佳摄影点,配之以一系列特色民宿。还可以适当整理电线、树木,使山景、村落、云霞更好地搭配成景。亦可就近开展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攀岩、荡涧、巧过索桥、趣味登山、山居夏令营等活动,乃至亲子对抗、山地游击战等科技趣味游戏。

  四是依托古村落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基地,形成旅游特色。复现农耕式田园风貌,吸引游人玩赏乡风野趣;开辟农趣体验园,让家长带着孩子体验诸如骑牛、车水、犁田、打谷、扬谷及钓虾、罩鱼、扒泥鳅、掏黄鳝、逮螃蟹,乃至掼泥炮、放河灯之类农家游戏;让家长携孩子体验浇菜、喂猪喂鸡,干农家活,吃农家饭。还可以吸引市民至此原汁原味过大年。

  五是利用古村落复现传统的七十二行,营造旅游特色。其中如篾匠、木匠、石匠、铁匠、缝纫、制陶、文房等店铺,可以发挥展演、观摩、体验、产品订购等功能,引导其生产文创产品、特色工艺品。如铁匠铺可按缩微工艺品打造多种农具并妙藏于抢手的旅游盲盒。至于已消失的某些行当,也可借助科技趣味复现,让游人增长知识,体验,摄影留念。

  六是精选古村落要素,用创意加科技创新旅游特色。如利用祠堂展演世代积淀的祠堂文化,复现祠祭活动;利用社屋展演源远流长的社文化,复现社祀活动;利用闲置民居,引进各类博物馆;展现名人旧居文化内涵;高水平策划并运用科技,让游人穿越至附近古遗址、古战场、红色景点等所反映历史情境。利用VR、AR技术,活态再现重要古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

  七是特色民宿结合旅游活动,彰显古村落旅游特色。打造系列特色民宿,迎合不同的旅游需求,开展各种投其所好的旅游活动。如:专门为老年人群旅游活动举办的银发夏令营,让他们聊发少年狂,焕发青春;开展为满足大学、高中同学毕业周年季乃至同事、邻居、朋友等各色人群聚会的不同需求,预约量身定制的旅游活动。还可以开展各种个性化旅游服务。

  基于上述建议,倾力打造古村落特色旅游热线。在对沿线古村落旅游特色逐个精准策划的基础上,制定旅游规划,吸引社会资本,运用行政协调、政策奖补、宣传促进等手段,让特色化发展成为古村落旅游之追求,用三五年时间,形成高质量高效益且数量更多的皖南古村落特色旅游,整体提质增效。

  【省政协副秘书长,民进安徽省委专职副主委 王容川】

  我发言的题目是《下足四个功夫促进皖南古村落旅游提质增效》。



  皖南古村落旅游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一是古村落遗存分散。古村落物质文化遗存丰富厚重,但具备开发价值的古村落单体多数较小且相对分散,古村落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宣传推广、市场开发等方面统筹难度大。二是文旅融合不够。丰富厚重的徽文化未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缺乏有影响力、辐射力的文旅产业集群和品牌龙头产品,众星点点,而难觅“拱月”。三是产品层级不高。文化旅游产品缺乏差异性,景点同质化较为突出,观光产品居多,体验度高、互动性强的旅游产品不足。

  为此,建议:

  1.在提升产品服务上下足功夫。一是丰富旅游业态。深挖古村落物质文化遗存,打造主题公园、主题创意作坊、主题博物馆、主题酒店、主题餐饮等;通过“文化+创意+科技+养生+演艺”等新业态,开发乡村文化研学、生态康养、运动旅游、农事体验、写生摄影等主题活动和绿茶制作、目连戏、叠罗汉、上九庙会、跳钟馗等非遗文化互动体验产品,让游客“当一次徽州人”、“做一天古村人”,增强徽文化市场认知度和产品吸引力。二是打造经典线路。立足古村落物质文化遗存和特色,组合开发和丰富古村落文化旅游线路。如建立徽州“建筑三绝”旅游线路,串联西递(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南屏(中国古祠堂建筑博物馆)—棠樾牌坊群(牌坊之乡)。三是完善设施功能。大力推进旅游集散、公共服务、信息服务和吃、住、游、购、娱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接待服务功能,如在古村落集聚区内合作建设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商品交易中心、大型剧场舞台、徽派民宿一条街、徽菜风味庄、非遗产品展览贸易区等。

  2.在文旅融合上下足功夫。一是加强“点”上文旅资源挖掘展示。加强对古村落历史、民俗旅游和文化的挖掘研究,完善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档案和数据库;充分发挥徽商博物馆、历史文化街区研究中心、专业博物展示馆、徽文化展示馆、民俗博物馆的作用,建立以古村落为窗口的徽文化展示体系,包括徽州建筑文化、商业文化、民俗文化等。二是加强村落间资源的整合。立足重点古村落、资源富集区、特色园区建设,精心打造和丰富精品线路,串“珠”成“链”,串“点”为“轴”,打造升级一批引领型文化旅游珍珠链和旅游圈,形成“点极”带动效应。

  3.在宣传推介营销上下足功夫。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平台,如建立网上宣传推介体系、建设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积极开发专项APP客户端等开展宣传推介,开发VR旅游,积极借助和发挥论坛、即时通讯、博客、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兴传播载体的传播优势,加大皖南古村落和徽文化的优秀网络作品的创作和传播;统筹开展古村落文化产品的统一管理、推介、营销和服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整体影响力。

  4.在域内外协同合作上下足功夫。一是加强区域内的对接合作。依托皖南古村落文化的富集性,深挖徽文化意蕴和生态优势,加强古村落与黄山、九华山、齐云山等名景名山,徽州名村名镇名街区,黄梅戏等演艺以及徽文化节、九华山浴佛节等资源平台的统筹对接和协同发展,讲好“古村落”、“徽文化”故事,扩大古村落文化影响。二是加强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加强与沪苏浙古村古镇的联动,在历史文化研学、景点布局、线路规划、旅游服务等方面加强合作,深化共建共享和一体化合作机制,推进“规划对接、产业互融、产品互促、市场共推、客源互送、品牌共建”;联合举办江南古村古镇主题文化展示和特色节庆、大型赛事等活动,更好提升皖南古村落在长三角区域旅游中的竞争力。

  【省政协委员,黄山市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方颖】

  我发言的题目是《加大古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力度 促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传统村落改造好”和关于保护文化遗产,让各类文化遗产活起来的重要指示精神,2020年,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同组织实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我省黄山市被列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示范创建点,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集中连片保护也遇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黄山市古村落保护利用及旅游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但各片区没有同步跟进,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村落建设“插花”混建时有发生,旅游业态及村落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

  二是古村落内传统民居多为私人所有,产权关系复杂,大量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建民居闲置,珍贵历史遗存无法依靠原住民保护并得以重新利用,古民居传承面临较大压力。

  三是黄山市被住建部列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创建示范市,获得中央专项资金支持1.5亿元,但资金缺口仍然很大。黔东南州作为同批创建示范市之一,获得省级分三年配套资金1.5亿元。

  为加大古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力度,促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提以下建议:

  一、高水平推进黄山市古村落保护利用集中连片示范创建

  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是站在更宏观的视角,带动区域性的整体保护利用工作,是古村落旅游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需要在保护民居类文物、统一徽派风格的前提下,加大传统村落建筑改造、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村落人居环境提升力度,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提高基础设施承载力。充分挖掘传统村落片区优势,以村落空间、自然资源为载体,开展高质量的古村落旅游和生态旅游及多种多样富有魅力的旅游活动,以生态旅游为主线,大力发展各类新兴业态和衍生业态及文化教育、卫生福利等公益业态,进一步提升内涵、提高效益,凸显不同片区的亮点。对于纳入片区的每个古村落都要努力塑造其个性特色,将各具特色的古村落串点成线,串珠成链,实施连片保护、规模发展,从多个维度活态彰显徽文化魅力。充分发挥黄山市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引领作用,鼓励其他地区争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

  二、多举措解决皖南古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用地难题

  放活古村落宅基地使用权,使农村闲置房、闲置宅基地走向市场。建议省里对古民居宅基地使用权租赁期限实行区别对待,将租赁期限延长,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古村落保护利用。分类施策,发挥用地指标供给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精准实施“点状供地”,分类推进解决土地问题。对涉及集中保护、连片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抢救性保护用地要应供尽供;对特色产业发展用地、集体经济发展用地、重点项目用地、示范性项目用地、新业态发展用地,应倾斜建设用地指标;对不符合保护要求和示范区发展方向的坚决不予供地。实施保护性收储。利用政府融资平台,对当前不具备开发条件或开发利用难度大的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及荒山、荒地等资源进行保护性收储,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基础。

  三、创新皖南古村落集中连片保护投融资机制

  围绕重点村庄、重点项目,采取“国企平台主导+市场招商”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古村落保护利用。发挥互联网金融作用,设立众筹项目,利用“互联网+”模式,吸纳风险投资基金、社会资本等加盟古村落保护利用。鼓励村民以自持资产租赁或入股,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经营和收益;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设立省级古村落保护利用基金,完善有关优惠政策,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古村落设施建设、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保护发展项目,切实解决古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资金不足问题,大力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

  【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省市场监管局一级巡视员高宗宏】

  我发言的题目是《标准化助力古村落旅游提质增效》。


 

  近年来,我省围绕“标准化+”发展战略,在旅游服务建设中,坚持以标准为引领,助力古村落保护与利用,先后发布《徽州传统聚落适应性改造与提升规划技术导则》《徽州传统建筑修缮技术规程》省级地方标准,《徽州民宿通用要求与等级评定》《徽州古村落旅游服务要求》《历史建筑评估认定标准》等黄山市地方标准。但离古村落保护利用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标准化建设还不完善。现有古村落保护利用相关标准覆盖面较窄,标准体系还不健全,还不能满足古村落保护利用的需要。比如,全省开展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31个,但涉及古村落的仅有西递宏村、查济、徽州呈坎等3个。二是保护意识还有待增强。古村落居住的村民对古村落的价值认识不足,存在随意整修、翻建,甚至拆除等现象,不仅破坏了古村落原有的风貌,而且改变了整个古村落的规划布局,破坏了古村落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三是旅游开发还不够规范。大部分古村落旅游是委托企业开发经营,存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象,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有时难以顾及古村落的保护,加之缺乏长期有效监管,导致古村落资源遭到破坏。

  为此,建议:

  1.加强古村落标准体系顶层设计。要建立有关部门关于古村落保护利用的联动协作机制,共同研究制定古村落保护与利用标准体系。比如,住建部门应充分发挥标准化对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支撑作用,落实技术导则要求,强化对古村落的保护方法、建设模式、开发力度及利用方式等方面的指导。文旅部门应加快推进全域旅游标准化建设,探索建立特色全域旅游标准体系,加快建立科学、合理、适用的古村落保护和利用标准体系,统筹规范古村落的保护利用模式和方法。

  2.鼓励制定古村落保护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单位积极主导、参与古村落保护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长三角区域地方标准研制,指导相关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积极开展古村落保护团体标准研制。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的要求,在古村落保护、修复、利用、服务、评价及体验等方面研究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导则》《既有建筑改造设计与审查指南》《历史建筑保护图则编制导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要求与评价》等地方标准,提升古村落保护和利用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促使古村落保护和利用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在更大范围古村落保护利用方面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3.推动古村落品牌化建设。充分发挥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推动古村落品牌建设,推动古村落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探索,力求“服务标准体系化、服务质量目标化、服务方法规范化、服务过程程序化”,进一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起到标准化试点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举办民宿管家、自驾游、旅游星级饭店、旅行社中高级管理人员岗位资格、“名店进乡村、名厨帮农家”服务等培训以及徽州砖雕技艺大赛等行业技能比赛活动强化品牌建设,进一步打响“徽州民宿”品牌,推动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运用标准化助力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

  4.科学合理规划古村落保护与利用。古村落规划要立足于对古村落的保护,处理好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要将古村落的开发利用放在保护规划的框架内,进行梯度和有序开发,严格保护尚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古民居和古建筑。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行业部门的引导作用,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健全支持古村落保护利用,以及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要和其它旅游资源相结合,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发展以古村落为主体的乡村旅游,通过保护带动旅游,通过旅游发挥文化保护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控制商业利用力度,结合本地实际,加强景区管理,坚持在对古村落资源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黄山市黟县政协主席刘继敏】

  我发言的题目是《守护文化遗产 提质乡村旅游》。



  素有“画里乡村”美誉的黟县,目前已拥有6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4处中国传统村落,1684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均名列全省乃至全国县域前茅。全县现有收费景区15个,其中古村落型景区10个。黟县在做好古村落传承保护的基础上,多措并举进行开发利用,走出了一条生态美、文化优、旅游强、群众富的特色古村落旅游发展之路,先后被列为首批中国旅游强县、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回顾过往,黟县旅游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实践历程。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农民自发办旅游起步,首开了中国乡村旅游先河。2000年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落的杰出代表,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借力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品牌效应,旅游发展驶入快车道。从2006年起,黟县在市政府部署推动下,与其他县区一道先后开展“保徽、改徽、建徽工程”、“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和“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严格执行市政府出台的10多项规范性文件,探索了不同的古村落旅游模式,加快了以古村落旅游为支撑的乡村旅游发展。“十三五”以来,黟县以全域旅游为发展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化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黟县旅游逐步实现由规模化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先后组建徽黄旅游集团,重组京黟公司,大景区建设雏形初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持续推动“旅游+”业态融合创新,旅游演艺、影视摄影、体育健身、研学写生、乡村民宿等产业蓬勃发展。全县现有民宿客栈上千家,民宿带动旅游综合收入近20亿元。2019年,全县游客接待量1376.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4.76亿元,均位居全省前列。以古村落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在县域经济中已占据半壁江山,涉旅民众更成为最大受益者,全县人均存款多年来名列全省前茅。

  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黟县的古村落旅游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古村落保护难度大。古村落内私有古民居,特别是尚未打造业态用于旅游的古民居,自然毁损难以避免。古村落周边田园风光、生态环境保护难度日益加大。二是保护资金严重不足。县级财政面对大量散落民间的非国保、省保单位的古民居,修缮资金缺口巨大。三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和现代旅游业开发所需专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等相对短缺,难以满足保护利用的实际需要。四是产权流转等存在政策瓶颈。古村落内建筑大多是文物和历史建筑,依附在集体土地上,产权流转困难,严重制约保护性开发利用。旅游开发配套基础设施在用地指标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制约。

  为此,建议:

  1.提升对古村落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古村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一定要倍加珍惜,要重视古村落乡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利用,充分展示古村落得天独厚的丰富遗存,留住永远乡愁,避免古村落旅游开发千篇一律、千村一面。建议出台全省性的古村落保护性法规,并加大旅游综合执法力度。

  2.注重古村落保护的资金投入成效。建议省财政建立古村落保护专项基金,加大对古村落保护的资金支持。各级财政相关古村落的专项资金,应集中向古村落中亟待修复的古建筑倾斜,并将古民居建筑的常规维护列入民生工程。

  3.推动古村落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坚持“旅游+”融合发展战略,打造观光游与休闲度假游相融合,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田园综合体等项目。省级层面可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并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标准,强化规划设计,壮大民宿产业,规范写生研学产业,提升运动休闲产业,做强影视摄影产业,不断促进古村落旅游提质增效。

  4.争取国家政策层面的改革支持。建议省级相关部门在古村落旅游配套开发用地指标、重点项目、人才培养与引进和古民居产权流转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和专业人才加入古民居的保护利用,为高质量建设“现代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编辑: 宋艺
推荐阅读
从松石云海间出发 池黄高铁驶来!


发布于2024-04-26 09:35:13

池黄高铁4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


发布于2024-04-25 21:44:27

池黄高铁4月25日开始售票


发布于2024-04-25 21:44:27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