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蚌埠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蚌埠 > 经济·产业 > 经济产业新闻 > 创新

蚌埠市:高平台起跳 跑出创新加速度

时间:2021-12-10 09:21

  创新,是刻进蚌埠发展基因的密码;而创新平台建设,则是创新发展的关键动力。目前,我市共有(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0家,其中国家级平台11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总数居全省第3,皖北第1。

  有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大平台,在“政府主导、联盟共建、校企合作、企业自建”等不同形式的运行模式下,创新资源不断向平台集聚,平台的科研能力、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走进创新平台,源源涌动的创新活力扑面而来。在这里,感受科技的魅力,与未来对话。

  做玻璃行业领头羊

  “世界第一”诞生在蚌埠

  玻璃,不仅薄如蝉翼,还能卷成一束,在室内光线下也能发电……不止晶莹剔透,更能变化万千。从石英砂到硅基新材料,科技彰显巨大力量,创新造就无限可能。走进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的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犹如置身玻璃的博物馆。

  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玻璃行业批准建设的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总工程师彭寿带领下,研发团队围绕高品质浮法玻璃、节能减排技术、玻璃功能膜材料设计和镀制技术、玻璃新材料、特种玻璃技术5个方向开展前沿、共性、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站在行业前沿,推动浮法玻璃工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去年一年,实验室共承担科研任务64项,其中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6项;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特别在电子信息显示用超薄玻璃、药用玻璃、特种粉体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实验室薄膜技术所副所长李刚颇为自豪地介绍,“十三五”期间实验室承担国家级课题5项,包括高世代电子玻璃基板和盖板核心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示范,玻璃熔窑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减排技术及工程示范等。

  坚持创新驱动,加强技术攻关,世界最薄0.12毫米触控玻璃、世界领先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5代浮法液晶玻璃基板等一系列“中国首创、世界第一”的创新成果先后在蚌埠落地。“看到这几个小药瓶吗,别看小,技术含量可不低。”李刚告诉记者,这是中性硼硅药用玻璃,疫苗专用。而过去,这种玻璃只能依靠进口。依托不断完善的科研与产业融合机制,技术成熟后直接走出实验室形成产业化,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语境下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场宠儿。

  有实验室做坚强后盾,不久前,由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牵头建设的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获批组建,成为“十四五”期间首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也是全国唯一的玻璃新材料领域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如何将平台作用发挥到最大?“共享”是答案之一。“实验室几十台仪器设备全部开放共享。”李刚介绍,创新中心以“公司+联盟”形式运营管理,汇聚80家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和生产企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测试验证、中试孵化等,完成了玻璃新材料的全产业链和创新链覆盖,以期形成跨领域、小核心、大协作、高强度的创新基地。

  “争取通过5到10年时间,打造世界一流的玻璃新材料协同创新平台,成为国家级创新中心的标杆,助力我国玻璃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作为“掌门人”的彭寿掷地有声。

  小身材有大能量

  微电子领域有大作为

  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点火发射,随后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

  神舟飞天,万众瞩目。在绝大多数人注意不到的地方,兵器214所提供的3款关键核心器件——步进电机驱动电源电路、直流有刷电机驱动电路和舱内压力传感器正默默发挥着作用。“第一款电路负责调整飞船太阳能帆板的角度和充放电调节,是电力保障的关键; 第二款电路类似于自动锁,在对接过程中自动捕捉、对准、锁紧闭合机构;第三款电路像人的神经末梢,精准测量和反映舱内压力,为航天员提供生命系统支持。”214所工艺二部主任臧子昂拿着比火柴盒还小的电路解释说,别看这么小的微电子器件,要经过千万次的试验检验,能抵抗太空环境的超强辐射、强压力、高真空,始终保持稳定的参数,才能以“万无一失”来回应“苍穹之问”。

  这三款器件,都属于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传感器。作为多学科交叉技术,综合性、创新性强,一直以来是各个国家必争的科技高地,此前一直是被国外垄断的高新技术。

  “这个像化妆镜一样的就是承载着芯片的‘硅晶圆’,里面含有几百个芯片,每个芯片都能成为一个系统的‘大脑’。”214所MEMS技术副总师张胜兵说起研究成果来,如数家珍。依托兵器214所建立的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奔着解决MEMS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瓶颈而去,意在打通MEMS核心芯片产业化“最后一公里”,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推动我国产业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

  有214所6英寸体硅工艺技术平台做“试验场”,目前已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套完整的MEMS工艺体系,成功研制了包括惯性传感、光执行、环境感知在内的10余款MEMS产品,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其中,高性能惯性MEMS传感器已达战术级,性能领先行业3-5年;光MEMS微镜解决了卡脖子技术难题。还有去年年初,仅用20天就成功研发了MEMS红外温度传感器,一年之内批量生产了5000万只,为“抗疫”特别是复工复产争取了宝贵时间。

  如今,该实验室已经成为了全省乃至全国的MEMS核心芯片研发、制造中心和人才聚集、培养基地,为企业源源不断输送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实验室成立以来争取国家级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项目经费超过5亿元。特别是谋划争取到8英寸微系统工艺平台建设项目,总投资超过2亿元,为实验室建设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基础。”张胜兵告诉记者,围绕MEMS技术的纵深发展,工程实验室紧跟行业发展前沿,积极开展对外合作,每年完成横向合作项目30余项,与业内知名高校、研究所以及龙头企业开展紧密协作,共同开发孵化产品。目前已孵化的产品包含MEMS惯性、光、气体、温度、压力等传感器,服务机构30余家,在国内处于前列。

  电子测试测量“国家队”

  重大工程显身手

  仪器仪表被称为科学研究的先行者,工业生产的倍增器。而电子测试测量和元器件技术水平则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作为电子测试测量的“国家队”,中电科40、41所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唯一的电子测试技术和机电元器件专业研究所,从事微波/毫米波、光电、通信、基础通用类电子测试技术和互连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迄今为止,完成了1600多项纵向科研任务,创造了130多项“中国第一”,在电子测试测量和元器件研发中跻身国内领先、国际先进行列,载人航天、探月、北斗、大飞机制造等国家重大工程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十三五’期间,40、41所共有30多项技术成果填补国内空白。”40、41所副所长王健形容,只有不断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成为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基础高级化的重要力量。

  为此,40、41所构建了“1+5+N”的研发体系——形成“技术、产品、标准、知识产权、项目”5大体系;紧跟前沿技术制订N个专项计划,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着力攻关。数字是最直观的说明:“十三五”期间,该所共取得科技成果200余项;获各类科技奖100多项,包括国家科技奖3项、国防科技奖18项、省部级科技奖30余项。尤其是“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11项目技术成果得到转化,在5G通信基站、终端、物联网和核心网四大产业链核心环节得到广泛应用。

  事实上,这些研究成果距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它们仿佛“千里眼”、“顺风耳”,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多便利与保障——未来的智慧家庭,就可能用上40、41所研发的可燃气体报警、红外探测防盗、漏水报警等各种装置。该所孵化养殖设备、火灾报警系统、新能源电子、医疗电子等产品,早已在国内打响了知名度,部分产品还打入了国际市场。仅智慧养殖系统,就覆盖了全国70%的大型禽类养殖场。

  “比如这套设备,在架桥铺路的时候可以同步安装。一旦地质结构发生变化,像山体滑坡、地震,系统就能发出预警,比‘千里眼’都灵光。”采访中,王健指着一套模型告诉记者,这叫地质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关键技术,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所里的“代表作”。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是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招”。有平台助力,蚌埠的科创力量高位起跳,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刻凸显关键力量。

来源:蚌埠新闻网  作者:靳瑾  编辑:褚云梅
相关新闻
 
看点
民生
旅游
中安在线蚌埠频道

网站介绍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导航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