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业农村厅厅长 卢仕仁】

        一、关于粮食生产政策支持问题

        近年来,我省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2021年粮食总产达817.52亿斤,稳居全国第4位,是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我省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指示我们要多种粮、种好粮。省委、省政府立即研究出台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多种粮种好粮实施方案》,在资金、用地等方面,都有不少硬货干货。一是财政上,省级财政统筹资金新增约11亿元,重点用于300亩以上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补贴、农机购置补贴、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农业信贷担保费率补贴等。市县同步加大补助力度。二是金融上,通过省“裕农通”平台,帮助涉粮主体对接省建行等14家金融机构,尽可能满足其信贷需求。产粮大县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全覆盖。非产粮大县支持叠加开展补充性商业保险,省财政给予保费补贴。三是用地上,各市每年安排不少于5%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重点支持粮食生产等乡村产业发展。县级政府对相关项目用地审批实行“绿色通道”,优先解决综合农事服务中心、育秧中心、烘干中心、仓储等粮食生产配套设施用地。四是科技上,加快推进种业强省建设,到2025年,新培育20个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9%以上。科技特派员今年底发展到1.5万名以上,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二、关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问题

        我们将“双招双引”作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主抓手,中粮粮谷、联合利华、新希望六合、欧力食品等一批行业头部企业来皖投资兴业。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十大绿色食品产业,进一步加大“双招双引”力度。一是聚焦短板招商。目前,玉米、中药材、茶叶三个产业产值不足750亿元。此外,农产品加工业是我省突出短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5:1,低于河南、山东、江苏的3:1。我们将紧盯薄弱产业和薄弱环节,精准确定一批新的目标招引企业。到2025年,玉米、中药材、茶叶全产业链产值均超过10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8:1。二是创新招商方式。充分发挥绿色食品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通过省绿色食品产业基金来筛选、挖掘、招引优质项目。我省绿色食品产业母基金规模100亿元,子基金按1:2比例撬动,5年内将形成母子基金群不低于300亿元的总规模。目前,已经募集资金65亿元。商协会是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桥梁纽带,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的联系合作,充分调动58家省级涉农商协会的工作积极性,面向产业链关键环节招商,引进更多链主企业和配套企业。到2025年,“双招双引”总投资额保持10%以上增速,达5000亿元。三是加快项目落地。今年新增1520个项目中,签约项目417个、开工项目720个、投产项目383个,开工率不到50%,我们将落实项目专员制度,完善全程服务机制,坚持清单化闭环式管理,推动签约项目加快开工,开工项目尽快投产、投产项目尽快达效,形成更多的实物工作量。四是加强品牌建设。目前,全省有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5980个,其中绿色食品数量居全国第2位,比去年又进了一位。我们将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行动,到2025年,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1000个以上。创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0个、企业品牌100个、产品品牌500个。

        三、关于预制菜产业发展问题

        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制定《安徽省预制菜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重点在以下方面发力。一是优化布局。皖北地区,加强优质畜禽类预制菜产品开发,提升郜台板鸭、符离集烧鸡等老字号品牌影响力;皖中地区,重点打造皖西白鹅、江淮小龙虾2个优势产业集群;沿江地区,推动特色粮油类预制菜产品开发;皖南地区,重点打造以鳜鱼为主的水产类预制菜优势产业集群。到2025年,力争全省预制菜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二是打造园区。结合“158”示范创建,打造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预制菜原料生产基地,开展省级预制菜产业园区认定,优先支持预制菜产业园区申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到2025年,高标准建设12家以上徽派预制菜产业园区,全省百亿级预制菜产业园区达到5家以上。三是培育龙头。建立省级优质预制菜企业培育库,培育安徽预制菜十强百优企业。支持同庆楼、老乡鸡、小菜园等头部企业,实施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到2025年,全省预制菜市场主体数量达到3000家左右,培育预制菜年营业收入过5亿元企业30家以上。四是搭建平台。目前我们已经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筹备组建我省食品科技研究院。到2025年,新增研发创新平台5家以上。

        四、关于生猪产业发展问题

        下一步,重点是稳定生猪产能,防止大起大落。一是加强产能调控。通过全省231个国家级、259个省级、413个市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按月发布能繁母猪、仔猪等量价信息,引导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使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120万头左右、规模猪场(户)数量不低于5400个。二是保护地方品种。目前,全省有安庆六白猪、皖南黑猪等7个地方猪品种。我们将依托全省种猪联合育种公司,大力开展地方猪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持续推进“皖岳黑猪”等新品种选育工作,努力提升地方猪市场占有率。三是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继续开展部、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到2025年,全省部、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累计力争突破1000家。积极发展数字生猪工厂,推动自动饲喂、环境控制等现代化设施装备广泛应用,到2025年,数字生猪工厂发展到180家。四是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大力推进“养-宰-加”全产链发展模式,打造“徽名山”等一批猪肉产品高端品牌。落实生猪生产扶持政策,引导天邦、牧原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生猪全产业链布局,形成稳固产能。到2025年,生猪全产业链产值达2256亿元。

        五、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问题

        2022年,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510万亩,累计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02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72.3%。下一步,一是提高投入水平。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县推进工程,到2025年,高标准农田面积由5510万亩提高到6770万亩,占比提高到81%;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财政投入由2250元提高到3000元。二是加强后期管护。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强化县级政府管护主体责任,县级财政要足额安排管护资金,省、市财政给予奖补,确保电、井、泵、路等配套设施正常运转。三是实施“小田变大田”改造。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项目,推动农田“小并大、短变长、坡改梯、弯取直”。到2025年,实施面积由1460万亩发展到3000万亩,增加有效耕种面积3%—10%左右。四是推进“最后一米”建设。加快从水源到田间、田间到沟渠的灌排体系建设,实现旱能灌、涝能排。推进农村电网建设,实现所有排灌站、机井用电应通尽通。到2025年,新增塘坝1.5万口、机井3万眼、排灌站2000座。

中安在线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anhui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