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王祝成的提问
受疫情影响,少数已外出务工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出现“返乡回流”现象,对稳定增收脱贫产生一定影响。请问省扶贫办等部门采取了哪些针对性帮扶政策措施?
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6月29日,安徽省政协将召开“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月度专题协商会,聚焦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群体就业难题,为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提出建议。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各位委员、同志们: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社会稳定之基,位列“六稳”“六保”之首。受疫情影响,就业形势严峻复杂、稳就业任务十分艰巨。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更是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重点群体稳,就业大局就稳。因此,根据形势变化,我们及时调整工作安排,将原定于10月份召开的“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月度专题协商会提到6月份,以期更好发挥政协制度优势,更好助力我省就业工作。
这次协商活动由省政府周喜安副省长和省政协夏涛副主席领衔实施,前期筹备工作扎实、高效、精准,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深厚的为民情怀。今天,喜安副省长率省直相关部门的同志,专程到会听取意见,与大家沟通交流,一会儿还要作回应讲话。
参加今天会议的还有:省政协副主席刘莉、孙丽芳、郑宏和秘书长车敦安,省政协有关副秘书长,部分省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有关代表人士,省政协机关厅室委负责人,部分市县政协负责同志。
本次会议共有8项议程,下面依次进行。
现在进行第一项议程,请夏涛副主席作主题发言。
【省政协副主席夏涛】
我发言的题目是《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多措并举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就业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中央在“六稳”基础上首提“六保”,始终把就业摆在首位。今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39次提到“就业”;2至6月份,我省密集出台20多项稳就业政策文件,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
为助力我省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省政协围绕“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开展专题协商,前期筹备工作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实地调研和线上调研相互结合。成立7个专题组靶向研究重点群体就业问题,赴相关省直部门及芜湖、安庆等市调研。通过网络调研,学习福建、江苏工作经验。利用“皖美政协”APP,拓宽委员议政渠道。在中安在线和4家省直单位门户网站,同步进行网络问卷调查。二是研究问题与成果转化同步推进。多次召开筹备工作会议,组织委员、专家同相关省直部门沟通交流,及时把调研中发现的重点群体就业问题形成社情民意信息,报送给省委、省政府作决策参考,并同步报送全国政协。三是凝聚共识与建言献策双向发力。委员们进高校、访企业、沉社区,面对面征求大学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残疾人、退捕渔民的意见建议,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群众心里,通过调研凝聚思想共识、激发履职热情,真正体现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履职。
从调研情况看,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省出台了一揽子稳就业、保就业政策措施,千方百计促进重点群体就业。1-5月份,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8.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44.6%,超序时进度3个百分点,就业局势基本稳定。然而,受全球疫情和中美经贸摩擦等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影响,重点群体就业仍面临诸多困难。
从市场看,岗位需求没有充分释放。受市场需求不振、产业链循环不畅等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处境艰难,服务业受冲击影响明显,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旅游业等岗位需求尚未得到充分释放。此外,创业活力下降,带动就业作用受抑制。
从政策看,效果及精准度有待提高。近期,各类促进就业的政策密集出台,含金量也大幅提升,但精准度欠佳,导致吸纳就业较多的中小微企业获得感不强。高校毕业生对各类“扩招”政策较为依赖,“慢就业”问题显现。针对农民工返乡就业、退役军人创业扶持,以及长江退捕渔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兜底保障的政策力度仍不够。
从数据看,重点群体就业指标下滑。截至6月24日,全省2020届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不足70%,同比下降8.72个百分点。外贸经济衰退态势逐步显现,部分在江浙沪等地务工的皖籍人员可能失业返乡。就业扶贫车间全面恢复生产阻力较大,全省400多万已脱贫人口需要巩固成果,有5万余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近16.8万人存在致贫风险。
为有效应对重点群体就业面临的困难,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围绕“稳”字做文章,稳住企业、保存量。留得企业青山在,重点群体就业才有希望。要继续解压“免、减、缓、返、补”政策包,全面落实各类援企稳岗阶段性政策。扩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受益面,用好促进就业吸纳补贴、培训补贴等政策红利,多管齐下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想方设法稳定就业存量。深入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四进一促”活动,“一对一”“点对点”地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劳动用工面临的困难,尤其要着力解决企业反映突出的政策不实、不灵、不畅等问题,用心用情把“白纸黑字”变成“真金白银”,为企业纾困解难,保重点群体就业。
第二,围绕“拓”字做文章,拓宽渠道、扩增量。围绕政策联动、产业带动、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四个方面共同发力,切实拓宽就业空间。有效聚合财政、金融政策支持稳就业,优先实施拉动就业能力强的投资项目,优先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微企业,着力增加就业岗位。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创业创新,整合大学生、农民工、海归等各类创业园,做强“安徽省创业服务云平台”,以最便捷的方式和最优惠的扶持政策,为广大创客和初创企业提供线上线下全方位优质服务,加速释放创业带动就业潜力。有序发展“地摊经济”,兴旺早市、夜市、周末集市,促进重点群体灵活就业。
第三,围绕“准”字做文章,精准发力、促匹配。实现稳定就业存量、扩大就业增量、提高就业质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高政策的靶向精准度,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要着眼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需求,下大力气提高就业服务实效和职业培训质量,提升人岗适配度。引进诚信、知名、专业的网络就业平台,参与“安徽公共招聘网”运营和服务,优化线上失业登记、失业保险申领、就业补贴申办平台,提高政府“智慧就业”平台建设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水平。彻底转变“撒胡椒面”式的政策执行方式,将原有的粗放式就业升级为定向精准就业,提高重点就业群体和企业的政策获得感,促进劳动者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第四,围绕“保”字做文章,统筹兼顾、兜底线。兑现“脱贫攻坚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首先要确保“就业路上一个都不落下”。各级党委政府应全方位关注并及时回应重点群体就业面临的困难。对高校毕业生,要加强“慢就业”的心理引导,把握住“离校前后”两个节点,提供“不断线”“不打烊”的就业服务。对农民工,既要尽量把外出农民工“稳”在务工所在地,又要大力促进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对退役军人、残疾人、妇女等群体,要提高政策针对性,健全完善专项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长江退捕渔民等就业困难群体,要综合运用职业培训、岗位推介等举措,帮扶其通过就业促增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夏涛同志的发言很好,既有形势分析、问题梳理,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现在进行第二项议程,请中安在线作线上线下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报告。
【中安在线记者、主持人陈昌盛】
《我省重点群体就业状况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报告》
为准确了解重点群体就业政策落实情况、就业状况和面临困难,近日,省政协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残疾人等4类重点群体开展“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问卷调查。委托“中安在线”和相关部门门户网站发布网络问卷,征集广大网民意见;委托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对16个市3700户居民开展入户现场调查。
截至6月25日,本次调查共通过网络收回有效综合问卷23.3万份、专题问卷28.1万份,收回现场入户调查有效问卷3600份;共计20.5万名农民工、3.6万名高校应届毕业生、3.9万名退役军人和5000名残疾人参与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政府助力作用凸显,但重点群体就业稳定性需关注。新冠疫情发生后,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从问卷情况看,疫情期间政府出台的“缓缴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给予企业就业补贴”政策评价较高,分别有49.7%和48.3%的受访者认为效果显著。就业渠道方面,超5成受访重点群体人员借助基层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学校力量寻找工作。1-5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8.1万人,超序时进度。受访者中7成已就业,其中,有23.2%在小微企业工作,有18.7%为打零工等灵活就业人员,其就业状况易受疫情等突发事件影响,重点群体就业稳定性需关注。
二、政策知晓度不断提高,宣传渠道还需更加精准。政府部门通过传统、新兴媒体开展立体式政策宣传,传播速度加快,知晓度提高。问卷列举的6项就业扶持政策中,大学生就业类政策在毕业生群体中知晓率较高,超8成受访高校毕业生表示有所了解;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补贴等4项政策知晓率均未超过40%。政策宣传渠道方面,微信公众号或朋友圈的影响力最强,基层政府宣传次之,应届毕业生则主要通过校方获取相关政策信息,说明找准渠道对政府就业政策宣传和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三、岗位供给总量不少,但人岗有待进一步匹配。疫情期间,2万家企业发布就业岗位71万个。但人岗相宜问题在重点群体就业中仍较为突出,52.1%的受访者认为“适合自己的岗位少”,企业用工与重点群体就业能力、就业期望之间存在差距。因此,增加适宜岗位(70%)、组织技能培训(53.7%)、提供招聘信息(46.5%)成为重点群体所念所盼,提升职业技能、降低结构性错配势在必行。
四、重点群体就业总体平稳,公共服务精准度需提升。政府部门实施就业创业促进民生工程,牢牢兜住重点群体就业底线。但重点群体就业仍存在困难。一是应届高校毕业生需要高质量招聘信息和就业指导。今年就业受疫情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网络招聘信息不足、校园招聘和各类考试延期。缺乏实践经验(60.2%)和适合岗位偏少(51.1%)成最大求职障碍,因此有56.5%受访毕业生希望政府多发布招聘信息,48.7%希望加强职业发展规划指导。二是农民工就业需加强技能培训。逾8成受访农民工表示疫情对其求职就业产生影响,主要在于工作量不饱和收入减少(36.4%),以及订单减少生意难做(32.9%)。他们希望政府组织技能提升培训(35.8%)、搭建招工对接平台(31.3%)、开展更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29.5%)。三是退役军人就业服务需强化政策解读。3项针对退役军人的扶持政策中,免费就业培训政策知晓率最高,为54.8%,免费职教、免费咨询政策的知晓率均在40%上下,不少受访退役军人表示求职中存在“就业政策不熟悉”的困难。四是残疾人就业需打破偏见。各类助残就业服务成效明显,75%的受访残疾人参加过助残日就业专场招聘会,但用工环境、社会偏见仍阻碍其就业。45.8%的受访残疾人认为,现有支持残疾人就业政策对企事业单位吸引力不足。
五、受访者面对就业压力渴盼政策更精准、岗位质量更高。
调查问卷一经发布,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受访者意见建议主要集中于两方面:
(一)62.5%的受访者希望扩大岗位供给,提高就业质量。受访者建议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增加岗位供给,放宽招聘条件,为大龄、“宝妈”、低学历低技能等特殊群体提供适宜岗位。网友“逐梦”提出:希望政府与小善科技这样专门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的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在各地建立残疾人就业孵化基地,使愿意走出家门的残疾人能就近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网友“奋进的你”提出:为农民工外出打工提供可靠的务工信息,对接工作,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信息和项目。网友“一名退役军人”提出:希望开展退役军人乡医培训。网友“找不到家的风”提出:希望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增强安全感,提高幸福感。一受访大学生提出:希望核实公司招聘信息准确性,减少虚假招聘。
(二)35.8%的受访者希望制定政策更加接地气。网友普遍认为政策出台的本意很好,但政策制定要立足实际,政策用语要通俗易懂,政策宣传要到广泛到位。网友“乐此不疲”提出:毕业生远程实习虽然创新,但很容易造假,哪里有这么多远程实习机会呢。网友“天成”提出:政策制定要顾及基层人员生活现状,技能培训选择更多样,将真正有需要的人群作为服务对象。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这次统计调查有关部门准备充分,不仅作了网上调查,还进行了入户调查。设计了1个总问卷、还面向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残疾人设计了4个子问卷。从问卷设计,到信息统计,再到梳理分析,都下了一番功夫。刚才的分析报告,有分量、有价值、有温度,值得我们重视研究。
现在进行第三项议程,会议发言。今天共安排7位同志发言。
首先,请胡万宝委员发言,白和平常委准备。
【省政协委员,安庆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安庆市委主委,安庆师范大学教授胡万宝】
我发言的题目是《凝心聚力多管齐下应对疫情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
今年,省内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达34.66万人,比上年增加0.74万人。虽然我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出台一些利好政策,使就业率逐月攀升,现已跃居全国第7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但受新冠疫情的冲击,高校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截至6月24日,全省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不足70%,与去年同期的差距达8.72个百分点。
其主要原因:一是毕业生人数增多,岗位需求减少,一增一减凸显就业形势困难。二是招聘方式发生变化,线下招聘一度因疫情影响全部改为线上招聘,但从实际效果来看,“键对键”不如“面对面”,线上签约率不高,而校园线下招聘活动又迟迟不能开展。三是省考省招推迟。比如,我省教师考编,原定于3月底的考试,受疫情影响推迟到8月份;研究生招录复试,延迟到5月底。四是疫情下“慢就业”现象更加严重。经过疫情,毕业生进入体制内或大企业的意愿更加强烈,没有好的工作就宁愿“宅”在家中或继续考研考编。
为此,建议如下。
一是化整为零,快速启动省考省招。近几年,我省教师考编都是全省统一招考,涉及范围广,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考试保障难度大,建议学习浙江、江苏、湖南等省经验,让市、县(区)自主组织教师考编。考编提前,自然提速就业进程,也便于吸纳外地人才,同时避免优秀毕业生外流。
二是鼓励灵活就业,提高岗位利用率。建议出台更多支持灵活就业的政策措施。合理设置无固定经营场所摊贩管理模式,预留自由市场、摊点群等经营网点,允许高校毕业生在指定时间、指定次干道和巷道等区域灵活就业。对离校2年内未就业毕业生从事灵活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的,给予最长2年的社会保险补贴。允许企业特别是平台企业对劳动制度适时调整,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状况,与毕业生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劳动保护等进行平等协商,以便于企业更多吸纳毕业生。
三是强化高校的就业主体责任。线下校招工作应全面启动,不能长期等待。同时,毕业生回到校园以后,建议在规范操作基础上,允许毕业生外出参加招聘面试。争取校友资源,激发校友热情。毕业生对校友创业的企业更易于产生岗位的认同感。发动专业导师,帮助毕业生尽快产生岗位的专业认知。组织知名企业进校园,让线下招聘活起来。及时完善与跟踪就业系统,校就业办与二级学院、辅导员、毕业生及家长之间通过系统零距离沟通,对就业过程信息动态实时监测、相互反馈,帮助毕业生调整心态,助其早日就业。
四是全社会参与、社会舆论干预,克服“懒就业”“不就业”等惰性。今年“懒就业”、“不就业”甩锅于疫情,成功依附于“慢就业”。如今毕业生多为独生子女,薪资较低的不愿意干。疫情影响下,更需要家长及全社会教育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崇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另外,还要积极引导,防止“扩招”等一些“利好消息”走偏,导致思想上的“缓就业”。高校要结合就业形势,做实做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找准职业定位。
五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企业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是一个老问题,根本原因是高校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建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引导高校主动对接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及招生规模,实现人才培养供需有效对接。视情增设我省急需、空白的学科专业,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或就业困难的学科专业。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下面,请白和平常委发言,李世平委员准备。
【省政协常委、民宗委副主任,省政府参事室主任白和平】
我发言的题目是《关于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的建议》。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网络购物、远程办公等新经济异军突起,数字化就业、远程就业、带货网红、共享员工等新就业形态大量涌现,劳动者的就业选择更多样、就业方式更灵活。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对推动重点人群就业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一、新就业形态已成为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
新就业形态有别于传统就业方式,“新”在四个方面:一是领域新,包括网商、电商、分享经济、社群经济等;二是方式新,就业者与雇主的联系不是通过传统的“单位制”,而是互联网平台;三是手段新,求职者通过互联网创业不再依托传统的招聘会、就业市场,而是大数据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四是观念新,灵活就业、多重身份兼职成为就业新观念,不再追求“铁饭碗”。新就业形态正在成为解决重点人群就业的重要渠道。比如,滴滴平台上的网约车司机,51.5%是农民工,12%是退役军人,6.7%是建档立卡的扶贫对象。美团外卖77%的骑手来自农村,“美团骑手”是许多农民工到城市后选择的第一份工作。疫情期间,合肥某酒店47名员工作为“共享员工”加入海尔,酒店“厨师”“服务员”变身为车间一线“操作员”,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解决了企业用工。
二、新就业形态发展面临的困难
长期以来,新就业形态发展呈现“自由生长”的态势,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
一是就业者与平台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模糊。新业态从业人员往往是以“无组织”“无雇主”“无单位”的形式自主就业,相关就业中介平台往往只是发挥信息媒介作用。在此情形下,平台企业与就业者之间较少签订劳动合同,双方之间用工关系模糊,缺少相应劳动法律保护。
二是社会保险对新业态从业人员的保护有所不足。目前新业态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体系的比例还不高,缺少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当面临失业和工伤伤害时,承受能力不足。
三是给劳动保障监管服务带来了挑战,相关部门执法和消费者维权都有难度。监管政策滞后于新就业形态的发展。
四是就业支持政策不对接。现行就业支持政策如稳岗补贴、培训补贴、技能提升补贴等,没有延伸覆盖到新业态从业人员。
三、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的建议
新就业形态的蓬勃发展将是大势所趋,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尊重新业态劳动用工的市场规律,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既要包容,稳妥审慎出台管理政策,防止一上来就管死;又要规范,合理界定新业态劳动用工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规范引导。
一是法律层面,明确新就业形态的法律地位。为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转,最大限度地激活“灵活就业”,从法律层面,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利义务内容,纳入到法律框架的调整范围之中。建议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涉及劳动用工服务、社会保障、处理劳动纠纷和维权等内容提出具体意见。
二是政策层面,制定配套扶持政策。就业支持政策要延伸覆盖到新业态从业人员。打破以用人单位为参保主体的传统社会保障参与渠道,增加劳动者直接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的参保模式,为新就业从业人员提供更为便捷全面的社会保障支持。支持就业者线上缴纳社保,突破地域限制,不局限在户口所在地缴纳社保。新业态企业应当与新业态从业人员依法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或电子劳动合同。在不影响本企业工作任务完成且原单位未限制的情况下,新业态从业人员可以与其他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三是监管层面,维护新业态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各级人社部门要针对新业态企业劳动用工特点,指导规范企业依法用工,分类量身定制监管规则和标准,健全劳动保障信用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推进“互联网+监管”,协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加强对新业态企业用工违法行为的联合预警防控,落实监管责任,维护新业态从业人员合法权益。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下面,请李世平委员发言,何宗文同志准备。
【省政协委员,滁州市政协副主席,民进滁州市委主委李世平】
我发言的题目是《关于支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建议》。
我省是人力资源大省,更是农民工输出大省,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今年全省农民工就业形势面临着比往年更严峻的挑战和困难。现就支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谈几点认识和建议。
一、农民工就业创业存在的主要矛盾
当前农民工群体就业“三个矛盾”较为突出:一是岗位减少与农民工总量较多的矛盾。受疫情影响,一方面,中小微企业中三产服务等行业生产经营困难,导致就业岗位大幅减少。另一方面,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外贸企业普遍存在订单取消或延期、新增订单签约困难等问题,致使我省农民工失业返乡风险增加。二是岗位技能需求与农民工技能不足的矛盾。从调查情况来看,疫情对有技能、有特长的农民工就业影响有限,而对于普通农民工就业冲击较大。三是农民工期望值过高与欠发达地区工资偏低的矛盾。很多外出农民工不愿在本地务工,最根本的原因是嫌本地工资待遇不高,不能满足其心理预期。实际上,我省一些地方企业就业待遇和环境不比发达地区企业差多少,这主要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留不住人”。
二、支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建议
(一)多措并举增加就业岗位。利用重大项目、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等多开发就业岗位,吸纳一批返乡农民工就业;积极发展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初加工,吸引农民工到农产品仓储、分级、清洗、包装等后端行业就业,回归农业稳定一批;鼓励返乡农民工参加新农村建设,在环保、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及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等现代化农业基地建设中,采取以工代赈,或者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一批;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场租补贴等扶持政策,通过培育农民工创业园扶持返乡留乡农民工,创业带动一批。
(二)发展新业态,促进灵活就业。支持各类生产基地、家庭农场、建筑业小微企业等开发临时性、非全日制、季节性岗位,实现弹性就业;延伸企业产业链和外包服务,吸引返乡农民工在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轮岗,实现临时兼职就业;适应“互联网+”发展形势,引导农民工依托新零售、无接触配送、网络直播、网约车、现代物流业等新业态领域多元化就业;建制镇以上区域都可以发展地摊经济和夜市经济,采取划定特定区域对农民工免费或优惠摊位费,让农民工就地就近增加收入。同时,建立由城管执法部门与街道社区共同担责的“市场微网格”,细化定点、分类、错时、卫生等举措,保障夜市规范有序,活而不乱。各地亦可因地制宜出台地摊经济管理办法,落实具体责任,切实维护好城市(镇)整洁有序的市容市貌。
(三)立足精准培训,助推就业创业。将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意向和培训需求等,纳入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再结合市场需求,开发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加强培训后的动态数据跟踪服务,实现用人单位和援助对象岗位供需即时对接;鼓励农民工通过“半农半读”等方式,通过“走下去、短平快及田间课堂”等培训模式,或是开发一批特色专业和示范培训线上课程资源,或是从有经验和行业资源的返乡创业带头人当中组建创业导师队伍,为农民工提供创业辅导,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拓宽增收渠道,培育不离乡、不离家、不离业的职业农民。
(四)强化舆论宣传,引导创业就业。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或通过组织宣讲团、社会调查、印发乡情宣传资料等形式,加大对返乡民工就业安置、产业项目扶持、小额信贷、免费创业培训等政策的宣传。广泛推介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对一些吸纳农民工多的企业给予物质上的奖励,或适时出台一些奖励性的政策。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下面,请何宗文同志发言,孙奇志委员准备。
【十一届省政协委员,省肢协名誉主席何宗文】
我发言的题目是《落实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对策建议》。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部分残疾人行业如盲人按摩等受到较大冲击,甚至影响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中国残联和省残联等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重点帮扶残疾人就业和基本生活,帮助其渡过难关。然而,残疾人就业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主要原因是:
笫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不少机关和事业单位以编制紧张为由,不愿安排残疾人就业。省政府残工委33个成员单位安置18名残疾人就业,其中省残联安置6名,其他32个成员单位平均安置不足0.4名残疾人,与“残工委每个成员单位至少带头安置1名残疾人”的规定相差甚远。这既有机关事业单位招考招录相关规定的原因,也有党政机关思想认识不到位,安置残疾人就业不主动、不积极的原因。
第二,落实环境不够宽松。我省现有401.5万名残疾人,其中就业年龄段持证残疾人93.3万人,已经登记就业48.8万人,还有44.5万人尚待就业,而且每年还新增残疾人劳动力1万多人。究其原因,一是有政策难执行。政府出台一系列支持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多数为指导性意见,缺乏强制性措施。残疾人个体就业者很难凭残疾人证顺利享受到融资等优惠政策。有的企业虽然安排了残疾人就业,但只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报酬、不办社保。二是用人单位无障碍设施不完善,残疾人就业基本条件不具备。三是存在各种歧视。从年龄到学历、从性别到地域、从容貌到身高,存在着不相信、不尊重残疾人现象。
第三,就业竞争力不够强。一是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致使自身素质不高,竞争力弱。职业技能不过硬,在择业上受到较多限制。部分残疾人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感,缺乏自信。二是职业技能培训面窄、水平不高。有的培训尚未将残疾人纳入其中,目前残疾人培训项目多为计算机、财会、插花等已经过时的内容,多数残疾人难以适应也不欢迎,即使参加培训也只是学个皮毛,谈不上提高技能。三是自食其力观念较差,“等靠要”思想较重,依赖性较强。
为落实好残疾人就业政策,建议如下。
一、落实好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政策。将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纳入就业整体规划、劳动保障监察范围,与其他群体同等重视。认真落实省委组织部等9部门于2013年出台的《关于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实施意见》规定,对未按要求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取消该单位及主要负责人参加评优评先资格。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至少安排1名残疾人就业。残疾人就业与残疾人就业残保金的征收、管理、使用,要坚持“双公开”,接受监督和审计。
二、创造性做好残疾人就业服务保障。建议省政府出台政策,给持证持照残疾人经营户每户一次性补贴3000元,以利其纾困。在不涉密的前提下,各级编办、国资、企业和社会服务机构登记主管部门,与同级残联实现人力资源信息共享。用人单位要加强无障碍卫生间、电梯、通道等无障碍环境设施改造和建设力度,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便利。采取兜底措施帮助零就业残疾人家庭至少实现1人就业。重度残疾人亲属创业应享受同等政策。对出口退税企业残疾人用工扩大到全省。鉴于省内发达市县残保金用不完、欠发达地区不够用的实际,倡导结对帮扶,统筹推进就业。
三、增强残疾人灵活就业能力。开展残疾人比较欢迎的实用技术培训,比如聋哑人以服装裁剪、盲人以保健按摩、下肢残疾人以烹饪、电商等为主要内容,提高残疾人就业技能。按照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尽快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制度。鼓励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残疾人灵活就业,城镇应多开辟优先供残疾人就业的摊位,如小维修、擦皮鞋、小缝补等,真正做到既能拓展残疾人就业途径,又方便老百姓日常生活需求。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下面,请孙奇志委员发言,杨森委员准备。
【省政协委员,田家庵区委副书记、区委党校校长孙奇志】
我发言的题目是《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退役军人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重要力量。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对于实现退役军人自身价值、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军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调研中发现,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对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越来越重视,但也还存在退役军人底数不清、就业创业政策知晓不充分、高质量就业岗位不多、保障扶持有待完善等问题,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提升服务关爱水平。在军人退役前,军地双方配合,开展“送政策进军营”活动,组织退役军人全员适应性培训。重点宣传扶持政策、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开展求职心理健康教育等,帮助退役军人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就业技能,真正实现“在役时宣传,退役后落实”。
二、进一步提升就业岗位质量。一是研究制定适合退役军人就业的岗位目录,鼓励退役军人参与社会治理、环境保护、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鼓励优秀退役军人到基层组织担任专职工作人员。二是参照“基层公务员考录中面向退役军人招录的职位不低于招录总数3%的比例”的规定,明确企事业单位、基层组织面向退役军人专项考录(招聘)的比例,适当放宽专业、年龄和学历等条件,同等条件下优先招录聘用。三是对招用自主就业退役士兵、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给予相关税收、金融等优惠奖励,并加大对企业的表彰、宣传力度,引导更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吸纳更多退役军人。
三、进一步提升教育培训实效。一是完善省、市、县三级退役军人教育培训机制,建立健全工作联席制度,实现部门间信息数据资源共享。二是推进学历教育。落实好国家关于鼓励退役军人参加各类考试的优惠政策,将退役一年以内不享受政府安置的退役士兵纳入全国统一高考或高职单招,并实行学费减免,引导退役军人提升学历水平,增强自身竞争力。三是加强技能培训。针对退役军人中高学历人群逐年增加、学习需求有别于在校学生的实际状况,灵活设置培训课程,加大高层次培训的比重;灵活确定培训方式、学时学制,满足退役军人多样化需求;加大“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训比例,实现“培训即就业,入校即入职”。四是加大教育培训质量监管,规范高职扩招工作,对承训单位教育培训质量定期考核、过程管理,并向社会公开。
四、进一步提升保障支持水平。一是建立实时共享、上下联动的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平台、退役军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平台,打通用人单位与退役军人之间的信息“堵点”。二是制定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专项扶持政策,设立专项基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银行、保险机构推出类似“拥军贷”的专项金融产品,适当降低退役军人申请创业担保贷款的门槛;将退役军人创办中小企业列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重点服务对象,优先给予增信等融资扶持。三是为退役军人优先提供创业场所,鼓励单独新建或与现有资源整合利用设立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和创业园区,各级财政应给予一定的工作经费支持。
五、进一步提升组织领导能力。一是用好已建立的中央到地方退役军人事务管理体系,形成工作合力。二是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开发APP、建立清单台账等方式,构建上下贯通的服务与管理平台,摸清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底数,并实行动态跟踪,为退役军人提供精准服务,同时对已有政策进行跟踪问效。三是加强督查考核,将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纳入全省促进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纳入退役军人事务核查督办范围,作为全国和省双拥模范城(县)评选的重要依据。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下面,请杨森委员发言,周小红委员准备。
【省政协委员,蚌埠市政协主席杨森】
我发言的题目是《让贫困劳动力端稳就业的“饭碗”》。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部分农民工外出务工受阻,一些返岗复工的农民工回流返乡;春节期间准备的农产品滞销,贫困户收入降低;一些扶贫项目开工推迟、扶贫产业受到影响。诸多不利因素对贫困劳动力就业造成较大冲击,增加了今年我省决胜脱贫攻坚的难度。为此,建议如下。
一、强化劳务协作,转移输出扩大就业。一是供给需求要对接。借鉴贵州“友工”微信小程序采集信息做法,精准摸清每一名贫困劳动力信息情况,依托全国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建立健全跨区域劳动力供求信息采集和发布制度,实施“岗位供给清单”“责任落实清单”“岗位精准推送”“点对点”组织劳务输出。二是区域内外要协同。省级层面签订劳务协作协议,市级负责组织实施、县乡开展精准对接,并在农民工外出集中地设立皖籍农民工综合服务站,对每一名贫困劳动力进行实时就业帮扶,促进就业稳岗。确保有劳动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至少1人以上实现稳定就业。
二、强化主体培育,推动就近就地就业。一是培育壮大带贫主体。深入实施“四带一自”产业扶贫工程,积极发展新业态,立足当地资源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强化带贫主体与贫困劳动力之间的利益联结,实现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深度融合。二是完善带贫激励机制。实施贫困户和带贫主体双向奖补政策,对达不到认定标准的扶贫车间、季节性用工的农业经营主体等企业,从扶贫产业发展资金或地方财政统筹资金中给予适当补贴。
三、整合部门资源,积极开发就业岗位。由相关省直单位牵头结合职能职责、整合部门资源、发挥政策优势来共同开发劳务就业岗位。如:农业农村厅围绕我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在农产品生产、运输、加工等全产链开发劳务就业岗位。扶贫、卫生健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交通运输、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牵头,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文明城市创建、新型城镇化等开发就业岗位。市县结合本地实际挖掘、开发适合贫困劳动力的劳务就业岗位。
四、强化规范管理,公益岗位托底就业。扶贫公益岗位开发管理不够规范,也是2019年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要求我省整改的问题之一。一是岗位开发要精准化。根据村级可开发岗位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安置的贫困劳动力就业条件,按需设立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村级开发、乡镇审核、县级批准。二是岗位聘任要规范化。由贫困户申请,村级研究公示,乡镇进行复核,确保上岗人员与岗位需求相匹配。三是岗位监管要日常化。坚持属地管理与行业监督相结合,规范签订劳务协议,严格考勤、动态监管,在岗领补、有序退岗,防止公益岗位福利化。
五、强化培训实效,技志双扶促进就业。目前,各地对贫困劳动力的培训主要是集中式培训,个性化培训少。一是在培训内容上,坚持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在做好岗位技能培训的同时,开设“共上扶志一堂课”,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二是在培训方式上,灵活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田间课堂、线上培训、以工代训等多种有效形式,帮助贫困劳动力培训后就能就业。
六、强化部门协同,政策衔接保障就业。就业脱贫与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政策措施衔接不够紧密,部门之间协调对接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是政策扶持要有特惠性。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企业,根据带贫人数,增加信用贷款支持,落实尽职免责制度。二是政策标准要有统一性。如,贫困劳动力就业补贴的年龄与就业技能培训补贴要相一致。三是政策执行要有延续性。包括就业扶贫在内的各项扶贫政策应保持长期稳定,让贫困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下面,请周小红委员代表民建安徽省委发言。
【省政协委员,民建宣城市总支主委周小红】
我发言的题目是《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打好战疫情保就业“组合拳”》。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稳就业、保民生政策,这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究竟有没有得到落实、效果如何?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政策宣传力度不够。由于重点群体就业者自身政策获取能力不强,加之部分政策宣传网络化和形式化等原因,导致部分目标人群对就业政策的具体细节和申领渠道、程序不清楚。
二是政策制定精准度不高。受财力限制,我省给予应邀参加招聘活动的大学生交通住宿补贴和就业后的就业、购房(租房)补贴等,与江浙等省还有较大差距。有些政策看得见摸不着。如对承租国有企业经营性用房或产权为行政事业性单位房产的中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免收3个月房租,多数企业由于承租的是非国有的房产,因此享受不到该项政策。
三是政策协同性、配套性不足。各部门、各地区在政策联动联办、有效协调上还不够。如由于审批周期长,我省公务员、事业单位及各类专场等招考、录用时间比江浙等省相对滞后,容易导致我省优秀大学毕业生外流。
面对愈发错综复杂的就业形势,各级要打好保就业政策“组合拳”,避免出空招,力争“拳拳到肉”。为此,建议。
一、变立体宣传为一体宣传,不断构建迅捷高效的宣传网络。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建立全方位的宣传网络,达到信息宣传全覆盖、一体化和高效化目标,深度挖掘农村劳动力潜能。重点打造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使就业信息宣传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同步。逐步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做到就业服务“零距离”,确保就业信息及时延伸到每一户、每一个企业。采取电视台主播、网红直播带货模式等,帮助农户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题,助力返乡农民工就业。
二、变简单落实为政策合力,不断释放实惠普惠的政策红利。全面贯彻落实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各项举措,通过开展援企稳岗实施政策落实情况专项督查行动,确保政策红利及时兑现落实,加大对市县政府就业工作绩效评价力度。深入实施“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扎实开展“四进一促”专项活动(进校园、进企业、进园区、进社区村,促进就业),深入一线现场办公,帮助企业解决复工复产存在的实际困难,加快形成精准稳妥推进企业复工复满产的强大合力。
三、变被动介入为主动服务,不断构筑及时贴心的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提前监测机制,始终将调研工作寓于就业服务工作之中,用劳动力市场动态的第一手资料来指导工作的开展,深入了解企业用工结构和趋势、缺工情况,预判服务重点。进一步完善失业预警机制,针对疫情期间企业停产、关闭,批量人员面临失业的情况,提前深入企业开展沟通协调和调查摸底,把企业用工信息和就业岗位送到停产企业车间、班组,送到失业人员手中。进一步完善“个性化”服务机制,建立登记销号制度,“一对一”进行跟踪服务。
四、变过程培训为效果培训,不断提供精准匹配的技能培训。结合区域产业结构,整合培训资源,部门联动、合力攻坚,提升培训的专业性和实用性,确保受训劳动者毕业即可直接上岗。瞄准企业需求,做实企校联培,以服务企业需求为重点,指导企业针对性地开展岗前培训,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自主开展新员工培训。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布局,实行“一片一策”“一村一策”以及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个性化培训方式,与地方农业产业密切结合,组织开展特色农业培训和转移就业技能培训。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7位同志都讲得很好,大家调研深入,分析透彻,建议可行。除了口头发言外,会议另外还汇编了43篇书面材料,里面也有不少值得吸纳的好招实招。
现在进行第四项议程,部门回应发言。
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作回应发言。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刘少华】
省政协将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列为专题协商议题,通过实地调研和线上调研等方式,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刚才,夏涛副主席的主题发言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7位委员、专家的发言很有建设性,听了以后受益匪浅。我们将认真研究吸纳,及时将委员、专家们的调研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实效。下面我就有关问题作一回应。
一、关于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问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关系千万家庭幸福。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我厅会同教育、财政等部门,建立部门联动、表扬激励等制度,创新校园招聘会补贴等政策,开展实名制就业帮扶,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4%以上。但正如委员所指出的,受疫情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更加突出。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将组织“百名人社局长进校园”活动,健全职业指导师资源库,开展“启明星”就业指导服务,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加密线上线下招聘活动,6、7月份组织全省国企网络招聘周、民营企业招聘月等活动,一方面收集、发布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促进人岗精准匹配;陆续启动事业单位考试招录工作,6月10日已发布省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公告,及时回应毕业生就业需求;同时,开发1万个机关事业单位就业见习岗位,做好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让毕业生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尽快实现就业。
二、关于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
新就业形态发展带来大量就业机会,成为城镇新增就业的重要渠道。但正如委员所指出的,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扶持政策、权益维护等需要进一步明确规范。为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我们在制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工作若干政策》(皖就〔2020〕6号)时提出了初步措施,鼓励支持个体工商户运用直播方式拓展网上经营;平台就业劳动者购置生产经营必需工具可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对在新就业形态领域灵活就业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维护新就业形态领域劳动者就业权益。据了解,国家相关部委正在研究制定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的政策意见,我们将按照要求及时出台贯彻措施。
三、关于支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
我省是人力资源大省,更是农民工输出大省。近年来,我省以“接您回家”等活动为载体,创新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年均增长20多万人。但正如委员所指出的,受疫情影响,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存在岗位缺乏、技能不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从目前来看,我们省农民工就业总体稳定,没有出现超常规失业、异常返乡和集中回流现象。在调研时,县区同志反映部分劳动者返乡,有利于缓解省内企业“招工难”、有利于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然,对于农民工可能出现的规模性失业风险和集中返乡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坚持底线思维,强化政策举措,保障返乡农民工能打工、有收入。我们将精心打造“2+N”招聘活动,促进人岗精确匹配,让更多返乡留乡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支持农民工平台就业、灵活就业;针对性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再建设一批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遴选一批优秀创业项目和“返乡创业之星”,实现返乡农民工“人回乡、技回流、厂回迁、情回归”。
四、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生活。近年来,我省通过职业培训、专场招聘、扶持创业、公益性岗位兜底等方式,促进约50万名残疾人就业。但正如委员所指出的,残疾人就业面临环境不宽松、就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将会同残联等部门,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政策,落实残疾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鼓励支持残疾人灵活就业、平台就业。开展个性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举办专场招聘会,增加就业机会。同时,开发针对残疾人的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其中对重度残疾就业困难人员可安置2次,并再次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
五、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
退役军人是重要的人力资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我们高度重视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创新部门联动机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每年促进2万多名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但正如委员所指出的,退役军人面临高质量就业岗位不多、政策知晓不充分等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将会同退役军人事务等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造“退役军人就业服务月”品牌,提高职业培训补贴标准。深度挖掘知名国企、民企岗位,开展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搭建高质量就业对接平台。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借助安徽广播电台“就业赢未来”栏目,提高政策知晓度、惠及面。
六、关于贫困劳动力就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我们以实施就业脱贫工程为抓手,创新就业扶贫车间载体,建立劳务对接“两个清单”,累计帮扶近70万名贫困劳动力就业。但正如委员所指出的,受疫情影响,今年贫困劳动力就业难度加大。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将把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明确将全省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总数不低于2019年作为今年就业扶贫的工作目标,深入实施“三业一岗”就业脱贫和“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打好就业扶贫“组合拳”。强化就业扶贫车间规范管理,提高带贫减贫效果。规范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实施兜底安置。开展专场招聘活动,挖掘本地适宜就业岗位,促进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聚焦大别山革命老区、沿淮行蓄洪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深度贫困地区等重点地区,继续加大政策、项目、资金倾斜力度。加强省际劳动协作,发挥皖籍农民工综合服务站作用,促进贫困劳动稳在企业、稳在当地。
七、关于打好战疫情保居民就业“组合拳”
党中央把就业工作摆在“六稳”“六保”之首,凸显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讲政治、顾大局、抓落实,我省就业工作两次获得国务院表扬激励。但正如委员所指出的,受疫情影响,全省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打好保居民就业“组合拳”。下一步,我们将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落实减税降费、失业保险返还等政策,促进零工在内的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支持“小店经济”发展,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资助以训稳岗拓岗,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开展“四进一促”专项活动,确保政策宣传落实全过程、公共就业服务全方位、重点群体托底全覆盖。同时,将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建设“智慧就业”平台,确保各项就业创业政策落地见效。
会后,我们将认真学习研究,消化吸纳委员、专家们的意见建议,加强对重点群体就业支持,确保全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希望各位委员、专家继续关注我省就业创业工作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刚才,省人社厅副厅长刘少华针对大家的发言,进行了认真的回应,讲得很具体、也很全面。
现在进行第五项议程,现场互动交流。请2位委员提问。
哪位同志有问题要现场提问?
【委员王祝成】
受疫情影响,少数已外出务工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出现“返乡回流”现象,对稳定增收脱贫产生一定影响。请问省扶贫办等部门采取了哪些针对性帮扶政策措施?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好,先请省扶贫办回答。
【省扶贫办副主任朱永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省扶贫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积极会同省人社厅等部门采取有效举措,千方百计应对疫情给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摸排,全省“返乡回流”贫困劳动力已通过就业扶贫车间等就业载体吸纳、扶贫公益岗位“兜底”安置、鼓励支持自主发展产业等措施,基本实现“应务尽务”和贫困劳动力“一个高于、两个不少于”的目标要求。一是出台特殊支持政策。围绕鼓励企业吸纳就业、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扶贫车间带动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兜底就业等,制定了一揽子政策措施。如,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小微企业,按照每人2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对就业扶贫车间复工复产的,按照每人300-500元给予补助,这项政策全省就发放了400多万元。二是突出精准帮扶。全面开展贫困劳动力调查摸底,精准掌握其就业状态、就业需求,针对贫困劳动力想什么、想干什么,制定“一户一方案、一人一举措”帮扶措施并开展帮扶,实现精准帮扶、动态管理。三是深化劳务联动。实施建立长三角等地区省外务工联动协作机制,组织开展跨省“点对点、一站式”包车运输返岗贫困劳动力2.07万人,千方百计将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稳在当地。四是强化载体建设。采取“双向”奖补扶持、帮助招工、帮助防控、帮助销售、帮助联系原料货源“一扶四帮”措施,全方位推动就业扶贫车间复工复产、增产达产。目前,就业扶贫车间实现了建设总量、吸纳劳动者人数、吸纳贫困劳动者人数“三增加”。全省认定959家就业扶贫车间,带贫率35.8%。五是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大力开发一批乡村公共卫生、人居环境整治等公益岗位,千方百计满足有就业愿望的贫困人口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好,再请省人社厅回答。
【省人社厅副厅长刘少华】
我们高度关注疫情对就业特别是对就业脱贫工作的影响,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就业脱贫。针对疫情影响出现的贫困劳动力“返乡回流”现象,我厅与省扶贫办正在开展全面调研,重点了解“返乡回流”对贫困劳动力稳定脱贫的影响,研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刚才,省扶贫办已介绍了前期的主要做法,下面我重点介绍下步防止因疫致贫返贫、实现就业稳定增收脱贫的工作打算,主要体现为“稳、转、服、兜”。一是“稳”,将贫困劳动力稳在企业、稳在当地。针对省外就业贫困劳动力,在已将其就业信息发送给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人社部门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省际人社部门联系机制,商请把贫困劳动力稳在企业、稳在当地;针对省内就业贫困劳动力,将省内市外贫困劳动力信息发送给各市,作为当地任务组织跟踪帮扶。二是“转”,着力促进就业后失业贫困劳动力转岗就业。紧盯就业转失业和“返乡回流”贫困劳动力,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挖掘一批农村产业就业岗位、一批就业扶贫基地岗位、一批就业扶贫车间岗位、一批居家就业岗位的“四个一批”岗位吸纳就业。充分挖掘数字经济平台就业岗位,与饿了吧、顺丰速运等单位合作,挖掘、提供一批骑手、快递岗位,实施好定向招聘、居家就业、创业带动、爱心助农计划,力争不挑不捡72小时即时上岗。三是“服”,全面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继续深入开展“进校园、进企业、进园区、进社区(村),促进就业”的“四进一促”专项活动,通过大数据分析、短信推送、网络宣讲、上门宣传、视频服务等途径,将各项政策尽快落实到企业、落实到贫困劳动力,充分发挥政策稳就业、固脱贫的作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扩大职业技能培训规模,使有意愿的贫困劳动力都能得到培训。充分发挥蓄水池作用,缓解焦虑、缓冲失业。四是“兜”,实现扶贫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按照“按需设岗、科学开发、岗需互选、人岗匹配”原则,结合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造等实际工作需要,精准开发农村保洁、保绿、护林、护路等岗位,精准安置通过市场无法就业的返乡回流贫困劳动力,确保实现动态清零。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还有哪位同志要提问?
【委员王师琴】
一些企事业单位招录人员时,有的岗位限定为应届毕业生才能报考,请问应届毕业生是如何界定的,有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好,请省教育厅回答。
【省教育厅副厅长解平】
关于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定义,一般来说是指毕业年份毕业的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学生。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等有关文件(国办[2020]6号)规定,择业期内(国家规定为2年)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可以应届毕业生身份参加用人单位考试、录用,落实工作单位后参照应届毕业生办理相关手续。
在实际用人招聘工作中,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对应届毕业生身份的界定,表述不一。
借此机会也提醒广大考生,在报名参加用人单位招聘时,要向用人单位咨询具体的规定和要求。
【委员王师琴】
我想接着这个话题问一下:签订了三方协议书的毕业生,会不会失去应届毕业生的身份?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好,请省教育厅继续回答。
【省教育厅副厅长解平】
三方协议书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和高校签署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学校据此为毕业生派遣。三方协议书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是一份保障和约束,但就业协议书不等于劳动合同。派遣后与用人单位解约且在择业期内的毕业生,应不影响其应届毕业生身份。
【委员马建敏】
当前疫情下,一些大学生难找工作,可能有个别老师以奖励学分、不给毕业证书等,引导学生找亲戚签定三方协议书,请问这种情况是不是与考核就业率有关?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好,请省教育厅回答。
【省教育厅副厅长解平】
受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等多重因素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确实困难。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高度重视,教育系统会同省人社等部门,积极作为,千方百计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在全国居于较好位置。
统计毕业生就业率并实施考核,是教育部的要求,也是督促高校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抓好就业民生工作的重要举措。为了提高就业率,不排除高校个别班主任、辅导员,以奖励学分、扣发毕业生证书等为由,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的可能,但这种情况即便有,也只是极个别现象。
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及考核工作均制定有严格规范的管理办法,包括来信来电举报核查、高校自查、网上巡查、第三方评价、实地检查等各项制度,并严格要求高校做到“四不准”,即:不准以各种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对于违反规定要求的,一律予以严肃追责和处理。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限于时间关系,这个环节就到这里。
现在进行第六项议程,网络议政。中安在线对本次会议进行全程网络图文直播,安徽政协网、安徽政协微信公众号、皖美政协APP、中安新闻客户端,以及参与承办和协办的省直单位网站都进行同步推送,中央及省内相关媒体还将进行后续报道。直播过程中,大量网友正在关注会议进程。截至目前,网络在线人数达到70.5万人。下面,请中安在线随机选择2位实时在线网友的提问,请相关部门现场回应。
【中安在线记者、主持人陈昌盛】
我代表网友“红星闪闪”提问:
我是一名退役士兵,看到身边的战友都有创业成功的,自己也想创业,但是当前疫情期间,面临的困难很多,请问政府对扶持退役军人创业都有哪些帮扶?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这个问题请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回应。
【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副厅长孙邦平】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我的建议是如果刚从部队退役,最好先选择就业,等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再稳慎考虑是否创业。政府在扶持退役军人创业方面,一是开展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能力。去年,我们会同人社部门举办了退役军人创业特训营等活动,效果很好。二是给予资金支持,针对符合条件的退役军人创办小微企业,既有创业担保贷款扶持,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还与13家银行签署了《拥军优抚合作协议》,开发了“拥军贷”等专属信贷产品,可提供金融扶持。三是享受税收优惠。对于自主就业退役士兵从事个体经营的,在3年内按每户每年144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相关税费,对于企业招用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在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按照每人每年9000元予以定额依次扣减相关税费。四是给予社保补贴和一次性创业补贴。疫情期间,我省创新出台了退役军人享受小微企业社会保险补贴和5000元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这些都能够切实减轻创业负担,助力创业成功。
【中安在线记者、主持人陈昌盛】
我代表网友“天际流”提问:
我是一名残疾人,受今年疫情影响,就业创业比较困难,请问对我们这样的残疾人想创业就业有什么帮扶措施?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这个问题请省残联回应。
【省残联二级巡视员汪兴华】
一是根据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相关政策:对就业年龄段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残疾人,从事种养殖、加工、零售、网络电商等各种形式进行创业的,给予一次性不低于3000元的创业扶持补贴。二是残疾人可以免费参加当地残联开展的适合自己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三是残疾人可以到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享受免费就业服务、就业指导,咨询招聘信息和登记求职信息,获得免费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免费参加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残联举办的就业招聘会,应聘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四是针对疫情影响,我们要求各地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帮助残疾人享受国家和我省的相关帮扶政策。同时加大对残疾人就业创业的帮扶力度,加强线上培训和网络招聘工作,各地也相应的出台了帮扶残疾人就业创业的具体措施,减轻残疾人受疫情的不利影响,帮助残疾人就业创业,稳定生产生活。对于残疾人就业创业受疫情影响的,根据受到不利影响的实际情况,符合政策规定的,残疾人可以到当地相关部门或残联申请相应的补贴,来缓解困难状况。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刚才,3位委员和2位网友分别在现场和线上作了提问,涉及不同方面的就业问题。会场协商氛围浓厚,有追问、抢问,说明大家对就业工作的关注。通过有关部门的回应,大家也看到我们党委、政府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有的还有待加大力度,相信随着就业优先政策的深入实施,都将进一步得到解决。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或建议,可以继续留言,我们将持续关注。网络议政就进行到这里。
现在进行第七项议程,请周喜安副省长讲话。大家欢迎!
【省政府副省长周喜安】
尊敬的昌尔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委员,同志们:
今天,省政协召开“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专题协商会,聚焦扎实做好稳就业工作、全面落实保居民就业任务进行专题议政,充分体现了省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责任担当和对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的高度关心重视。受国英省长委托,我代表省政府,向省政协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对政府工作特别是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夏涛副主席的报告主题鲜明,分析了就业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强调了4点;7位委员和专家学者围绕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以及发展就业新形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现场和网络互动交流环节中,委员和网民的提问针对性很强,问题把握很精准,矛盾揭示也很有辣味,每一音符都流淌着对特殊就业群体的关爱和热诚,我们很受感动。稍后,昌尔主席还将作重要讲话,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省政府各有关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充分研究吸收,抓好贯彻落实,推动我省就业创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党中央、国务院把就业工作置于“六保”首位,突显了当前做好就业工作的特殊性和极端重要性。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坚持促进就业举措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能用尽用,及时出台《稳就业工作方案(保居民就业工作方案)》,审定《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工作若干政策》,全力对冲疫情和境外市场变化对就业的影响。李锦斌书记对就业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李国英省长主持召开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全省就业工作。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各市、县齐心协力、多措并举,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局势,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新增就业人数持续增加。1-5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8.1万人,超额完成序时进度。一季度末,全省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1%,同比增幅较全国低0.1个百分点。
二是减负稳岗政策落实有力。2-5月份,累计减免各类参保单位社会保险费约205亿元,向4.17万户企业返还失业保险费8.02亿元,落实中小微企业新增就业岗位、稳定就业等补贴资金7.3亿元。
三是重点群体就业总体稳定。我省今年高校毕业生34.66万人,截至6月24日,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69.34%,居全国前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全省农民工返岗复工938.6万人,占春节前返乡总数926.71万人的101.28%,未出现大规模返乡潮。
四是公共就业服务扎实推进。安全有序恢复线下招聘,大力开展线上招聘,累计线上发布2.2万家企业74.6万个招聘岗位,16个省辖市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全部恢复招聘活动。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省就业任务艰巨,形势不容乐观。正如夏涛副主席和各位委员分析的那样,受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我省就业市场需求减少,就业重点指标同比下滑,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外出务工农民工返乡风险增加,贫困劳动力务工增收任务依然艰巨,就业形势复杂严峻。此外,退役军人和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平台就业等新就业形态劳动保障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这里面既有全国各地面上的普遍性,也有我省经济和从业结构自身的特殊性。面对复杂形势,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因地因企因人分类帮扶,确保全省重点群体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
一、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加大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各项政策的协调搭配,打好组合拳,努力促进经济企稳向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建立重大经济政策、投资项目实施对就业影响的评估机制,优先投资就业带动能力强,有利于贫困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和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的项目和产业。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积极争取和用好国家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市政设施、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谋划储备和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培育壮大新兴消费增长点,挖掘内需扩大居民就业。支持“小店经济”、步行街发展,鼓励居民通过灵活就业、平台就业增收。
二、帮扶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全力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倾力帮扶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稳定就业岗位。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倾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社会保险费率政策,前期出台减税降费政策,包括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等,按照国家要求,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加力落实失业保险返还政策,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费返还比例可由50%提高至100%,并通过“免报直发”模式使补贴资金直达企业。
三、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为特殊,任务越发艰巨,要更加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校和属地政府要针对疫情防控导致与序时进度的差距,加大工作推进力度,提供不间断的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要大力开展校园招聘,引导毕业生到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施展才华。支持和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带头开发1万个就业见习岗位。国有企业今明两年连续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今年仅省属国有企业招聘计划就近1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充分使用现有编制资源加大高校毕业生招录招聘力度,应届毕业生今年可以报考的公务员职位达6300多个,事业单位计划招聘14808人,超过去年5278人,后续还有新增计划。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跨省劳务对接,深化皖江皖北劳务信息化对接合作,及时提供岗位信息、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确保农民工在就业地平等享受就业服务政策,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组织开展退役军人适应性培训,常态化开展退役军人招聘活动,积极引导扶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施企业稳岗扩岗专项支持计划,拓宽以工代训范围,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
四、保障就业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阶段性提高价格临时补贴标准,对受疫情影响遭遇暂时困难的人员做好临时救助,让困难居民个人有收入,家里有保障。落实定期联系失业人员制度,提供政策法规咨询、职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服务,助力更多失业人员再就业敢创业。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以及重大项目建设优先安排贫困劳动力务工。对受疫情影响可能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脱贫不稳定户、贫困边缘人口,加强摸底排查,做好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边缘人口,给予扶贫小额贷款贴息、技能培训等支持。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力度,对有就业意愿的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常态化推进“2+N”就业招聘,扎实开展“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组织进校园、进企业、进园区、进社区、促进就业“四进一促”活动,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促进就业服务。
五、积极防范就业风险。加强就业预警监测,强化就业形势研判,确保就业风险早发现、早研判、早处置。利用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设立省级就业风险储备金,支持有条件的市、县设立地方就业风险储备金,积极预防和应对突发性、规模性失业风险。以常住地、户籍地、就业地为责任主体,全面夯实地方政府稳就业、保居民就业工作责任,推动打破户籍管理限制,建立与劳动者跨地区流动就业、失业人员属地管理相适应的工作责任机制。健全稳就业工作奖惩机制,对真抓实干、促进就业创业成效明显的地方和高校给予支持激励。对不履行促进就业职责、工作推进不力、政策落实不到位等产生严重后果或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地方,依法依规约谈、问责。
各位委员、同志们,多年来,省政协始终关心支持就业创业工作,开展了大量有深度、高质量的调研,特别是今年以来,省政协围绕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提出了很多针对性、建设性的政策建议,为省政府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再次衷心感谢省政协特别是昌尔主席对省政府工作的大力支持。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省政协及各位委员的联系沟通,为各级政协组织全面履行职责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
谢谢大家!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刚才,喜安同志作了很好的讲话,高度评价了今天的会议以及委员和同志们的发言,详细介绍了省委、省政府已经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深入分析了面临的问题,全面阐述了下一步工作举措,听了很受鼓舞、深受启发。总的看,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这次月度专题协商会开得很好,及时回应了社会关切,提出了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意见建议,广泛凝聚了各方共识,达到了预期效果。
下面,综合会议情况,我作个小结。
一、务必保持足够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对于当前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既要高度重视、加力推进,也要稳住阵脚、充满信心,扎实做好稳就业各项工作,答好就业这道“最大民生”考题。
一要保持对制度优势的信心。国家制度优势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最大底气和最重要支撑。近年来,我们创造了经济发展一枝独秀的“中国奇迹”,展现了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之治”,在疫情中更是彰显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制度之优筑牢了制度自信。单从就业来看也是如此,截至5月底,25省份2750.7万贫困劳动力顺利外出务工,相当于去年的100.79%,187万家用人单位发布岗位2075万人次,折射出全国就业形势的总体稳定,说明在疫情大考面前,我国就业制度充分显示出稳就业、保就业、促发展的巨大优势,充分显示出民生第一、就业优先的制度优越性。
二要保持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应该看到,疫情冲击没有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也没有改变稳定就业的基础条件。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工业服务业实现增长、消费投资继续改善、新动能不断增强、企业复产率继续提升、市场预期保持平稳,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就安徽来讲,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叠加实施,不仅拓展了发展空间,增强了发展高度、厚度和韧性,更为稳定就业总量、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提供了基础,将推动以更扎实的“稳”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三要保持对党委政府科学施策的信心。今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了更精准的措施稳就业、保就业。省委、省政府也是千方百计稳饭碗,多管齐下造饭碗。刚才,喜安副省长详细通报了我省具体举措及取得的成果,说明就业并非“无解题”,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要坚信,纵然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内部经济面临诸多压力,但在一系列稳就业政策的推动下,政府有信心,百姓能安心。
二、尽力化解“眼前之急”
受疫情影响,今年就业形势特殊,更重要、更急迫、更艰巨,考验着党委政府的智慧、市场主体的活力、就业群体的信心、政策实施的效果【刚才,夏涛副主席也指出当前就业政策密集度和含金量大幅提升,但是政策的精准度、传导性、系统性、灵活度欠缺。】,需要我们提高站位、增强斗志,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更大力度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最大限度、最快速度发挥出政策效力。
一要多主体联动。实现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包括政府、企业、个人等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协同推进。当前还存在各部门、各地区在政策联动联办、有效协调上不够,用人单位逆周期揽才的主动性不强,待就业群体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不合时宜等问题,还不能够充分的释放就业潜力。【比如,胡万宝委员指出的高校毕业生的“慢就业”特别是“懒就业”现象。李世平委员指出的很多外出农民工不愿在本地务工的现象。】我们必须坚持就业优先政策,让政府政策供给、用人单位岗位供给、就业群体能力供给相互匹配,尽快形成政府、企业、个人上下齐心、联手行动、共同发力的就业局面。
二要多措施并举。实现就业的关键还是稳岗、扩岗,依靠供给侧发力保就业。促就业的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千方百计稳住就业基本盘。比如,鼓励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提供更多就业岗位,通过扩大基层就业规模、招生入伍规模等多方面措施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在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方面着力拓展就业空间,培育好新成长经营主体、新兴业态、新型就业形式等解决就业。【胡万宝委员建议化整为零,快速启动省考省招。白和平常委建议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
三要多渠道保障。政府要把就业工作摆在首要位置。首先是资金保障。用足用好“减、返、补”政策,把能减的减到位,能提的提到位,能补的补到位【孙奇志委员建议制定省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专项扶持资金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杨森委员建议完善带贫激励机制,实施贫困户和带贫主体双向奖补政策】。其次是服务保障。通过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构筑多样化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水平,为就业群体提供及时便捷周到服务。特别是针对残疾人、贫困人群等弱势群体,更应该提供暖心服务、精准服务。【刚刚大家的发言几乎都涉及到这一点,比如李世平委员建议通过上门服务、集中服务、跟踪服务、电话服务、网上服务等形式,为创业者提供更加良好的市场准入服务。何宗文同志建议按照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尽快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制度。孙奇志委员建议进一步提升服务关爱退伍军人水平。杨森委员建议在农民工外出集中地设立皖籍农民工综合服务站。周小红委员建议变被动介入为主动服务,不断构筑及时贴心的服务平台。】再次是社会保障。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对此也作出了相应的政策安排,比如,落实好今年对低收入人员施行社保费自愿缓缴政策;扩大以工代赈规模,让返乡农民工能打工有收入;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失业和返乡人员及时纳入低保范围。我们要有效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让就业服务“不打烊”,就业保障“不断线”,最大限度地稳定就业,最大限度减少因特殊经济环境对就业带来的影响。
三、积极谋得“长远之功”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好超大规模就业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长远课题。当前我们采取的一些就业举措,有的具有过渡性、暂时性、非常规性,比如地摊经济、临时补贴政策、短期保障举措等,通过行政手段“突击解决”就业问题,是为了暂时缓解就业压力和矛盾,为今后创造长远就业、更高质量就业赢得调整时间,这非常有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止步于此,对待就业要有战略思维,既要尽力化解“眼前之急”,也要注重谋得“长远之功”,使当前的应急就业举措与长远就业举措良性互动,从根本上破解就业的长期性、根源性问题。立足安徽,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用力。
一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根据《规划纲要》,长三角地区正在建设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正在推动包括安徽在内的长三角地区率先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这必将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在自己家门口就有更多“高精尖”岗位就业机会可供选择。同时,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人才一体化工作也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将会切实疏解人才流动的障碍,实现区域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策的无缝对接,实现区域内人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有效提升就业的质量。另外,长三角一体化也会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释放巨大民生红利,给就业市场注入强大活力。
二要大力推进扩大内需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有机融合。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党中央正确判断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必将深刻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也会对就业工作带来深远影响。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在参加分组讨论时,提出要促进扩大内需与乡村振兴两大国家战略有机融合,打好乡村振兴这张“内需牌”,不但能够释放农村巨大消费潜力,推动乡村产业兴旺,还会带来愈来愈多的就业岗位,扩大对人才的需求,吸引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人民日报还作了报道。对于我们安徽来讲,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也是外出务工人员大省,坚持扩大内需与乡村振兴的融合,意义更为突出。
三要谋深谋细“十四五”就业规划工作。要以编制“十四五”就业有关规划为主线,加强就业政策研究,健全就业与产业、投资、消费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节举措,精准对接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健全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体制机制,促进创业就业工作与产业结构调整及企业转型升级要求结合起来,为未来就业工作谋得先机。
做好就业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希望广大委员持续强化心怀“国之大者”的责任担当,继续围绕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协商议政,广泛凝聚共识,多提真知灼见,为我省扎实做好就业工作作出应有贡献。会后,请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认真梳理大家的发言,形成综合材料报省委、省政府,供决策参考。
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刘少华】
省政协将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列为专题协商议题,通过实地调研和线上调研等方式,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刚才,夏涛副主席的主题发言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7位委员、专家的发言很有建设性,听了以后受益匪浅。我们将认真研究吸纳,及时将委员、专家们的调研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实效。下面我就有关问题作一回应。
一、关于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问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关系千万家庭幸福。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我厅会同教育、财政等部门,建立部门联动、表扬激励等制度,创新校园招聘会补贴等政策,开展实名制就业帮扶,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4%以上。但正如委员所指出的,受疫情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更加突出。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将组织“百名人社局长进校园”活动,健全职业指导师资源库,开展“启明星”就业指导服务,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加密线上线下招聘活动,6、7月份组织全省国企网络招聘周、民营企业招聘月等活动,一方面收集、发布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促进人岗精准匹配;陆续启动事业单位考试招录工作,6月10日已发布省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公告,及时回应毕业生就业需求;同时,开发1万个机关事业单位就业见习岗位,做好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让毕业生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尽快实现就业。
二、关于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
新就业形态发展带来大量就业机会,成为城镇新增就业的重要渠道。但正如委员所指出的,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扶持政策、权益维护等需要进一步明确规范。为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我们在制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工作若干政策》(皖就〔2020〕6号)时提出了初步措施,鼓励支持个体工商户运用直播方式拓展网上经营;平台就业劳动者购置生产经营必需工具可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对在新就业形态领域灵活就业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维护新就业形态领域劳动者就业权益。据了解,国家相关部委正在研究制定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的政策意见,我们将按照要求及时出台贯彻措施。
三、关于支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
我省是人力资源大省,更是农民工输出大省。近年来,我省以“接您回家”等活动为载体,创新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年均增长20多万人。但正如委员所指出的,受疫情影响,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存在岗位缺乏、技能不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从目前来看,我们省农民工就业总体稳定,没有出现超常规失业、异常返乡和集中回流现象。在调研时,县区同志反映部分劳动者返乡,有利于缓解省内企业“招工难”、有利于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然,对于农民工可能出现的规模性失业风险和集中返乡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坚持底线思维,强化政策举措,保障返乡农民工能打工、有收入。我们将精心打造“2+N”招聘活动,促进人岗精确匹配,让更多返乡留乡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支持农民工平台就业、灵活就业;针对性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再建设一批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遴选一批优秀创业项目和“返乡创业之星”,实现返乡农民工“人回乡、技回流、厂回迁、情回归”。
四、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生活。近年来,我省通过职业培训、专场招聘、扶持创业、公益性岗位兜底等方式,促进约50万名残疾人就业。但正如委员所指出的,残疾人就业面临环境不宽松、就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将会同残联等部门,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政策,落实残疾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鼓励支持残疾人灵活就业、平台就业。开展个性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举办专场招聘会,增加就业机会。同时,开发针对残疾人的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其中对重度残疾就业困难人员可安置2次,并再次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
五、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
退役军人是重要的人力资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我们高度重视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创新部门联动机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每年促进2万多名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但正如委员所指出的,退役军人面临高质量就业岗位不多、政策知晓不充分等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将会同退役军人事务等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造“退役军人就业服务月”品牌,提高职业培训补贴标准。深度挖掘知名国企、民企岗位,开展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搭建高质量就业对接平台。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借助安徽广播电台“就业赢未来”栏目,提高政策知晓度、惠及面。
六、关于贫困劳动力就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我们以实施就业脱贫工程为抓手,创新就业扶贫车间载体,建立劳务对接“两个清单”,累计帮扶近70万名贫困劳动力就业。但正如委员所指出的,受疫情影响,今年贫困劳动力就业难度加大。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将把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明确将全省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总数不低于2019年作为今年就业扶贫的工作目标,深入实施“三业一岗”就业脱贫和“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打好就业扶贫“组合拳”。强化就业扶贫车间规范管理,提高带贫减贫效果。规范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实施兜底安置。开展专场招聘活动,挖掘本地适宜就业岗位,促进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聚焦大别山革命老区、沿淮行蓄洪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深度贫困地区等重点地区,继续加大政策、项目、资金倾斜力度。加强省际劳动协作,发挥皖籍农民工综合服务站作用,促进贫困劳动稳在企业、稳在当地。
七、关于打好战疫情保居民就业“组合拳”
党中央把就业工作摆在“六稳”“六保”之首,凸显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讲政治、顾大局、抓落实,我省就业工作两次获得国务院表扬激励。但正如委员所指出的,受疫情影响,全省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打好保居民就业“组合拳”。下一步,我们将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落实减税降费、失业保险返还等政策,促进零工在内的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支持“小店经济”发展,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资助以训稳岗拓岗,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开展“四进一促”专项活动,确保政策宣传落实全过程、公共就业服务全方位、重点群体托底全覆盖。同时,将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建设“智慧就业”平台,确保各项就业创业政策落地见效。
会后,我们将认真学习研究,消化吸纳委员、专家们的意见建议,加强对重点群体就业支持,确保全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希望各位委员、专家继续关注我省就业创业工作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受疫情影响,少数已外出务工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出现“返乡回流”现象,对稳定增收脱贫产生一定影响。请问省扶贫办等部门采取了哪些针对性帮扶政策措施?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省扶贫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积极会同省人社厅等部门采取有效举措,千方百计应对疫情给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摸排,全省“返乡回流”贫困劳动力已通过就业扶贫车间等就业载体吸纳、扶贫公益岗位“兜底”安置、鼓励支持自主发展产业等措施,基本实现“应务尽务”和贫困劳动力“一个高于、两个不少于”的目标要求。一是出台特殊支持政策。围绕鼓励企业吸纳就业、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扶贫车间带动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兜底就业等,制定了一揽子政策措施。如,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小微企业,按照每人2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对就业扶贫车间复工复产的,按照每人300-500元给予补助,这项政策全省就发放了400多万元。二是突出精准帮扶。全面开展贫困劳动力调查摸底,精准掌握其就业状态、就业需求,针对贫困劳动力想什么、想干什么,制定“一户一方案、一人一举措”帮扶措施并开展帮扶,实现精准帮扶、动态管理。三是深化劳务联动。实施建立长三角等地区省外务工联动协作机制,组织开展跨省“点对点、一站式”包车运输返岗贫困劳动力2.07万人,千方百计将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稳在当地。四是强化载体建设。采取“双向”奖补扶持、帮助招工、帮助防控、帮助销售、帮助联系原料货源“一扶四帮”措施,全方位推动就业扶贫车间复工复产、增产达产。目前,就业扶贫车间实现了建设总量、吸纳劳动者人数、吸纳贫困劳动者人数“三增加”。全省认定959家就业扶贫车间,带贫率35.8%。五是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大力开发一批乡村公共卫生、人居环境整治等公益岗位,千方百计满足有就业愿望的贫困人口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我们高度关注疫情对就业特别是对就业脱贫工作的影响,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就业脱贫。针对疫情影响出现的贫困劳动力“返乡回流”现象,我厅与省扶贫办正在开展全面调研,重点了解“返乡回流”对贫困劳动力稳定脱贫的影响,研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刚才,省扶贫办已介绍了前期的主要做法,下面我重点介绍下步防止因疫致贫返贫、实现就业稳定增收脱贫的工作打算,主要体现为“稳、转、服、兜”。一是“稳”,将贫困劳动力稳在企业、稳在当地。针对省外就业贫困劳动力,在已将其就业信息发送给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人社部门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省际人社部门联系机制,商请把贫困劳动力稳在企业、稳在当地;针对省内就业贫困劳动力,将省内市外贫困劳动力信息发送给各市,作为当地任务组织跟踪帮扶。二是“转”,着力促进就业后失业贫困劳动力转岗就业。紧盯就业转失业和“返乡回流”贫困劳动力,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挖掘一批农村产业就业岗位、一批就业扶贫基地岗位、一批就业扶贫车间岗位、一批居家就业岗位的“四个一批”岗位吸纳就业。充分挖掘数字经济平台就业岗位,与饿了吧、顺丰速运等单位合作,挖掘、提供一批骑手、快递岗位,实施好定向招聘、居家就业、创业带动、爱心助农计划,力争不挑不捡72小时即时上岗。三是“服”,全面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继续深入开展“进校园、进企业、进园区、进社区(村),促进就业”的“四进一促”专项活动,通过大数据分析、短信推送、网络宣讲、上门宣传、视频服务等途径,将各项政策尽快落实到企业、落实到贫困劳动力,充分发挥政策稳就业、固脱贫的作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扩大职业技能培训规模,使有意愿的贫困劳动力都能得到培训。充分发挥蓄水池作用,缓解焦虑、缓冲失业。四是“兜”,实现扶贫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按照“按需设岗、科学开发、岗需互选、人岗匹配”原则,结合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造等实际工作需要,精准开发农村保洁、保绿、护林、护路等岗位,精准安置通过市场无法就业的返乡回流贫困劳动力,确保实现动态清零。
一些企事业单位招录人员时,有的岗位限定为应届毕业生才能报考,请问应届毕业生是如何界定的,有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关于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定义,一般来说是指毕业年份毕业的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学生。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等有关文件(国办[2020]6号)规定,择业期内(国家规定为2年)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可以应届毕业生身份参加用人单位考试、录用,落实工作单位后参照应届毕业生办理相关手续。在实际用人招聘工作中,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对应届毕业生身份的界定,表述不一。借此机会也提醒广大考生,在报名参加用人单位招聘时,要向用人单位咨询具体的规定和要求。
我想接着这个话题问一下:签订了三方协议书的毕业生,会不会失去应届毕业生的身份?
三方协议书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和高校签署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学校据此为毕业生派遣。三方协议书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是一份保障和约束,但就业协议书不等于劳动合同。派遣后与用人单位解约且在择业期内的毕业生,应不影响其应届毕业生身份。
当前疫情下,一些大学生难找工作,可能有个别老师以奖励学分、不给毕业证书等,引导学生找亲戚签定三方协议书,请问这种情况是不是与考核就业率有关?
受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等多重因素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确实困难。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高度重视,教育系统会同省人社等部门,积极作为,千方百计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在全国居于较好位置。统计毕业生就业率并实施考核,是教育部的要求,也是督促高校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抓好就业民生工作的重要举措。为了提高就业率,不排除高校个别班主任、辅导员,以奖励学分、扣发毕业生证书等为由,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的可能,但这种情况即便有,也只是极个别现象。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及考核工作均制定有严格规范的管理办法,包括来信来电举报核查、高校自查、网上巡查、第三方评价、实地检查等各项制度,并严格要求高校做到“四不准”,即:不准以各种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对于违反规定要求的,一律予以严肃追责和处理。
我是一名退役士兵,看到身边的战友都有创业成功的,自己也想创业,但是当前疫情期间,面临的困难很多,请问政府对扶持退役军人创业都有哪些帮扶?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我的建议是如果刚从部队退役,最好先选择就业,等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再稳慎考虑是否创业。政府在扶持退役军人创业方面,一是开展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能力。去年,我们会同人社部门举办了退役军人创业特训营等活动,效果很好。二是给予资金支持,针对符合条件的退役军人创办小微企业,既有创业担保贷款扶持,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还与13家银行签署了《拥军优抚合作协议》,开发了“拥军贷”等专属信贷产品,可提供金融扶持。三是享受税收优惠。对于自主就业退役士兵从事个体经营的,在3年内按每户每年144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相关税费,对于企业招用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在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按照每人每年9000元予以定额依次扣减相关税费。四是给予社保补贴和一次性创业补贴。疫情期间,我省创新出台了退役军人享受小微企业社会保险补贴和5000元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这些都能够切实减轻创业负担,助力创业成功。
我是一名残疾人,受今年疫情影响,就业创业比较困难,请问对我们这样的残疾人想创业就业有什么帮扶措施?
一是根据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相关政策:对就业年龄段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残疾人,从事种养殖、加工、零售、网络电商等各种形式进行创业的,给予一次性不低于3000元的创业扶持补贴。二是残疾人可以免费参加当地残联开展的适合自己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三是残疾人可以到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享受免费就业服务、就业指导,咨询招聘信息和登记求职信息,获得免费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免费参加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残联举办的就业招聘会,应聘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四是针对疫情影响,我们要求各地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帮助残疾人享受国家和我省的相关帮扶政策。同时加大对残疾人就业创业的帮扶力度,加强线上培训和网络招聘工作,各地也相应的出台了帮扶残疾人就业创业的具体措施,减轻残疾人受疫情的不利影响,帮助残疾人就业创业,稳定生产生活。对于残疾人就业创业受疫情影响的,根据受到不利影响的实际情况,符合政策规定的,残疾人可以到当地相关部门或残联申请相应的补贴,来缓解困难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