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下午3时,安徽省政协将召开“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月度专题协商会,围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具有安徽特色、市域特点、时代特征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积极建言资政,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各位委员、同志们: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事关新时代国家治理实践的重大课题,也是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社会高度关注的热门话题。我们把聚焦这一主题开展协商议政,作为年度月度专题协商的“当头炮”,这是省政协紧扣党政所需、回应群众所盼的履职行动,鲜明体现了“三心两进一流”的工作思路。

对于本次协商活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玉舟同志肩负党委、政协“双重”牵头领导责任,经常过问,有力指导,建中同志也十分关注、大力支持,今天他们率参与承办或协办的省直11个部门的负责同志,其中于勇、王崧等同志都是单位“一把手”,专程到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与大家面对面沟通交流,足见本次会议分量之重。

为筹备好本次会议,郑宏同志牵头抓具体实施,率省委政法委、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省九三学社等承办部门和相关协办单位,努力克服疫情影响,扎实有效开展工作,一是行动快,省“两会”一闭幕就立即着手方案谋划,疫情形势稳定后迅速启动实施,抢时间、抓进度;二是方式新,适应疫情防控需要,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化手段,积极通过网络调研、手机建言等,广泛凝聚智慧力量;三是调研实,在做深做实8个专题调研的基础上,还组织发动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省政协有关界别、委员小组和各市政协,灵活多样开展微调研、微建言,这些都为会议的顺利召开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加今天会议的还有:省政协副主席刘莉、夏涛和秘书长车敦安,省政府副秘书长刘定明,省政协有关副秘书长、机关厅室委负责人,部分省政协委员,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相关处室负责人,部分市县政协及对口专委会负责人。

本次会议共有8项议程,下面依次进行。现在进行第一项议程,请郑宏副主席作主题发言。

【省政协副主席郑宏】

“枫桥经验”创造至今已五十多年,不断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已由基层社会治理的示范样板上升为党领导人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条基本经验。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这一崭新时代命题,中央和省里也相继出台了专门文件,对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提出了新要求、规划了新路径。从调研情况来看,我省社会治理工作总体呈现“基层基础更加牢固、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能力水平显著提升、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的良好态势,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综合各调研组情况,我谈几点意见:

一、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域社会治理格局

近年来,我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平安安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但从调研情况看,市域社会治理的系统性、协同性还不够强,有的市市域社会治理缺乏整体规划,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局面尚未形成,有的市社会组织发展还比较滞后、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不够高。对此,我们要健全市域各领域、各层面、各环节社会治理工作机制,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将社会治理置于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的整体性和协同性;要推进市、县两级政府职能体系联动融合、集约高效,运用法治方式和现代科技加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实现社会治理精准精细;要推进市域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让各种主体有序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在协商中增进共识、增强合力;要坚持开放多元、互利共赢,推进政府和社会良性互动,积极培育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组织,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要搭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线上线下平台,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形成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生动局面,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域社会治理格局。

二、创新方式方法,拓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近年来,我省将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作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方式,以政治强引领、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强教化、以自治强活力、以智治强支撑,各地形成了许多特色做法,市域社会治理效能不断提升。但从调研情况看,“五治”方法手段运用还不够充分,特别是在科技支撑方面,地域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不断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方法,用活“五治”,力促共治。要把政治引领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和各方面,夯实市域社会治理的共同思想基础;要构建市域社会治理法律规范体系,把市域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要大力挖掘和运用好徽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市域社会治理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激发基层群众自治活力;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科技与市域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架构、运行机制、工作流程的智能化再造,加快市域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步伐。

三、突出工作重点,提升市域防控风险与公共服务水平

近年来,全省各地全面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和重大不稳定问题清单制度,加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快推进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但从调研情况看,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网络犯罪、电信诈骗等问题群众反映强烈,新型违法犯罪呈多发之势。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对此,我们要主动适应市域社会治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着力防风险、解难题、补短板。要坚持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坚持关口前移、源头预防,努力将各类社会矛盾防范化解在市域范围内;要打造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市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经常性专项打击整治机制,加强重大疫情防控及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处置,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健全市域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工作体系,提升市域政治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水平;要加强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推动市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精准化。

四、加强组织领导,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安徽样板

近年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工作,特别是十九届四中全会和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会议召开后,省委专门召开会议部署推进此项工作,出台实施意见和试点方案,各市积极申报全国试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稳步推进。但对照党中央提出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目标,对照探索构建具有安徽特色、市域特点、时代特征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的要求,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对此,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科学构建市域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形成市级统筹协调、县级组织实施、乡镇(街道)强基固本的市域社会治理链条,以放权赋能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提升基层公共服务、矛盾化解、应急管理水平;要加强市域社会治理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法律政策运用、风险防控、群众工作、科技应用、舆论引导等治理能力;要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设计,努力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好试点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要实施目标管理,完善社会治理考评指标,强化制度权威和制度执行力,全面提升我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着力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安徽样板。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郑宏同志的发言很好,既介绍了会议筹备过程;还结合调研情况、综合会议收到的发言材料,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现在进行第二项议程,请中安在线作网络调查统计分析报告。

【中安在线记者、主持人陈昌盛】

3月19日起,安徽省政协“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月度专题协商会网络议政问卷,在安徽省政协网站、微信公众号,安徽新媒体集团旗下中安在线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安徽手机报等各端口进行全方位推送,得到广大网友的热情关注和积极参与。截至4月28日,共收到有效问卷236402份。

下面由我代表中安在线将此次网络议政问卷数据统计分析情况向大会作简要报告。

1.受访者身份:在城市社区中生活的居多。参与此次网络议政的受访者,66%生活在城市社区,25%生活在农村。

2.调查中发现,51.9%的网友表示经常参加所在村(社区)组织的活动,31.1%的网友表示参加活动次数较少,还有15%的网友表示想参加活动但缺少渠道,只有2%的网友表示“没有参加意愿”。这一定程度上说明,群众普遍有参加社区生活的意愿,但村(社区)活动对居民的吸引力还不是很高,活动覆盖面也不够广泛。

3.在选择法律服务方面:调查结果显示,65.6%的受访者虽然知道政府提供的公共法律服务,但从未求助过,真正求助过的仅占到14.7%。另有近两成的受访者完全不知道有此类服务。这说明基层政府对于公共法律服务的宣传还不到位,公共法律服务在基层落地和推广不够,仍然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

当与别人发生矛盾纠纷时,76.6%的受访者会选择“报警处理”,50%以上的受访者会“寻求专业法律服务人员帮助,通过诉讼渠道解决”,或者“向社居委或小区物业及业主委员会寻求帮助”。而选择“向专业的矛盾纠纷调解组织寻求帮助”的仅有33.6%,另有3.4%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解决”。这表明,群众在遇到矛盾纠纷时,“有困难找警察”的传统思维和习惯还没有改变,多元调处化解纠纷方式还缺乏认同,作用发挥有待加强。

4.在选择心理服务方面,有70.5%的受访者表示遇到问题会向“医疗机构”求助,45.4%的受访者会选择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另外,受访者所在社居委或单位能够提供心理服务的,占比44.8%和28%。在今年的疫情形势下,更凸显了社会心理健康的重要,心理服务应当进一步下沉到社区和单位,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快速有效地化解心理压力。

5.在社会治安防控方面:受访者对所在地区治安防控情况比较满意,群众总体安全感较高,达96%以上。有17.8%的网友建议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综合治理,有15.9%的网友建议加强现代科技在治安防控中的应用。这反映出我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在重点行业、区域的综合治理和“技防”应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对于“如何在社会治理中更好地发挥现代科技作用”这一问题,75%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应当加大投入”、“整合共享社会治理数据信息”、“提升社会治理人员技术水平”。这说明,网友对智慧治理的满意度还不高,期待政府在“人、财、物”方面加大保障力度,提升社会治理数字化、智慧化水平。

6.当政府制定或实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时,受访网友中希望“通过公示、问卷调查、座谈会、听证会等形式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占比最高,达88.2%。超过75%的网友认为“要对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论证”、“要开展民主协商”、“要加强对重大决策的宣传解读”。这说明,群众对关于切身利益的政策举措,关注度较高、参与意愿较强,希望政府在制定重大决策时,充分听取意见建议、全面分析论证、广泛宣传解读。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化平安安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可为。在问卷的开放式问题中,网友们踊跃留言,发表意见建议。

网友“逆水逆流”留言说:“现在老城区有的房子很老,建议早日能把老城区建设得更加美好。”

网友“宠宝”建议:“进一步加大综治经费投入,提高安保队员、流动人口协管员的工资待遇,建立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控系统。”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如何加强网格化服务管理?对此,网友们也有话说。

网友“明静123”认为:“网格化服务应避免流于形式,如果仅是填表,建群、发通知,不搜集社情民意,不反映真实问题,不提供具体服务,就没有实际意义”。

网友“和颜悦色”表示:“网格化不能形同虚设,要充分发挥网格兜底作用,责任到人。要调动网格人员的积极性,要加大投入,要有奖惩有考核。”

以上就是此次网络议政问卷统计情况,报告完毕。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这次网络调查从问卷设计,到信息统计,再到梳理分析,都下了一番功夫。刚才的分析报告,我听了感到有分量,特别是网友留言建议,包涵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点,值得相关部门重视和研究,真正用实际行动回应好老百姓新期待。

现在进行第三项议程,会议发言。今天共安排8位同志发言。首先,请陈则权委员发言,张棉委员准备。

【省政协委员、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陈则权】

我发言的题目是《从抗疫看基层治理现代化》。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国。灾难面前,我们展现了强大的国家力量。从元月底至2月初,短短10天,拥有1000张病床的火神山医院完成了设计建造的全过程交付使用;5天之内,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支医疗队六千余人驰援湖北;尽管正值春节长假,但抗疫急需的口罩、防护服等医用物资生产迅速启动;为阻断疫情,全国各地迅速动员,采取有力举措,十几亿人自觉宅在家为国家做贡献。

灾难同样也暴露了我们的弱点,疫情应对中暴露了基层治理的短板和不足:

1﹒从应急机制看,现有应急预案宏观指导有余,细节规范不足,预案的实操性和实效性没有迭代升级。从专业机构到普通政府部门、再到社会公众,应对意识、应对机制都存在明显不足,已有制度规定的落实也不太好,需要尽快完善。

2﹒从专业力量看,疫情暴发初期,患者一窝蜂挤进大医院,既增加了交叉感染风险,又暴露了基层医疗力量和服务能力的薄弱。此外,现有应急体系的主力还是基层干部,但基层干部大多身兼数职,不仅缺人手,更缺应急处理的专业能力。

3﹒从素养培训看,这次疫情暴露出基层干群防护意识、科学素养、卫生素养不足,部分群众麻痹大意,不配合、不服从应急管制;有的遇事慌乱,盲从跟风现象频发;有的防控方式走极端,对在空旷无人小区的跑步者进行强制隔离,等等。既暴露了基层干群相关知识储备的匮乏,更暴露了平时对群众的灾难教育和应急演练的缺乏。

4﹒从社区服务看,疫情暴露了基层基础的薄弱。有的社区组织行政化严重,忙于应付上级任务,疏于社区服务管理;有的呈现业主、业委会、物业公司、居委会几张皮,平时矛盾重重,工作没有合力;疫情发生后,有的社区干部缺乏动员力和组织力,形成“党员干部往前冲,群众拎着板凳看”的尴尬局面。而在一些平日里志愿服务活动、业主委员会工作开展得好的地方,情况则大不一样。这表明社区服务远远没有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

3﹒从素养培训看,这次疫情暴露出基层干群防护意识、科学素养、卫生素养不足,部分群众麻痹大意,不配合、不服从应急管制;有的遇事慌乱,盲从跟风现象频发;有的防控方式走极端,对在空旷无人小区的跑步者进行强制隔离,等等。既暴露了基层干群相关知识储备的匮乏,更暴露了平时对群众的灾难教育和应急演练的缺乏。

4﹒从社区服务看,疫情暴露了基层基础的薄弱。有的社区组织行政化严重,忙于应付上级任务,疏于社区服务管理;有的呈现业主、业委会、物业公司、居委会几张皮,平时矛盾重重,工作没有合力;疫情发生后,有的社区干部缺乏动员力和组织力,形成“党员干部往前冲,群众拎着板凳看”的尴尬局面。而在一些平日里志愿服务活动、业主委员会工作开展得好的地方,情况则大不一样。这表明社区服务远远没有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

7﹒从统筹协同看,在疫情防控指挥部对复工复产已有统一要求的情况下,不同行业部门、不同地区有的又加码下发复工复产要求,既增加了基层干部负担,也让企业无所适从,同时也暴露了基层部门打架、地区各自为政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8﹒从信息沟通看,疫情大考,暴露了当下基层政府在信息发布和舆情应对等方面的机制和能力问题。一是信息发布不主动、不详细,没有成为规定动作;二是信息发布不及时,渠道混乱;三是信息发布内容单一,缺乏与群众沟通对话能力;四是信息工作唯上不唯实、报喜不报忧现象时有发生。

9﹒从智慧治理看,疫情如火,不能等,等不起,这时候,应该更多应用信息技术,发挥其快速高效等优势,然而不少地方布置工作仍习惯于开会发文,督查调研仍需大量留痕资料,强化防控仍单纯依靠人海战术,暴露了基层智慧治理能力的欠缺。

大疫如大考,治理见真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提升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能力。为此建议:

一要有明晰可行的制度。基层治理,头绪万千。上下权责关系如何理顺、多元交错领域如何协同、突发情况如何处置……疫情再次警醒我们:制度作于细,则行事为易;章法疏于察,则百事不成。

二要有体贴适宜的温度。基层琐事,件件关乎民生冷暖;基层治理,处处需要体贴温情。对群众差异化的合理需求,不宜以“一刀切”方式对付了之。既要让群众的获得感带着实在的暖意,也要给不辞劳苦的基层干部多一些关爱。

三要有鼓励探索的气度。基层治理复杂,群众诉求多样。要给予基层尝试探索更大的空间,鼓励基层想出因地制宜的管用办法,鼓励基层与社会力量合理对接,为多元共治发挥实效奠定坚实基础。

四要有着眼未来的尺度。智慧治理,应预谋在先、放眼长远。既要敢于拥抱新兴理念和技术,及时更新专业素养;更要未雨绸缪,及时评估潜在风险和挑战。唯有下好先手旗,才能真正遇事不乱,化危为机。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下面,请张棉委员发言,汪枫委员准备。

【省政协委员、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棉】

我发言的题目是《完善市域决策机制和程序有效防控社会治理源头风险》。

市域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破解难题、维护稳定的“一线指挥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是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既暗合“郡县治、天下安”的古代治理智慧,又符合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方法论。在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中,市域矛盾和风险外溢上行较为严重。实现市域善治对实现整个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市域外溢上行的矛盾和风险中,相当一部分是决策的“先天不足”造成的。有的不够民主,有的不够科学,有的不够理性,有的不符合法律规定,有的严重脱离实际,有的急于求成,有的“神仙打架”,不一而足。因此,从机制和程序上进一步完善市域决策,提高科学性、民主性、规范性、合法性,对于防范源头风险、实现市域善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提高市域决策水平?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做文章。

一要完善决策的选题机制。市、县两级具有一定的行政资源,对发展和稳定等重大问题拥有决策权。决策是重要的领导活动,具有引领性、规范性、严肃性、强制性。因此,决策的选题必须十分慎重。所有提请决策的建议,必须“确属必要、非搞不可”,必须附有决策依据、决策理由、决策预期、决策后果。要坚决摒弃“拍脑袋”决策、基于政绩观偏差而搞的“整出点花活”、“搞出点动静”的决策或“假创新”、“伪创新”,避免因“瞎折腾”带来各种各样的后遗症。

二要完善决策的调研机制。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查研究来不得半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实际导向、真实导向,否则就可能误导领导,不能发挥调研对决策的支撑作用。调研既要广泛,又要深入,要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尤其要认真听取利益可能受损群体反对的声音和意见,这样考虑问题才能更全面,方法更可行,风险更易于防范和管控。

三要完善决策的论证机制。有的决策专业性很强,涉及的面很广,必须听取专业团队的意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要坚决杜绝不懂装懂、似是而非、粗制滥造的决策。

四要完善决策的听证机制。必须把听证作为决策的必经程序,这既是落实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彰显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也是相关各方表达利益诉求,博弈、沟通、协调、互动的平台,也有利于有关方面引导预期、回应关切、释疑解惑。经过充分的听证,才能凝聚共识、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保证决策的民主性、可接受性,保证政令畅通。

五要完善决策的合法性审查机制。合法性审查必须是实质性审查。要审查决策议案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是否符合公平正义的法治要求,是否符合宪法、法律的相关规定,是否符合程序正当的形式要件,是否符合公序良俗的群众认知,和其他政策、法律是否存在冲突,等等。

六要完善决策影响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任何决策都有可能带来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怕的不是风险,而是对风险的漠视、心中无数和应对无方。因此,在决策出台前,要由专业团队对决策风险进行评估、分级,压实防范、化解、管控责任,对利益受损群体可能作出的反应提前作出应对预案,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七要完善决策公示机制。这既是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人民群众相关权利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培育公共责任意识和共建共治共享意识的生动实践。

八要完善决策不当问责机制。实践当中,确实存在市域决策不当、造成矛盾风险外溢上行的问题。有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经验主义作祟,有的是严重不负责任,劳民伤财,急躁冒进,给工作造成损失,有的是为创新而创新、为决策而决策,不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对上述决策不当问题,要区分情形、启动问责,促进决策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实现政通人和的市域善治目标。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下面,请汪枫委员发言,章松委员准备。

【省政协委员,黄山学院党委书记汪枫】

我发言的题目是《依法定位精准施策提升城乡社区自治能力和治理水平》。

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重要单元,是“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战“疫”中,城乡社区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通过深入调研,我们欣喜看到,社区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内容不断丰富,人才队伍不断强化,人居环境健康向好。同时也发现很多困惑和问题,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与中央、省委的部署要求,与人民群众现实期盼尚有差距。

为此,建议:一、立足“减”:依法界定城乡社区治理权责

一是减行政性事务。不少基层社区行政化色彩浓厚,行政事务繁重,自治功能弱化,自治作用发挥不明显。建议,加快落实社区工作事务准入制度,依法理清基层社区权责边界,坚决改变“万能社居委”“社区万能章”等状况,使基层社区工作转移到做好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上来,转移到为社区单位和居民提供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上来。

二是减考核项目。“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社区人少、事多、压力大。行政部门向社区下达任务多、开展考核多,规范性、操作性不强。建议,建立统一的考核标准,以社区事务清单为主要内容,由街道(乡镇)统一进行综合考核,其他部门不再组织考核评比,逐步减少或取消对社区工作“一票否决”的事项。

三是减大包大揽。基层社区事务繁多,人力财力难以保障,治理资源有限而责任无限,有效治理很难保证。建议,从政府和社会两端发力,改变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增强社区自主意识,培育社区自主能力。创新社区经费保障机制,改变目前社区经费主要由财政拨款的单一渠道,鼓励通过慈善捐赠、设立社区基金会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城乡社区治理领域。

二、切实“转”:充分激发城乡社区治理活力

一是转理念,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需要方方面面更新理念、改进方法。不少政府部门仍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模式,重管理秩序维护而轻治理活力激发,多部署要求而少换位思考。建议,科学认识我国社区的转型变化,破除传统管控思维,改变管理模式,多放权、多服务,践行现代治理理念。

二是转方式,从一元主导到多元共治。不少社区自治能力培育不足,党建引领的多元共治局面尚未形成,“政府在行动、社会不行动、居民无行动”的现象依然突出。有的社区虽建立了一些活动组织,但很难做到规范化、常态化。建议,通过权力和资源下放、公共权力重新配置等举措,提升社区组织和利益相关方的互动能力,构建基层政府、居委会、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团队等科学合理的分工协作机制。

三是转内容,从包罗万象到以民为本。不少基层社区为民服务不到位,为民办事的举措不接地气,在养老托幼、卫生健康、矛盾化解、文化建设、互助扶持等方面的办法不多,与老百姓期望值有差距。建议,切实践行以人为本理念,以社区居民需求为核心,尽可能地让没有任何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的社区居民之间“互动起来”“关联起来”,立足社区,服务居民,大力提升居民对社区治理的认可度。

三、着眼“建”:切实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

一是建共治平台。积极应对居民现实需求,大力建设各类平台,引导居民成为社区治理的行动主体。积极探索社区居民利益表达和维护机制,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内生性发展和自主性创新提供宽松的政策和社会环境。有条件的城乡社区,要积极运用前沿技术,推动智慧化治理,打造智慧型现代城市空间。

二是建共治队伍。创新社区党建方式,建立融合各类主体的社区党组织框架,引导生活在社区的党员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立足建设高素质、专职化的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分层分类开展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立足培育公益性、可持续的志愿服务队伍,鼓励和支持社区积极分子参与社区治理,有效防止“志愿失灵”“志愿走过场”问题。

三是建共治制度。加快编制落实城乡社区公共服务指导目录,创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明确承接主体。建立健全监督有力的评价制度,逐步形成以社区居民满意度为主要衡量标准的治理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运转正常的议事协商制度,坚持社区事社区议、社区办。建立健全立足社区的规约制度,少一些空洞口号,多一些立竿见影的公序良俗的约定。

四是建共治文化。切实加强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社区利益和精神两个层面培育共同体意识,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着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传统道德教化功能,营造和谐邻里氛围,培育心口相传的社区风尚。大力提倡现代契约精神,推动形成协商意识,增进共商互利互助关系。

社区治理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切实提升城乡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下面,请章松委员发言,张腊梅常委准备。

【省政协委员,安庆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章松】

我发言的题目是《补齐补强工作短板在防控能力建设上下功夫见实效》。

当前,市域已成为公共安全风险的源发地、汇聚地、扩散地,作为守住安全稳定底线的主阵地,公共安全风险防范仍有不足之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存在薄弱环节,表现在:防控体系建设系统性、整体性、精准度和推动力不强;政府、社会、市场等共建共治共享治理要素融合不够,驾驭复杂局面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科技支撑较弱,圈层、单元、要素防控尚未形成体系;系统统筹、预见判断、科学把控以及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早化解的超前应对仍有欠缺。

应对公共安全风险新形势,立足“市域”在社会治理中的枢纽、引擎、示范作用,必须补齐补强工作短板,推进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建设。为此建议:

一要提升统筹推进能力。完善推进机制。准确把握平安中国建设新部署新要求,充分认识市域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的特殊定位、作用和优势,制定组织化、系统化、常态化推进措施,打通纵向推进、横向协作双通道,增强统筹力聚合力。落实属地、部门责任,加强高速公路公安检查站建设等省管事项协调推进。突出规划引领。坚持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出台细化指标,分类指导市域防控体系建设应用。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矛盾和工作短板,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地区,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步骤试点推广。强化资源整合。整合贯通工作任务,系统集成政策制度,将防控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级地方“十四五”规划和数字化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将校园安全和智慧小区建设纳入地方智慧学校和老旧小区改造。落实闭环管理。强化党政领导、综治牵头、部门参与、整体推进工作模式,科学界定党委政府、基层自治和社团组织职责,落实目标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责任化考核,实现公共安全全覆盖、全链条、全要素管理。

二要提升打防管控能力。强化专业化力量。发挥公安专门机关作用,完善统一指挥、合成作战、专业研判、分类打击工作格局。安庆借鉴新疆屯警街面做法,城区警务工作站快速反应、迅速处置、立抓现行,有效震慑了街面突发犯罪。优化森林公安职能,深化城乡社区警务战略,推动警力下沉,织密织牢社会治安防控网。深化辅警制度改革,激发辅警队伍活力。强化社会化力量。推进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整合信访接待、矛盾纠纷调解、网格服务管理、公共法律服务、社会心理服务、应急指挥功能,强化基础数据采集和动态更新,结合公益岗位充实网格队伍。疫情防控期间安庆推行“单元长”“联防长”做法,突出小单元运转,促进网格细化,有效提升了基础要素管控精细化水平。强化智能化力量。在数字城市整体框架下,统筹规划数字化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统一数据、网络、平台、系统技术标准和接入规则,确保设施联通、信息互通、数据共享、数据安全。推进市县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强数据聚合共享,提高精准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强化法治化力量。推动地方立法,消除电竞宾馆、网约房、3D打印、无人机、二手手机、开锁等新业态管理盲区,提升新型风险识别、预警、防控能力。

三要提升共建共治共享能力。以制度创新提升防范化解实效。总结推广各地经验,安庆“明统联实严”工作法坚持明确目标、统一指挥、各方联动、务求实效、严格责任,深化平安建设、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桐城“六尺巷调解法”有效化解多元矛盾纠纷。黄山“肩并肩”活动打破条块界限,健全“三级联防”机制,促进各要素在基层融汇贯通。树立“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理念。借鉴“当涂义警”经验,健全机制、建设平台、规范流程、完善保障,推深做实“江淮义警”,推动警民融合,提升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实效性。拓宽社会参与渠道。健全财政分担保障体系,放权赋能社会和市场主体,破解技术和保障难题,引进外智外力,推进项目共建,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经费投入体系。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下面,请张腊梅常委发言,韩冰委员准备。

【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兼),九三学社安徽省委专职副主委张腊梅】

我发言的题目是《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是建设更高平平安安徽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也取得了较好成效,为稳定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对照省委提出的“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安徽市域版”的新要求,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主要表现在:

一是多元化解纠纷合力尚未完全形成。《安徽省多元化解纠纷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各有关部门、法院、检察院、相关组织及企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推进多元化解纠纷机制建设。但从我省实际情况看,各主体之间尚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和高效的衔接运行机制,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解纠纷的合力尚未完全形成。

二是综治中心功能整合不够全面。目前我省各级综治中心总体上存在功能单一、对多元化解矛盾纠纷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的问题,较浙江等长三角邻省有一定差距,不利于实现社会治理共建共治长三角一体化。

三是现代科技手段支撑不够有力。当前在线平台的涵盖面不广,未能形成纠纷解决“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平台上的调解组织、调解员接入不全,矛盾纠纷分流、归口、跟踪等功能不畅通。各化解主体的在线平台之间尚未完全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共用共享。

四是相关环节有待优化。考核有待优化。我省对各类化解主体考核的针对性略显不足,多元解纷考核工作的指标需进一步健全。经费保障有待优化。目前除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和少数法院驻院调解员有稳定经费保障外,其他调解组织、调解队伍均缺少经费保障,难以吸引优秀人才,致使现有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专业性不够,从而导致调解工作公信力和群众认可度不高。宣传引导有待优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社会知晓度仍然不够,群众遇到矛盾纠纷还是习惯于首选诉讼和信访,且对各类化解方式的适用范围和解决渠道模糊不清。

为此,建议:

1﹒统筹协作,加强部门联动。推动形成以各级政法委牵头,法院、检察院、司法、公安、信访等单位参与的协同工作格局,鼓励第三方力量深入参与,打造联合调处、多元化解的矛盾解决工作模式。对诉讼矛盾纠纷,坚持“调解优先、诉讼断后”,建立“纠纷调处—司法确认—诉讼引调—代理诉讼”的全链条服务机制。

2﹒整合力量,提升综治中心功能。按照《条例》要求,尽快将多元化解纠纷综合性一站式服务纳入综治中心工作范畴。逐步推广我省黄山市“政法超市”先进经验,把信访接待中心、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等力量统筹整合到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组织开展纠纷排查、分流处置、归口管理和跟踪落实等工作,打造“有纠纷找综治中心,综治中心帮您忙”的安徽特色纠纷化解品牌。

3﹒与时俱进,强化科技支撑。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一站式”纠纷化解平台。打通各相关部门在线平台之间的壁垒,实现线上信息资源共享,为增强主体联动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推进大数据运用,建立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共享共用、安全可靠的矛盾纠纷在线化解平台,实现线上申请、线上分流、归口管理、跟踪落实等功能,将综治中心的线下功能和“一站式”平台的线上功能充分融合。

4﹒完善机制,推动解纷优化升级。一是尽快开展《条例》执行情况专项督查,深入调研、查找问题、补齐短板,以此促进《条例》精神落到实处。二是将万人成讼率、创建“无讼社区”等纳入全省平安建设考评体系,对法院将司法确认率、法院委派调解率、调解员入驻法院率等纳入考核范围,对政府职能部门、行业组织、群团协会等从纠纷受理数、受理率、调解率、调解成功率等方面考核评价。三是加大对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经费支持,将其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畴,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经费保障体系,并努力壮大有专业特长、化解技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和专家库。四是将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宣传工作纳入年度普法计划,注重对法律政策进行解读,宣传典型案例和先进人物事迹,提高群众对多元解决纠纷方式的知晓度。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下面,请韩冰委员发言,吴明楣常委准备。

【省政协委员,合肥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韩冰】

我发言的题目是《关于创新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议》。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省委、省政府从政策法规制定、服务体系建设等多维发力,切实把公共法律服务纳入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从合肥市来看,近年来,建立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年均提供各类服务超10万人次,有力保护了群众合法权益,有效化解了基层矛盾纠纷,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从全省总体情况看,目前市级及以下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短板:一是领导机制不够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司法行政机关实施、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尚未完全形成,部门责任也不明确。二是人员设施不够完备。从事公共法律服务的工作人员,主要由各级司法机关抽调和村居干部兼任,专业人员较少,部分乡镇服务站场所落后。三是服务供给不够全面。各地限于自身资源和力量,只能提供基础性的法律服务,服务供给有待丰富。四是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宣传引导还不够深入,群众还普遍存在有事找政府、“信访不信法”的思维惯性,对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知晓率、首选率、满意率不高。五是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经费保障不到位,部门责任不明确,资源分散,缺乏有机整合。

为此,建议: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优化顶层设计,实现在平安建设领导小组架构下一体化推进。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人大强化相关立法和监督工作,政府强化政策引导和执行工作,政协强化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工作,强化社会力量的参与。二是统筹谋划推进。切实将公共法律服务摆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位置,纳入全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之中,有蓝图、有规划、有体系地全面推进。三是形成部门合力。建立部门协调机制,联通各部门资源孤岛,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共建共享。

2﹒进一步发挥基层作用。强化市级及以下的主体责任,将力量资源向基层下沉。一是注重乡村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开发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公益性岗位,培养村居“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形成法律服务中坚力量。二是培育法律专业机构和人才。稳步增加律师、公证、鉴定、仲裁等专业化人才,培育一批高水平服务机构,为群众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法律服务。三是完善律师参与和志愿活动。积极引导律师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法律服务,开展服务合作、结对帮扶、志愿服务等活动,提高基层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

3﹒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加强全方位的社会动员,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一是围绕知晓率宣传政策。综合运用各类媒体、宣传手册等,大力宣传公共法律服务项目内容、获取途径,不断提高群众知晓度。二是围绕首选率彰显作用。广泛发动村居力量,指导群众使用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合理表达诉求,维护合法权益,大力宣传法律服务成功案例,提升群众参与度。三是围绕信赖度普法宣传。将公共法律服务宣传纳入基层普法内容,强化村居法律顾问普法作用,引导群众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4﹒进一步创新服务模式。通过科学化、多元化的手段,探索创新基层和群众易于接受的新型载体和平台。一是推行智能化服务。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互联互通和分析研判作用,打造全业务、全时空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实现“随时办、随地办、随身办”。二是推行一站式服务。完善市、县(市、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综合服务功能,优化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3项基础服务,开发鉴定、仲裁等拓展服务,给群众带来更多方便。三是推行精准式服务。围绕疫情影响企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民生领域的重点、热点问题,提供全面的公共法律服务,保障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5﹒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在政策设计和执行上,强化可操作性和激励作用。一是加大资金保障。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经费纳入省、市、县三级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基层场所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等,确保长效运行。二是纳入民生工程实施。将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列入省民生工程项目进行实施,对原有民生工程“城乡困难群体法律援助”实施内容进行调整,进一步提高市县乡村的重视程度和推进力度。三是建立服务标准体系。明确政府承担的公共法律服务的职责界限,制定办事指南和业务手册,建立对外对内服务标准,提升法律服务质量和便民利民水平。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下面,请吴明楣常委发言,张峰委员准备。

【省政协常委,池州市政协副主席吴明楣】

我发言的题目是《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促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近年来,我省在社会心理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成立了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基本建成市县乡三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2019年,全国首批54个城市启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我省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宿州5市参与试点。目前,试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有的市还纳入了惠民工程。但总体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问题有:

1﹒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认识不高。一是对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危害认识不足,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大多没有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或讳疾忌医;二是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三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专业“冷门”,社会关注度不高,对政策、法规不甚了解;四是工作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除牵头部门外,多数单位认为无足轻重,工作时有时无,或束之高阁。

2﹒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机制有待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涉及20多个部门和省市县乡4个层级,内容众多,纵向贯通和横向联系、协作不紧密;精神病院、心理咨询室、康复室分散在不同部门,队伍没有整合,信息不畅,工作各自为战,在教育引导化解上,没有形成合力;法律、制度性建设目前还处在纲要、指导意见层面;体系建设还处在省辖市试点阶段,县级试点工作还未启动。

3﹒危机干预、社会心理疏导和风险防控滞后。各地对突发重大公共事件启动应急预案,多以稳定局势为主,对危机心理预防、干预、社会心理疏导、平复工作,难以同步启动,对心理危机造成社会风险隐患估计不足,危机干预持续性较短。部门心理服务平台几乎是摆设,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4﹒社会心理服务专业人才缺乏,服务和管理能力不足。心理干预是一项高度专业的工作,最核心的劝解应由心理专家实施,而这方面的人才十分稀缺,拿证的多,能上阵的少。志愿者受时间、精力、资金保障限制,仅凭热情和能力自发开展一些服务。部门缺乏统筹整合,专家分散,没有形成合力。服务质量不高,大多心理干预不能春风化雨、入脑入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充分发挥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健全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有利于理顺社会情绪、平和社会心态、引领价值取向、化解社会矛盾、防控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论述,提高政治站位,把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针对不同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健康宣传、心理评估,提高全社会知晓度。认真总结新冠肺炎防疫期间打好“心理保卫战”的经验教训,增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完善专业化、全覆盖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首要任务就是要搭建平台,解决“庙”的问题。整合现有各类心理服务机构,建立功能明确、层次清晰的市县乡三级精神卫生专业服务网络,让有了心理疾病的人知道到哪里去“烧香”。其次是整合建立一支心理服务专家团队,培育一批在心理服务和心理危机干预方面会念经的“大和尚”。第三要提供专业化的心理服务。“和尚”不仅要把经念到心里去,还要让当事人真信,解开心结,消除烦恼。第四要建立机制,确保在应急、联系协作、预防干预、跟踪反馈等方面都能有序运转。

3﹒进一步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心理疏导。要从社会心理问题对社会造成危害的角度,对重点人群进行分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对严重心理障碍患者要加强治疗管理和防范,对服刑和社区矫正人员要加强心理矫正和引导,对在校学生要加强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树立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对未成年人、留守老年人、妇女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要加强心理健康关怀。

4﹒把心理危机干预纳入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范畴。今年防疫期间,为有效预防新冠肺炎引起的心理应激反应,消除群众恐慌,各地均成立了心理救援医疗队和心理援助热线队伍,向社会提供应激反应处置、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心理干预和疏导,有效缓解了社会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困扰。建议,认真总结这些有效的做法和典型经验,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各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范畴,上升到制度层面,做到专业化、规范化、长效化,最大限度减少心理危机带来的社会危害,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请张峰委员发言。

【省政协委员,芜湖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张峰】

我发言的题目是《发挥现代科技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支撑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以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不断丰富社会治理的内涵、方式和手段,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政善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不愿用不善用的问题。社会治理的决策者、执行者、参与者往往囿于传统思维,习惯于传统做法,大数据思维和治理理念未能有效融合,顶层设计的权责不清晰,缺乏规划和政策支撑,科技供给和治理需求不对称,应用场景挖掘不深不准。

二是不够用不管用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智慧感知终端覆盖面不够,未深入社会治理各要素;人、房、组织等社会关键要素采集、更新不及时;各市大数据中心以政务类静态数据为主,社会化公共数据、社会运行动态数据缺乏,以物联网数据为主要代表的社会运行动态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不一致;有数据但难于实时分析、研判,建用脱节。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民航、铁路、公共交通等出行数据和手机信号漫游数据是防扩散防蔓延的重要信息,但往往无法共享。

三是不易用不好用的问题。由于线下协同机制与现代治理手段不相适应,导致系统接入容易打通难、发现问题容易处置问题难、独立处置容易协同处置难。各种网络、系统、平台过多过滥,又各自为阵、互不联通、不相协同。“电子官僚主义”“电子形式主义”不同程度存在,现代科技在社会治理中的服务性体现不充分,基层工作者为数据所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强。

为此,建议:

1﹒规划为先,引领市域社会治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跨越。发挥现代科技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支撑作用,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三个方面的体系。一是组织架构体系。借鉴“互联网+政务服务”“办好一件事”全省应用推广经验,以“数字江淮”总规划+若干专项规划+各市分规划为引领,强化数据资源主管部门功能,组建一个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构,上下联动、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一体推进。二是政策法规体系。从省级层面尽快出台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与应用推进、数据交换共享与开发利用、电子证照使用等方面的法规制度,研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快《安徽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条例》立法进程,为各市开展工作提供保障。三是数据治理体系。按照社会治理要素数据化、数据标准化的要求,全面梳理数据共享需求,建立数据管理标准规范,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利用率,推动形成“用数据对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用数据创新”的治理方式。

2﹒建设为用,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由信息化向智能化升级。现代科技支撑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抓住关键环节,加大投入力度,协同推进各项建设工作。一是全面推进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抢抓“新基建”机遇和我省《支持5G发展若干政策》机遇,加快5G部署和应用,全面提升城市感知系统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实现社会运行“视”“听”“闻”“触”无盲区。加快建设省、市一体化政务云计算体系,谋划建设超算中心。二是大力推进“城市大脑”建设。打造集大数据管理、政务服务、协同运行、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等于一体的“城市大脑”,实现城市运行的生命体征感知、公共资源配置、宏观决策指挥、事件预测预警、“城市病”治理等功能。三是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前景广阔,要立足市域治理需求和发展条件,以基础设施为骨架,以数据为核心,以“城市大脑”为中枢,以政务服务的“一网通办”和社会运行的“一网统管”为纽带,构建互联互通、协同合作、智能高效的完整系统,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升级、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升级、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升级,推动治理模式、治理方式等全方位的现代化。

3﹒服务为本,促进市域社会治理由理念向效能转化。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现代科技支撑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融合制度优势。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以“智治”夯实“政治”引领作用、激发“自治”活力;充分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科技来重塑社会信任、助推司法公正,以“智治”强化“德治”约束和“法治”习惯。二是契合群众期盼。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推动“皖(万)事通办”平台和“安康码”服务在城市落地见效,实现网购式办事和“一码生活”。推行矛盾纠纷在线调解,推进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流程协同、全链条解决,切实为群众解忧,提高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三是赋能基层治理。加快清理基层信息系统,探索整合建设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平台一号登录、信息一口采集、数据一处查询、任务一点办理等功能,切实为基层工作减负,让数据真正为基层所用。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8位同志都讲得很好,大家调研深入,分析透彻,建议可行。会议另外还征集到67篇书面材料,里面也有不少值得吸纳的好招实招。现在进行第四项议程,部门回应发言。首先,请省民政厅作回应发言。

【省民政厅厅长于勇】

省政协将“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列为专题协商议题,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考察、网络议政,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许多具有前瞻性、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刚才,郑宏副主席和8位委员提出的意见建议,对我们做好工作很有启发。等会,昌尔主席、建中副省长还将作重要讲话,我们将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有关问题作简要说明。

近年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社区治理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治理体系、巩固基层基础、提高专业水平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社区成为群防群控的关键防线。但是与新时代新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服务能力和自治功能不强等问题。我们要正视委员们的建议,在以后的工作中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关于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方面

我们将深入推进城乡社区治理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增强社区自我管理服务功能。聚焦“三社联动”协同,将社会组织发展纳入社区发展总体规划,推动社区社会组织更好地融入和服务社区发展。聚焦基层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社区治理人才培养、考评、激励和购买专业服务机制,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熟悉法律、掌握治理方法、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专业化队伍。

二、关于基层群众自治方面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社区群团组织在促进共建共治共享中联系服务群众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基层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巩固第一批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成果,纵深推进全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特别是法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赋码工作。进一步发挥社区社会组织贴近群众“接地气”的优势,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协助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推动社区居民有序参与基层群众自治。

三、优化社区服务方面

我们将持续推进社区减负增效行动,部署开展“社区万能章”治理专项行动,上下联动、集中推进改进和规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工作,分批向社会发布不应由社区出具证明的事项清单。持续推进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互联网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深度融合,建成一批智慧社区示范点,提升社区公共信息服务水平。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既有效解决人力、物力、精力等不足的问题,又使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进一步补齐短板、优化质量、提高效率。

会后,我们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完善党领导下的社区治理体制机制,推动社区治理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恳请各位委员、专家继续关注我省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下面,请省司法厅作回应发言。

【省司法厅副厅长张敏】

省政协将“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专题协商议题,通过深入调研,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刚才,郑宏副主席和8位委员提出了许多中肯、有见地的意见建议,对我们进一步推进工作很有启发。等会,昌尔主席、建中副省长还将作重要讲话,我们将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郑宏副主席讲话和八位委员意见建议中所涉及的公共法律服务、纠纷调解两个方面的工作,作简要说明。

一、关于公共法律服务工作

近年来,我省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省建成省、市、县、乡镇(街道)、村(居)五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155789个,在全国第2家开通省级统一的“12348”公共法律服务咨询热线,建成并投入使用安徽法律服务网(12348安徽法网)。但目前我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确实还存在服务供给不够全面、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方面问题。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强化责任担当,推进工作落实。

一是着力完善运行机制。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在公共法律服务规划编制、标准制定实施、服务运行、财政保障等方面加强整体设计、协调推进。二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重视支持,将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建立公益性法律服务激励保障机制,促进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常态化、可持续。三是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对贫困地区引进法律服务专业人才和志愿者的政策扶持,集中实施乡镇(街道)、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建设和“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双培养工程、“一村一法律顾问”等一批法律服务扶贫项目。四是注重强化科技保障。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与科技创新手段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智慧法律服务”,实现以智能化信息技术促进公共法律服务模式创新。

二、关于纠纷调解工作

近年来,全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体系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2019年全省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纠纷58.2万件。各地积极发展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加强“警民联调”“诉调对接”“访调对接”,着力推动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衔接联动,取得了一定工作成效。但与此同时,人民调解工作也面临着调解员能力有待提升、调解社会知晓率有待提高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多元化解纠纷促进条例》,充分发挥调解工作优势,切实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助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一是整合调解资源,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构建一体化、一站式的纠纷化解工作平台,及时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调解服务。二是强化诉调对接工作,会同省高院制定进一步推进诉调对接工作的意见,开发建设“智慧调解”系统,探索推进“网上诉调对接”。三是进一步加大专职人民调解员配备力度,建立专职人民调解员名册制度,加强专职调解员队伍管理。四是将《安徽省多元化解纠纷促进条例》作为普法重点,加强调解工作宣传,切实提升调解工作知晓率、首选率。

会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研究吸纳各位委员的真知灼见,持续推动我省公共法律服务、纠纷调解等工作。恳请各位委员继续关注、支持我省司法行政工作并多提宝贵意见。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两个职能部门围绕大家的关注点,介绍了职能部门“现在干什么、下步怎么干”,讲得很坦诚,回应得很好。现在进行第五项议程,现场互动交流。请2位委员提问。哪位同志有问题要现场提问?

【委员李锐】

遇到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公众容易产生恐慌,及时做好社会心理服务有利于社会稳定。请问我省在加强社会心理服务方面有什么具体措施?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好,请省卫健委回答。

【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杜昌智】

我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民众受到疫情影响,出现了焦虑、恐惧、不安等心理问题,为有效缓解公众因疫情产生的心理应急反应,引导其回归理性正常工作生活,我委在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主要开展以下工作。一是积极做好疫情下社会心理服务。根据国家应对新冠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的通知》等系列文件要求,结合我省疫情防控实际,我委制发了《关于开展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服务工作的通知》等11个文件通知,对做好疫情下社会心理服务作出具体部署并指导各地贯彻落实。成立由省级精神(心理)卫生专家72人组成的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下设心理救援医疗队和心理援助热线队。16个市也均成立了本地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

全省各级充分发挥心理救援医疗队专业特长,实施分类精准服务,以派专家驻点救治医院、建群指导、电话访问、上门随访等方式,主动为确诊患者、疑似患者、一线防控人员、与患者密切接触者、隔离人员及家属等不同人群开展心理援助服务,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开展现场心理服务450余人次。同时,省市两级均开通了24小时免费心理援助热线,省疾控中心也开通了健康咨询电话,在线为广大公众开展心理服务,并通过官网、官微、电视及媒体等向社会公开。截止目前,全省累计接听热线21700余人次。通过做好线上线下的心理服务,极大缓解了公众的焦虑、恐慌情绪。

二是加强心理服务网络平台建设。近几年来,我委以贯彻落实省委宣传部、省委政法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实施意见》为抓手,从卫生健康工作行职责的角度,积极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全省市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设取得实效,实现全覆盖。并积极争取世行项目贷款8550万元,加快推进县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设,力争2020年底实现县(市)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全覆盖全。同时,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或基层综治中心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或社会工作室(站),配备心理辅导人员或社会工作者,并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服务,为广大公众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心理疏导。同时,我委会同相关部门按照试点方案,扎实推进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宿州等5个市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每年选派100多名临床医师参加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有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1467人,人才队伍得到不断壮大。持续对基层精神卫生人员开展多层次培训,不断提高基层精神卫生人员业务技能,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提供了人才支撑。

下一步,我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按照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持续推动试点工作,努力提升社会心理服务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和群众身心健康。

【委员陶然亭】

近年来业主、业主委员会、物业、社区矛盾多发,法院受理的涉及小区物业管理等案件数量一直在增长,不少业主对物业的服务质量不满意却又感到投诉无门。请问针对类似问题,居民应该如何投诉?是否有长效机制来保障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好,请省住建厅回答。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陈杨年】

物业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基层的和谐稳定,是重要的民生工作。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近年来住宅小区的物业纠纷数量持续上升。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会同有关部门在努力提高物业服务质量的同时,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健全物业管理领域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的长效机制,为营造和谐安宁的良好社会环境作出积极努力。

一、关于如何投诉问题。

畅通民意反映渠道,一是在小区内设公示牌、公告栏,公开各类型投诉的受理部门、投诉电话等内容,比如,供电、供水、供气、供热、公安派出所、市场监管、社居委等单位和业主委员会的投诉和热线电话。二是市县(区)物业管理主管部门公开各类物业投诉方式。三是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在官网上设置了厅长信箱,投诉举报、建言献策等专栏,厅信访办设置了信访投诉电话,受理群众投诉及建言献策。四是还可通过其它途径反映问题。可通过政风行风热线、领导信箱、人民网网友留言、来信来访等渠道,反映物业管理问题,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市县有关部门认真办理并及时反馈办理结果。

二、关于如何保障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的长效机制问题

一是努力做到“小事不出社区”。推行街道(社区)党组织、社居委、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四位一体”的工作联动机制,强化党建引领物业管理,在街道(社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落实物业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由街道(社区)召集,相关职能部门、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及业主代表参加,协调解决涉及业主委员会履职、换届,物业交接,物业服务过程中的矛盾纠纷。使能现场解决的矛盾纠纷,当场解决。努力做到“小事不出社区”。

二是市县物业管理各相关部门着力协调、化解较大的物业矛盾纠纷。在市县,与物业管理密切相关的住房城乡建设、自然资源与规划、民政、城管、公安、价格、人防、环保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积极进小区履职尽责,加强物业管理区域物业服务质量、治安消防、收费、环境卫生、房屋使用、违章搭建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和居民投诉反映问题的解决,建立违法行为投诉登记制度,并在物业管理区域内显著位置,公布联系人和联系方式,依法及时处理物业管理区域内的违法违规行为。

三是在省级层面,我厅会同省有关部门不断完善政策,加强物业服务市场监管。依据我省已出台的物业服务标准推行分等级管理,提高物业服务企业管理和服务水平。通过物业服务企业诚信体系和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推进物业服务质量评价,强化信用监管。通过这些措施,着力从源头上减少或杜绝矛盾纠纷的发生。同时,指导各地建立物业服务纠纷快速处理机制。认真落实《安徽省多元化解矛盾纠纷促进条例》,充分发挥调解工作在物业服务纠纷处理中的作用,构建物业服务纠纷调解工作模式,形成市、县、街道、社区四级物业管理投拆受理制度和物业服务纠纷快速处理调解体制机制,促进物业服务纠纷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下一步,我厅将会同有关部门,首先,不断完善全省物业服务标准,加强物业服务市场监管。其次,努力培育一批骨干物业服务企业,通过示范引领,引导物业服务企业改进对员工的管理,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第三,持续指导各地建立健全物业服务纠纷快速处理体制机制,巩固好并不断完善解决物业服务问题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物业服务纠纷逐年增多的问题。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限于时间关系,这个环节就到这里。现在进行第六项议程,网络议政。中安在线对本次会议进行全程网络图文直播,安徽政协网、安徽政协微信公众号、皖美政协APP、中安新闻客户端,以及参与承办和协办的省直单位网站都进行同步推送,中央及省内相关媒体还将进行后续报道。直播过程中,大量网友正在关注会议进程。截至目前,网络在线人数达到55万人。下面,请中安在线随机选择2位实时在线网友的提问,请相关部门现场回应。

【中安在线记者、主持人陈昌盛】

我代表网友“深深爱”提问:

身边不少人反映,这边刚买了房子,那边做装修、卖家俱的电话就层出不穷,老百姓的个人信息被泄露而又无能为力。最近,作为疫情防控举措,安康码被普遍推广使用,其中涉及大量个人和家庭信息。请问政府采取了哪些办法确保信息安全?谢谢!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这个问题请省数据资源管理局回应。

【省数据资源管理局局长王崧】

十分感谢您对“安康码”的关注并提出宝贵意见。疫情期间,为便于人员合理流动,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在省防疫指挥部的指导下,我局推出了“安康码”。为实现精准防控,“安康码”收集了一些必要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的泄漏,不仅涉及个人的名誉、经济利益,还可能扰乱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作为政府部门,我们深刻认识到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理解群众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担忧,也采取了严格的管理和技术防护措施,加强对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

一、管理方面

一是明确相关要求。我局出台了加强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文件,严格遵循最小范围原则进行“安康码”信息采集,非疫情防控必要信息一律无需提交;明确“安康码”信息使用范围,仅限于需要查询用户健康状况的公共场合和复工复产领域;疫情防控中产生的个人信息不得用于商业目的,不得擅自与第三方共享,避免个人信息被滥用。

二是加强内部管理。我局与“安康码”开发方签订协议,明确开发人员、运维人员安全管理责任,履行数据保密义务。运维人员无权随意查看用户个人信息,查验人员也只能看到群众的姓名及对应的健康码,防止个人敏感信息泄漏。

三是加大检查力度。我局与省委网信办、省公安厅网安总队,先后多次开展“安康码”风险评估和安全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问题及时整改。

二、技术方面

一是确保系统安全。“安康码”业务部署在专用的政务云上,所有数据均由政府统一管理,政务云平台具备安全的物理环境和计算环境,并通过了国家规定的安全测评。

二是保障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从采集、传输和使用过程中,实行加密处理和实时监控,重点隐私数据进行了匿名化、模糊化处理,降低数据泄露风险。同时所有数据访问都会留痕,可进行溯源追责。

当前,我们正在统建省级“安康码”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数据的统一监管,进一步筑牢个人信息安全的防线,切实保障广大群众合法权益,让大家能够更加放心的使用“安康码”。

【中安在线记者、主持人陈昌盛】

我代表网友“细嗅蔷薇”提问:

全省法院开展的“江淮风暴”执行攻坚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有当事人反映,自己的案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具体承办的法官有违规操作行为。请问对这类问题,法院是如何处理的?谢谢!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这个问题请省高院回应。

【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朱兆法】

这两年经过江淮风暴执行攻坚,全省法院执行案件的整体质效有了明显提升,但是仍然有少数案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少数法官的执行行为还不规范,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来解决。

一是加强执行长效机制建设。今年在全省法院开展长效机制建设推进年活动,重点抓十项重点工作,把江淮风暴执行攻坚的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固定下来,建立长效机制。

二是加强执行规范化建设。对于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要严格按照最高法院的规定,做好财产查控、财产处置、钱款发放,做到及时、规范、合法,对于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要严格按照最高法院规定的要求,暂时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一旦发现财产,立即恢复执行。同时,严格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强院长、庭长对案件的监督管理,对于执行行为不规范的,一经发现,立即纠正。

三是加强执行信息化建设。依托最高法院建立的执行案件管理平台,加强执行公开,对执行的整个流程向当事人公开,接受双方当事人监督。我们还建立了执行不能案件(也就是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公示平台,对于被执行人是不是真的无财产,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一旦发现当事人有财产,立即进行查控,去年通过这个平台向社会公示6万多件案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是实行“一案双查”。对于执行人员有违规违纪行为的,实行一案双查,对有违法执行的,严格问责。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刚才,2位委员和2位网友分别在现场和线上作了提问,涉及不同方面的治理问题。可以说,社会治理包罗万象。通过有关部门的回应,大家也看到我们党委、政府做了很多工作,反映的问题基本都有解决途径,当然有的还有待加大工作力度,相信随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推进,都将得到很好解决。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或建议,可以继续留言。网络议政就进行到这里。现在进行第七项议程,请李建中副省长讲话。大家欢迎!

【省政府副省长、省公安厅厅长李建中】

尊敬的昌尔主席,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今年4月21日召开的平安中国建设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也要求,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从更宽领域、更高层次谋划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努力创造让人民群众安业、安居、安康、安心的良好社会环境。省政协将“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列为2020年重点协商课题,今天专门召开专题协商会,充分体现了对此项工作的高度关心和大力支持。会前,昌尔主席、玉舟书记多次听取汇报、给予指导;郑宏副主席多次率调研组深入基层单位进行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了高质量的报告。刚才,几位委员、专家分别作了发言,情况摸得透、问题找得准、建议提得实,听后很受启发、很有收获。省民政厅、省司法厅负责同志就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建议,作了回应发言,下一步省有关单位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充分吸纳,尽快将协商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举措。等会儿,昌尔主席还将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近年来,全省各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决策部署,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持续开展“守护平安”系列行动,依法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抢骗、黑拐枪、食药环等违法犯罪,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和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我省平安建设工作连续10年位居全国先进行列,刑事立案数、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数连续9年下降,十万人命案发案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检出率等始终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全省98%以上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及时有效化解。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对照中央及省委关于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各项决策部署,我们工作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在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方面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基层综治、社区(村居)网格化服务管理力量不足,智能化信息化手段在基层治理中应用不够充分,志愿服务群众参与度不高,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式方法不够灵活多样。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底线思维,积极担当尽责,着力解难题、防风险、补短板,完善科学决策、排查化解、积案清零、平安建设等各项机制,织密织牢社会治安防控网络,补齐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短板,不断推动市域社会治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具体要坚持“三个着眼于”,做到“三个见真章、求实效”:

一是着眼于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安徽这个目标,切实在工作方式革新上“见真章、求实效”。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既是思想观念的重大转变,也是工作方式的深刻变革,必须坚持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按照中央及省委部署要求,以开展市域社会治理试点为抓手,积极探索具有安徽特色、市域特点、时代特征的社会治理新模式。要以政治强引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将政治引领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以自治强活力,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积极推行“自治组织依法履职事项清单”和“行政权力限制事项清单”等做法,建立村(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机制,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要以法治强保障,推动各市用好地方立法权,结合实际制定务实管用、便于操作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司法,为社会治理立“明规则”、破“潜规则”。要以德治强教化,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进一步弘扬见义勇为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市域社会治理各方面,发挥传统文化滋养作用,挖掘好、运用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让根植乡土的乡贤文化焕发新活力。要以智治强支撑,充分发挥市域科技、人才、资源、基础设施等优势,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与市域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结合“智慧城市”“雪亮工程”等建设,进一步完善大整合、高共享、深应用的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平台,切实提升分析研判、预测预警、指挥调度、应急处置能力。

二是着眼于防范化解安全稳定风险挑战,切实在提升治理能力上“见真章、求实效”。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在防范重大风险、应对重大挑战、化解重大矛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防火墙、承压墙”作用。要做实市域政治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坚持旗帜鲜明、主动进攻,敢于亮剑、注重谋略,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确保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策划煽动的各种捣乱破坏活动不在我省落地形成现实危害,确保我省涉政危安重点人不在网上网下策划发起在全国造成不良影响的危害安全稳定的活动。要做细市域社会稳定风险防范化解,深化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严格落实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善“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线上线下平台,开展信访“四最”试点,持续推进“四重”信访矛盾化解攻坚,做好特定利益群体的政策落实、帮扶解困、源头稳控。要推广安庆市在疫情防控期间建立的“单元长”“联防长”工作机制,切实筑牢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要立足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击非法集资违法犯罪、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打击整治跨境网络赌博犯罪、打击整治枪爆违法犯罪等专项行动为抓手,精准施策、精准打击、精准防控,严防风险外溢向社会稳定领域传导。

要做深市域公共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加快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大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突出问题整治,特别是提高防范个人极端犯罪“前哨”系统对中小学、幼儿园的覆盖率,竭力使这些防范能力弱、出不得事、出不起事的地方能够在安全上托住底。要加强刑满释放、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服务管理,强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要健全公共安全领域防范管理,加强对寄递物流、危爆物品等行业监管,坚决防止发生重大公共安全事故。要做优市域公共服务,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开展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完善“皖事通办”平台建设,加快与长三角“一网通办”平台的衔接贯通,努力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

三是着眼于凝聚市域社会治理整体合力,切实在强化组织保障上“见真章、求实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格局,必须将党的政治领导优势、政府的资源整合优势、社会组织的参与动员优势有机结合,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良好局面。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必须牢牢把握党的领导这个根本,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加强党对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的领导;必须发挥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实现社会治理资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手段综合。要坚持健全机制、压实责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必须理顺市、县、乡镇(街道)在社会治理工作中的权责关系,完善市级重在统筹协调、县级重在组织实施、乡镇(街道)重在强基固本的社会治理责任链条,确保社会治理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要坚持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必须完善开放多元、互利共赢的社会协同机制,创新丰富基层群众协商议事形式和载体,培育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健全举报奖励、公益反哺、以奖代补等激励机制,搭建多样互动的群众参与网络平台,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各位领导、同志们,长期以来,省政协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人才智力荟萃和联系面广的优势,通过资政会、专题协商会等多种形式,为改革献智、为发展出力、为民生建言,特别是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以及公安工作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在此,受国英同志委托,我代表省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并诚恳希望省政协和各位委员继续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多出主意、多予支持;省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加强与省政协的联系沟通,虚心听取意见,努力改进工作,并积极为各位委员履职尽责创造良好的条件。

最后,祝各位委员和同志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谢谢大家!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刚才,建中同志作了很好的讲话,对今天的会议和大家的发言给予充分肯定,对省委、省政府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已开展工作和成绩作了全面介绍,就下一步工作提出了“三个着眼于”“三个见真章、见成效”的思路举措,听了很有收获。总的看,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年度月度专题协商这个“当头炮”打得很响,与往年相比又有新拓展、新提升,会议各项流程紧凑有序、丝丝入扣,打造了一台协商好戏,民主协商的氛围更浓,双向发力的效果更实,达到了“首场”的示范作用。

下面,综合会议情况,我作个小结。

一、抓深“三特”融合,创新治理之路

党中央高度重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作出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尤其是疫情发生后,他先后到湖北武汉、浙江杭州考察,很关注城市治理工作,要求各地加快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久前他到陕西考察,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前天,他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强调聚焦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抓住时机,主动作为,加强前瞻性谋划,这些为我们抓好市域之治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高站位抓落实、大力度抓推进,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推进,提出要探索具有安徽特色、市域特点、时代特征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实践中,如何把省委部署转化为具体路径,关键要紧紧围绕“三特”要求,结合实际做好深化融合的文章,走出一条安徽市域之治的新路子。突出安徽特色。谋一域必先谋全局,抓治理需先识省情。要把握安徽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把握我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等战略机遇,瞄准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的战略目标,衔接平安安徽建设的战略任务,提高站位、对标先进,扬皖之长、主动作为,抓实抓好顶层设计、宏观指导、统筹推进、精准施策,真正下活全省市域社会治理“一盘棋”。

鲜明市域特点。这次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不限名额、不求速成,只要试点地市考核验收合格都可予以授牌。要以此为契机,支持鼓励各地“跳一跳摘桃子”,从自身城市规模、区位环境、资源条件等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勇于突破,因地因情高起点、高质量抓好试点工作,努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的样板,为全省乃至全国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把握时代特征。谁抓住了新时代的机遇,因时而变,随事而制,谁就能在市域之治上走在前、立潮头。创新走好市域社会治理之路,必须深刻认识市域治理实践的“时代背景”,尤其要准确把握当前新形势新挑战和疫情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升识变、应变、求变之能,与时俱进拓展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安徽实践,让我们的市域社会治理经得起疫情的考验、时代的检验。

二、抓实“三全”体系,筑强治理之本

只有把治理体系这个“根”植深培厚,才能更有力保障治理制度转化为治理效能。完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更是一场深刻自我革命,要以新思维、新举措、新方法,打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利益固化的藩篱,体制机制的障碍,构建起“全周期、全方位、全链条”治理体系。从时间范畴看,要实现全周期治理。就是要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坚持系统思维、注重动态管理,推动形成从形势研判、问题分析等前期预警决策。比如,张棉同志就完善市域决策机制和程序提出务实建议,到组织动员、行动处置等中期应对执行,再到监督反馈、总结提升等后期改进完善,环环相扣、协同配合、系统有序、运转高效的治理闭环,打通市域社会治理的“任督二脉”,促进治理体系“筋强骨壮”。

从空间范畴看,要实现全方位治理。市域从上至下设有市、区(县)、街道(乡)、社区(村)等4个治理层级,各个层级之间不同程度存在职能交叉、权责模糊、边界不清等问题。为此,要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动态变化中构建更合理的治理结构、更明确的治理层级、更清晰的治理边界,做到上层统筹有力、中层运转高效、基层做强做实,同时要针对社会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制度机制建设,抓紧堵漏洞、填空白,补短板、强弱项,实现治理制度体系“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无死角”。张腊梅、韩冰、吴明楣同志分别围绕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创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等社会治理不同维度的机制制度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从责任范畴看,要实现全链条治理。社会治理,人人有责、人人要尽责。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这是重大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从这个角度说,市域的所有组织、全体公民都是社会治理的主体,是其责任链条的重要一环。如何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我想,重点是推深做实“五个完善”,即完善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委领导体制,联动融合、集约高效的政府负责体制,程序科学、环节完整的民主协商体制。开放多元、互利共赢的社会协同体制,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公众参与体制,探索建立多元一体的全链条治理模式,压实各个治理主体共建共治责任,推动社会治理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三、抓好“三力”提升,夯实治理之基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城乡社区是最基层治理单元,市域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这里,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从这次疫情防控看,社区工作自身力量、群众支持“两不足”问题比较突出,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刚才,陈则权同志指出了基层治理9个方面的短板和不足,直指要害、抓得很准。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再加力度、再强举措,扎扎实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

一要建强基层支部,提升组织力。社区党组织越是坚强有力,社区的工作就越扎实有效。夯实社区治理,首先要抓社区党组织建设,重中之重是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培养打造一支政治素养过硬、治理能力过硬、群众工作本领过硬的社区干部队伍,发挥好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头雁”作用。要坚持以党建带社建、促治理,把党建工作与群众工作有机结合、融合推进、抓在日常,持续强化社区组织和动员群众的能力,做到平时为掌、战时为拳,平战高效转换。

二要推动力量下沉,提升治理力。社区直面社会治理各类问题,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和工作需要,化解矛盾、防范风险的任务可能更多更重,是“小马拉大车”。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减负。把社区干部从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治理。另一方面,要加力。有序推进社会治理重心下沉、力量下沉,不光要在人财物上加大倾斜,更重要的是建立上层到社区的常态化下沉和支持机制。

三要加强平台建设,提升服务力。社区对老百姓新需要感受最直接、最灵敏,为老百姓服务最直接、最经常,服务好群众是社区第一位的事。我省融合综治中心与为民服务中心的做法,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治理实践创新。要进一步总结推广、拓展提升,探索推进“中心”建设与网格化治理机制有效衔接,避免刚才分析报告提出的“网格化服务”流于形式的问题。

四、抓紧“三化”进度,提升治理之能

社会治理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支撑,离不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关键的科技应用。以科技赋能、智治引领,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总的看,与先发地区相比,如上海、杭州打造“城市大脑”,推动城市治理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我省还要奋力直追、快马加鞭。重点要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快统筹“数字化”布局。抓强“智治”,数据融通、信息共享很重要,需要全省一盘棋布局、一体化推进。近期,省委、省政府审议了“数字江淮”建设总体规划(2020-2025),对我省“数字化”布局作出顶层设计。接下来,省级层面要加强统筹,抓资源整合、机制协同、标准统一,各地要在“数字江淮”框架下,拿出配套规划和举措,结合实际把智治工作抓出特色、抓出成效。刚才,张峰同志提出,完善组织架构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数据治理体系的建议,前瞻性强。

二要加快抢抓“智能化”机遇。为了对冲疫情影响,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这是我们统筹抓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重大机遇。要积极围绕新基建早部署、深谋划,争项目、出政策,做到先行一步、快人一拍,把“新基建”的红利充分用足用好,夯实市域治理科技支撑的硬基础。三要加快拓展“智慧化”应用。科技之美,重在应用。要更大力度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更广泛更深入嵌入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各类场景,积极推动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架构、运行机制、工作流程的智慧化再造,大幅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章松同志提出要用好智能化手段,推进互联网、大数据在治安防控领域的深度应用,提升打防管控能力。

做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这份考卷,人民政协也是答卷人,也要得高分。要坚持专门协商机构定位,坚持双向发力工作主旨,进一步搭建渠道平台、创新载体形式、健全制度机制,不断拓展参与社会治理深度和广度,推动政协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安徽,为省域之治、市域之治贡献政协力量。

各位委员要持续跟踪助力这项工作,继续聚焦社会治理难题难事出实招出好招,为党委政府做好工作聚共识聚合力。会后,请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认真梳理大家的发言,形成综合材料报省委、省政府决策参考。

  • 省政协副主席郑宏
    省政协副主席

    主题发言

  • 陈则权 委员
    省政协委员、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专职副主任

    《从抗疫看基层治理现代化》

  • 张棉 委员
    省政协委员、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完善市域决策机制和程序有效防控社会治理源头风险》

  • 汪枫 委员
    省政协委员,黄山学院党委书记

    《依法定位精准施策提升城乡社区自治能力和治理水平》

  • 章松 委员
    省政协委员,安庆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补齐补强工作短板在防控能力建设上下功夫见实效》

  • 张腊梅 委员
    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兼),九三学社安徽省委专职副主委

    《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 韩冰 委员
    省政协委员,合肥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关于创新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议》

  • 吴明楣 委员
    省政协常委,池州市政协副主席

    《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促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 张峰 委员
    省政协委员,芜湖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发挥现代科技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支撑作用》

【省民政厅厅长于勇】

省政协将“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列为专题协商议题,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考察、网络议政,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许多具有前瞻性、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刚才,郑宏副主席和8位委员提出的意见建议,对我们做好工作很有启发。等会,昌尔主席、建中副省长还将作重要讲话,我们将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有关问题作简要说明。

近年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社区治理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治理体系、巩固基层基础、提高专业水平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社区成为群防群控的关键防线。但是与新时代新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服务能力和自治功能不强等问题。我们要正视委员们的建议,在以后的工作中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关于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方面

我们将深入推进城乡社区治理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增强社区自我管理服务功能。聚焦“三社联动”协同,将社会组织发展纳入社区发展总体规划,推动社区社会组织更好地融入和服务社区发展。聚焦基层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社区治理人才培养、考评、激励和购买专业服务机制,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熟悉法律、掌握治理方法、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专业化队伍。

二、关于基层群众自治方面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社区群团组织在促进共建共治共享中联系服务群众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基层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巩固第一批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成果,纵深推进全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特别是法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赋码工作。进一步发挥社区社会组织贴近群众“接地气”的优势,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协助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推动社区居民有序参与基层群众自治。

三、优化社区服务方面

我们将持续推进社区减负增效行动,部署开展“社区万能章”治理专项行动,上下联动、集中推进改进和规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工作,分批向社会发布不应由社区出具证明的事项清单。持续推进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互联网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深度融合,建成一批智慧社区示范点,提升社区公共信息服务水平。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既有效解决人力、物力、精力等不足的问题,又使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进一步补齐短板、优化质量、提高效率。

会后,我们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完善党领导下的社区治理体制机制,推动社区治理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恳请各位委员、专家继续关注我省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省司法厅副厅长张敏】

省政协将“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专题协商议题,通过深入调研,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刚才,郑宏副主席和8位委员提出了许多中肯、有见地的意见建议,对我们进一步推进工作很有启发。等会,昌尔主席、建中副省长还将作重要讲话,我们将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郑宏副主席讲话和八位委员意见建议中所涉及的公共法律服务、纠纷调解两个方面的工作,作简要说明。

一、关于公共法律服务工作

近年来,我省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省建成省、市、县、乡镇(街道)、村(居)五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155789个,在全国第2家开通省级统一的“12348”公共法律服务咨询热线,建成并投入使用安徽法律服务网(12348安徽法网)。但目前我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确实还存在服务供给不够全面、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方面问题。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强化责任担当,推进工作落实。

一是着力完善运行机制。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在公共法律服务规划编制、标准制定实施、服务运行、财政保障等方面加强整体设计、协调推进。二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重视支持,将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建立公益性法律服务激励保障机制,促进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常态化、可持续。三是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对贫困地区引进法律服务专业人才和志愿者的政策扶持,集中实施乡镇(街道)、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建设和“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双培养工程、“一村一法律顾问”等一批法律服务扶贫项目。四是注重强化科技保障。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与科技创新手段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智慧法律服务”,实现以智能化信息技术促进公共法律服务模式创新。

二、关于纠纷调解工作

近年来,全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体系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2019年全省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纠纷58.2万件。各地积极发展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加强“警民联调”“诉调对接”“访调对接”,着力推动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衔接联动,取得了一定工作成效。但与此同时,人民调解工作也面临着调解员能力有待提升、调解社会知晓率有待提高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多元化解纠纷促进条例》,充分发挥调解工作优势,切实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助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一是整合调解资源,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构建一体化、一站式的纠纷化解工作平台,及时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调解服务。二是强化诉调对接工作,会同省高院制定进一步推进诉调对接工作的意见,开发建设“智慧调解”系统,探索推进“网上诉调对接”。三是进一步加大专职人民调解员配备力度,建立专职人民调解员名册制度,加强专职调解员队伍管理。四是将《安徽省多元化解纠纷促进条例》作为普法重点,加强调解工作宣传,切实提升调解工作知晓率、首选率。

会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研究吸纳各位委员的真知灼见,持续推动我省公共法律服务、纠纷调解等工作。恳请各位委员继续关注、支持我省司法行政工作并多提宝贵意见。

  • 省政协委员李锐的提问

    遇到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公众容易产生恐慌,及时做好社会心理服务有利于社会稳定。请问我省在加强社会心理服务方面有什么具体措施?

  • 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杜昌智的回复

    我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民众受到疫情影响,出现了焦虑、恐惧、不安等心理问题,为有效缓解公众因疫情产生的心理应急反应,引导其回归理性正常工作生活,我委在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主要开展以下工作。一是积极做好疫情下社会心理服务。根据国家应对新冠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的通知》等系列文件要求,结合我省疫情防控实际,我委制发了《关于开展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服务工作的通知》等11个文件通知,对做好疫情下社会心理服务作出具体部署并指导各地贯彻落实。成立由省级精神(心理)卫生专家72人组成的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下设心理救援医疗队和心理援助热线队。16个市也均成立了本地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   全省各级充分发挥心理救援医疗队专业特长,实施分类精准服务,以派专家驻点救治医院、建群指导、电话访问、上门随访等方式,主动为确诊患者、疑似患者、一线防控人员、与患者密切接触者、隔离人员及家属等不同人群开展心理援助服务,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开展现场心理服务450余人次。同时,省市两级均开通了24小时免费心理援助热线,省疾控中心也开通了健康咨询电话,在线为广大公众开展心理服务,并通过官网、官微、电视及媒体等向社会公开。截止目前,全省累计接听热线21700余人次。通过做好线上线下的心理服务,极大缓解了公众的焦虑、恐慌情绪。   二是加强心理服务网络平台建设。近几年来,我委以贯彻落实省委宣传部、省委政法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实施意见》为抓手,从卫生健康工作行职责的角度,积极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全省市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设取得实效,实现全覆盖。并积极争取世行项目贷款8550万元,加快推进县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设,力争2020年底实现县(市)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全覆盖全。同时,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或基层综治中心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或社会工作室(站),配备心理辅导人员或社会工作者,并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服务,为广大公众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心理疏导。同时,我委会同相关部门按照试点方案,扎实推进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宿州等5个市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每年选派100多名临床医师参加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有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1467人,人才队伍得到不断壮大。持续对基层精神卫生人员开展多层次培训,不断提高基层精神卫生人员业务技能,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提供了人才支撑。   下一步,我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按照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持续推动试点工作,努力提升社会心理服务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和群众身心健康。

  • 省政协委员陶然亭的提问

    近年来业主、业主委员会、物业、社区矛盾多发,法院受理的涉及小区物业管理等案件数量一直在增长,不少业主对物业的服务质量不满意却又感到投诉无门。请问针对类似问题,居民应该如何投诉?是否有长效机制来保障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陈杨年的回复

      物业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基层的和谐稳定,是重要的民生工作。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近年来住宅小区的物业纠纷数量持续上升。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会同有关部门在努力提高物业服务质量的同时,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健全物业管理领域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的长效机制,为营造和谐安宁的良好社会环境作出积极努力。   一、关于如何投诉问题。   畅通民意反映渠道,一是在小区内设公示牌、公告栏,公开各类型投诉的受理部门、投诉电话等内容,比如,供电、供水、供气、供热、公安派出所、市场监管、社居委等单位和业主委员会的投诉和热线电话。二是市县(区)物业管理主管部门公开各类物业投诉方式。三是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在官网上设置了厅长信箱,投诉举报、建言献策等专栏,厅信访办设置了信访投诉电话,受理群众投诉及建言献策。四是还可通过其它途径反映问题。可通过政风行风热线、领导信箱、人民网网友留言、来信来访等渠道,反映物业管理问题,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市县有关部门认真办理并及时反馈办理结果。   二、关于如何保障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的长效机制问题   一是努力做到“小事不出社区”。推行街道(社区)党组织、社居委、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四位一体”的工作联动机制,强化党建引领物业管理,在街道(社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落实物业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由街道(社区)召集,相关职能部门、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及业主代表参加,协调解决涉及业主委员会履职、换届,物业交接,物业服务过程中的矛盾纠纷。使能现场解决的矛盾纠纷,当场解决。努力做到“小事不出社区”。   二是市县物业管理各相关部门着力协调、化解较大的物业矛盾纠纷。在市县,与物业管理密切相关的住房城乡建设、自然资源与规划、民政、城管、公安、价格、人防、环保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积极进小区履职尽责,加强物业管理区域物业服务质量、治安消防、收费、环境卫生、房屋使用、违章搭建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和居民投诉反映问题的解决,建立违法行为投诉登记制度,并在物业管理区域内显著位置,公布联系人和联系方式,依法及时处理物业管理区域内的违法违规行为。   三是在省级层面,我厅会同省有关部门不断完善政策,加强物业服务市场监管。依据我省已出台的物业服务标准推行分等级管理,提高物业服务企业管理和服务水平。通过物业服务企业诚信体系和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推进物业服务质量评价,强化信用监管。通过这些措施,着力从源头上减少或杜绝矛盾纠纷的发生。同时,指导各地建立物业服务纠纷快速处理机制。认真落实《安徽省多元化解矛盾纠纷促进条例》,充分发挥调解工作在物业服务纠纷处理中的作用,构建物业服务纠纷调解工作模式,形成市、县、街道、社区四级物业管理投拆受理制度和物业服务纠纷快速处理调解体制机制,促进物业服务纠纷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下一步,我厅将会同有关部门,首先,不断完善全省物业服务标准,加强物业服务市场监管。其次,努力培育一批骨干物业服务企业,通过示范引领,引导物业服务企业改进对员工的管理,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第三,持续指导各地建立健全物业服务纠纷快速处理体制机制,巩固好并不断完善解决物业服务问题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物业服务纠纷逐年增多的问题。

  • 网友“深深爱”的提问

     身边不少人反映,这边刚买了房子,那边做装修、卖家俱的电话就层出不穷,老百姓的个人信息被泄露而又无能为力。最近,作为疫情防控举措,安康码被普遍推广使用,其中涉及大量个人和家庭信息。请问政府采取了哪些办法确保信息安全?

  • 省数据资源管理局局长王崧的回复

      十分感谢您对“安康码”的关注并提出宝贵意见。疫情期间,为便于人员合理流动,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在省防疫指挥部的指导下,我局推出了“安康码”。为实现精准防控,“安康码”收集了一些必要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的泄漏,不仅涉及个人的名誉、经济利益,还可能扰乱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作为政府部门,我们深刻认识到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理解群众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担忧,也采取了严格的管理和技术防护措施,加强对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  一、管理方面   一是明确相关要求。我局出台了加强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文件,严格遵循最小范围原则进行“安康码”信息采集,非疫情防控必要信息一律无需提交;明确“安康码”信息使用范围,仅限于需要查询用户健康状况的公共场合和复工复产领域;疫情防控中产生的个人信息不得用于商业目的,不得擅自与第三方共享,避免个人信息被滥用。   二是加强内部管理。我局与“安康码”开发方签订协议,明确开发人员、运维人员安全管理责任,履行数据保密义务。运维人员无权随意查看用户个人信息,查验人员也只能看到群众的姓名及对应的健康码,防止个人敏感信息泄漏。   三是加大检查力度。我局与省委网信办、省公安厅网安总队,先后多次开展“安康码”风险评估和安全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问题及时整改。   二、技术方面   一是确保系统安全。“安康码”业务部署在专用的政务云上,所有数据均由政府统一管理,政务云平台具备安全的物理环境和计算环境,并通过了国家规定的安全测评。   二是保障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从采集、传输和使用过程中,实行加密处理和实时监控,重点隐私数据进行了匿名化、模糊化处理,降低数据泄露风险。同时所有数据访问都会留痕,可进行溯源追责。   当前,我们正在统建省级“安康码”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数据的统一监管,进一步筑牢个人信息安全的防线,切实保障广大群众合法权益,让大家能够更加放心的使用“安康码”。

  • 网友“细嗅蔷薇”的提问

    目前对中小学近视发病率高引起了广泛重视。安徽省也出台了相关措施。目前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作业过多,用眼过度疲劳是近视的主要原因。虽然一直在呼吁要给孩子们减负,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学习成绩上。请问如何能真正做到中小学生按时休息,不让眼睛过度疲劳?

  • 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朱兆法的回复

      这两年经过江淮风暴执行攻坚,全省法院执行案件的整体质效有了明显提升,但是仍然有少数案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少数法官的执行行为还不规范,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来解决。   一是加强执行长效机制建设。今年在全省法院开展长效机制建设推进年活动,重点抓十项重点工作,把江淮风暴执行攻坚的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固定下来,建立长效机制。   二是加强执行规范化建设。对于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要严格按照最高法院的规定,做好财产查控、财产处置、钱款发放,做到及时、规范、合法,对于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要严格按照最高法院规定的要求,暂时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一旦发现财产,立即恢复执行。同时,严格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强院长、庭长对案件的监督管理,对于执行行为不规范的,一经发现,立即纠正。   三是加强执行信息化建设。依托最高法院建立的执行案件管理平台,加强执行公开,对执行的整个流程向当事人公开,接受双方当事人监督。我们还建立了执行不能案件(也就是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公示平台,对于被执行人是不是真的无财产,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一旦发现当事人有财产,立即进行查控,去年通过这个平台向社会公示6万多件案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是实行“一案双查”。对于执行人员有违规违纪行为的,实行一案双查,对有违法执行的,严格问责。

中安在线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anhui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