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谭祖辉的提问
近年来,安徽农旅融合、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很好。请问省文旅厅,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各位委员、同志们: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到安徽、湖南等地考察时反复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刚刚闭幕的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通过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有关《决定》,锦斌书记在会上作出全面部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扎实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今年,省政协紧紧围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省委书记领衔督办重点提案为一号工程谋划了一套组合拳,今天的月度专题协商会就是其中一个重头戏。恰逢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重要阶段,省委全会刚刚闭幕的时间节点,具有特殊意义。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产业要振兴,龙头企业是重点。今年,因疫情、汛情的叠加影响,龙头企业受到较大冲击。我们在疫情期间就启动了本次月度专题协商会有关工作,由省政府张曙光副省长和省政协肖超英副主席领衔实施,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会同省农业农村厅、省工商联等单位共同承办,部分阶段性成果已经报送省委省政府,锦斌书记、曙光副省长都曾作出批示,要求研究转化为具体举措。今天,曙光副省长率省直17个部门的同志,专程到会听取意见,与大家沟通交流,一会儿还要作回应讲话。
参加今天会议的还有:省政协副主席肖超英、李修松、郑宏,省政协有关副秘书长,部分省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农业龙头企业代表,省政协机关厅室委负责人,部分市县政协负责同志。部分同志在淮北分会场参加会议。
本次会议共有8项议程,下面依次进行。
现在进行第一项议程,请肖超英副主席作主题发言。
【省政协副主席肖超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发展乡村产业的主力军,只有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才能有效带动产业发展、助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根据省委、省政府、省政协民主协商计划安排,今天召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月度专题协商会,省政协党组、主席会议对此高度重视,集体研究审定了会议方案并提出修改完善意见,张昌尔主席也就做好调研协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本次会议由曙光副省长和我牵头负责,省工商联、省农业农村厅、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文旅厅、省市场监管局、省统计局、省供销社、省农科院及安徽农业大学等承办和协办单位给予了大力支持。下面,我就会议筹备、调研等工作,作一简要发言。
一、贯穿一根主线,谋深谋细月度协商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洪涝灾害为我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带来新的困难挑战。省政协始终坚持“三心两进一流”工作思路,始终贯穿“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根主线,超前谋划、层层推进,有力有序开展各项协商活动。今年3月份,省政协围绕疫情防控期间茶产业现状,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解决茶叶企业用工难、销售难、资金难、物流难”的意见建议,锦斌书记、国英省长、昌尔主席和曙光副省长高度重视并作出批示和要求;6月份,聚焦让“绿叶子”变“金叶子”,省政协召开了“发展壮大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界别协商会,曙光副省长亲自到会并作重要讲话;9月初,省政协农业界委员以“科学谋划‘十四五’,发展安徽茶产业”为题,在省政协“深化重大问题研究,助力‘十四五’规划编制”专题协商会上作大会发言。今天的月度协商会,是前期协商活动的延续和深化。
二、围绕一个主题,找准找实存在短板
一直以来,安徽都在为“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而不懈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新形势下发展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到底还有哪些短板?带着这个疑问,我们通过有统有分的基层走访、省内省外的实地调研、线上线下的网络问政、“请进来”“走出去”的座谈交流等形式,学先进地区发展经验、问本土农业企业发展难处、听委员企业家和专家学者真知灼见、看热心网友真情留言,力争掌握更加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力度,企业数量、发展质量和效益都有很大提升,年销售额突破百亿元的企业从无到有,去年达到了4家。但与周边农业强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以2019年数据为例,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中,山东省98家,河南省31家,我省仅2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有时紧时松现象、龙头企业整体规模较小、产业链条较短、科技含量不高、品牌影响力不大、带动能力较弱等问题依旧存在,极大地制约了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三、紧扣一个目标,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当前,正处在收官“十三五”、谋划“十四五”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一轮发展机遇,我们必须紧扣“着力建设农业高质量发展强省”目标,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抓手,上下同心、补齐短板,真抓实干、久久为功,积极助力乡村振兴。一要始终坚持高位推动。进一步强化“米袋子”省长工程、“菜篮子”市长工程做法,建立健全领导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专班,始终将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推动资源高度聚集、力量高度聚合、政策高度集中,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切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聚合力的良好工作格局。二要牢牢把握发展机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为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我们要在前期建立徽茶、酥梨两大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基础之上,进一步发挥资源大省优势,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要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深加工项目,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于一体的绿色农业供应链体系,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三要切实抓好政策落地。近年来,为促进全省农业产业化进程,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为政之要,贵在落实”。要通过进一步用好“四送一服”工作抓手、强化政策落地督查,将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各级政府年度绩效考核重要内容等方式,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助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茁壮成长,为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挥更大作用、贡献更多力量。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超英同志的发言很好,贯穿一根主线谋划系列活动,围绕一个主题深入剖析问题,紧扣一个目标提出务实建议,既有系统性,又有针对性。
现在进行第二项议程,请中安在线作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中安在线记者、主持人王冰燕】
8月10日起,安徽省政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月度专题协商会网络议政问卷,在安徽省政协网站、微信,安徽新媒体集团旗下中安在线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手机报等各端口进行全方位推送,截至9月23日,共收到有效问卷208362份。同时,聚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省农业农村厅开展了线下问卷调查,省统计局开展电话访问调查,共收到有效样本3447份(含电话调查670份)。
参与此次网络调查的受访者,涉农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占比最高,达41.9%。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三类共占比35.3%。非农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和其他人员占比超过22.8%。这说明,网上调查覆盖面广,参与群体多样化,社会关注度较高。线下问卷调查只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三类重点群体中开展,针对性更强,三项分别占比61.8%、14.4%、23.8%。两种调查方式有机配合、有益互补,数据趋势也基本一致,契合度较高。
对于我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关政策的知晓程度,表示“了解”的网友占30.2%,“了解一些”占60%,“不了解”的为9.8%。线下调查结果与此基本一致,九成以上受访者表示“了解”或“了解一些”。另外,还有不到10%的受访者“不了解”相关政策,这表示政策宣传还需加强落地,让更多企业受惠。
根据调查结果,近七成网友对我省近年来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作的成效表示认可。认为“很好”和“较好”的共占比68%,“一般”的占24.8%,“不清楚”的占7.2%。在线下调查中,八成以上受访者选择了“很好”或“较好”。
对于我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工作的主要成效,线上、线下调查中,占比均在70%以上的是“建立了一批标准化示范种养基地”和“增加农民收入”。这说明,示范种养基地给农民带来了真正实惠,农民增收鼓起了“钱袋子”,群众认可度高。此外,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有力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这三项占比都在60%以上。
在我省出台的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相关政策中,哪些落实得比较好?对此,线上、线下调查结果也较为一致,选择“财政支持政策”的最多:线上数据为79.6%、线下为78.6%。低于50%的,是环保支持、土地保障等政策。这表明,受访者普遍认为,财政支持落实较好,在土地保障、环保支持、科技支撑等方面仍是短板,政策红利不明显,需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和落实力度。
在制约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因素中,线上、线下都有六成以上受访者选择了“金融支持不足,融资难、融资贵”,居首位;此外占比较高的还包括“农业科研投入不足,产学研深度合作不够”“农业保险覆盖面窄,赔付难、赔付率低”“企业用工、用电、用水成本不断上升”“农产品产地加工仓储保鲜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用地难”等因素。
在生产经营方面,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面临哪些问题?在线上调查中,受访者选择最多的是“经营规模小,总体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占比82%,这一选项在线下调查中依然占比最高,为68.7%。此外,“产品附加值低,同质化严重,缺乏竞争力”“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投融资渠道不通畅,资金缺口大”等问题分别在线上线下调查中占比在50%以上。
做大做强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政府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线上、线下调查结果都显示,受访者对于“出台更切实有效的支持政策,强化资金、土地、科技、环保、人才等政策集成创新和统筹保障”呼声最高,超过80%。另外还有六成以上的受访者选择希望政府“进一步支持本土企业发展”和“创新融资、担保举措,解决融资难题”等。
在打造我省名优农产品品牌,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方面,线上、线下均有七成左右的受访者选择了“打造一批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农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加强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提高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工艺和生产流程技术改造升级的支持力度”等举措。这说明,受访者认为,提高我省名优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应多在创品牌、提规模、强技术方面发力。
我省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可以在哪些方面下功夫?数据显示,“加快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和“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种养基地、加工集聚区、物流供应平台”在线上调查中占比较高,在75%以上。线下调查中,“做好发展规划,加强组织指导”占比最高,为73.7%。
如何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中的作用?65%左右的线上线下受访者建议通过建设高素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队伍、完善联合体成员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等举措,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形成企业带产业、产业促增收的良好格局,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步伐。
在问卷的“我有话说”板块,线上线下受访者踊跃留言,建言献策。
网友“方圆”留言说,每个县、区均培养了一定数量的龙头企业,但实际上很多龙头企业没能形成优势产业,未能对当地本产业区域形成带动、提升作用。龙头企业不应“为评而评”。
网友“江波海浪”说,建议实实在在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建立规模化、标准化、区域化农产品种养基地,政府优惠政策及财政支持对基地应有明确的指标,同时明确三方各自责任和权利。
网友“1976877040”提出,前几年,小龙虾值钱,财政补贴,到处挖田养龙虾,造成供大于求,粮食产量急剧下滑,废弃田地无人耕种。建议在政府引导下,因地制宜,根据地方特色和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不要一窝风。
线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管理人员等重点群体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五缺五难”:一是缺资金,融资困难;二是缺土地,用地困难;三是缺人才,创新困难;四是缺品牌,营销困难;五是缺保障,保险困难。提出的建议包括: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加大帮扶企业融资力度;建立院校对口支持龙头企业的机制,加强企业管理者培训,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等。
以上就是此次网络议政问卷统计情况,报告完毕。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这次统计调查有关部门准备充分,既有网上调查,又有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线下问卷,省统计局还专门开展了电话访问。从问卷设计,到信息统计,再到梳理分析,都下了一番功夫。刚才的分析报告,有分量、有价值、有深度、有温度,值得我们重视研究。
现在进行第三项议程,会议发言。今天共安排7位同志发言,其中主会场6人,淮北分会场1人。
首先,请赵馨群委员发言,殷翔同志准备。
【省政协委员、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赵馨群】
我发言的题目是《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加速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产业振兴的目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方向和主要途径,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引领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市场主体。龙头企业凭借技术、人才、资金、渠道、品牌等优势,为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强大的动能。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深入实施“五个一批”工程,龙头企业数量快速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类型和业态模式不断拓展,联农带农机制持续完善,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担负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责任、促进产业扶贫和农民增产增收、引领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带动农产品加工流通转化增值和品牌增效、链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桥梁等方面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越发显著,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良好格局。
但调研中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龙头企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性尚未形成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引领乡村振兴的意识不强、氛围不浓,钱、地、人、科技等要素制约依然存在。
二是龙头企业综合实力不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带动能力有待提升。
三是龙头企业大力推进乡村产业的发展机制尚未形成、实现路径尚未打通,龙头企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尚处于自发探索阶段。
当前,我省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刚刚闭幕的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着力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龙头企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中流砥柱,“十四五”期间,我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显得尤为迫切。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有效衔接产业扶贫政策措施,掀起一场乡村产业革命。将我省全社会力量共推脱贫攻坚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复制推广到乡村产业振兴实践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借鉴贵州“农村产业革命”成功经验,整合动员政府、龙头企业及全社会力量,围绕乡村产业振兴,以“发展理念革命”和“工作作风革命”推动“乡村产业革命”,加快构建高位推动、协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强力推动、龙头企业引领、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格局。
二、壮大龙头企业实力,打造乡村产业振兴的“火车头”。聚焦制约龙头企业发展的要素瓶颈和突出短板,出台协同支持政策,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和扶持力度。充分利用世界制造业大会、上海农交会等平台载体,吸引一批知名企业落户安徽,支持本土龙头企业通过并购、品牌嫁接等方式联合重组,提升龙头企业实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火车头作用,走“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之路。
三、探索龙头企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路径,加快建设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一批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第一车间”,开展全程标准化生产示范,支持龙头企业加快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示范应用,推动绿色技术就地试验推广,促进传统种养业转型升级,构建乡村现代种养业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产地加工和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业,促进“一县一业”全产业链创建、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特色村联动发展,发展传统风味食品与手工制造业,促进农产品加工物流业向乡村延伸拓展,构建现代乡村工业体系。支持引导龙头企业开展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农业与文旅、康养、文创等现代服务业交叉融合,开发乡村文化资源,挖掘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价值,形成“农业+”多业态的发展态势,加快构建乡村现代服务业体系。
四、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强化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构建市场牵企业、企业链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密切协作模式,带动不同主体共享产业增值红利,筑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利益共同体,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下面,请殷翔同志发言,周可金委员准备。
【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殷翔】
我发言的题目是《创新电商助农模式产业带动乡村振兴》。
近年来,我省相继实施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等政策,为企业更好地发挥生产主体功能提供了有利政策支持。但从产业和企业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产品三产协同有待强化。安徽是农业大省,粮食、蔬菜、瓜果、禽肉、水产、蛋奶等各类农产品的种植、养殖范围广、产量大,但农副产品的供应仍停留在以传统的采购供应、自主销售等方式为主的低级阶段。一、二、三产业相对独立,主体融合、业态融合、利益融合不足。
二是农产品加工精细化有待提升。与沪苏浙等周边省市相比,当前我省农产品加工技术仍处在较为粗放原始阶段,绝大部分仍以初级农产品或半制品销售为主,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仅相当于山东的22%、河南的4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农产品种养殖结构有待优化。种养殖结构较为单一,规模有限,直接导致农产品原材料难以形成确定性的供给,目前公司在省内的原材料采购额占比不足20%。以草莓为例,我省缺乏适宜制成果干的蒙特瑞、甜查理等品种,唯有采购山东和云南的产品。
四是龙头企业带动力有待增强。龙头企业规模小,帮扶形式单一,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其生产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休闲功能等未能很好地协调发展,缺乏叫得响的产业集群品牌和知名企业品牌,品牌溢价能力低。以三只松鼠为例,虽说已达百亿规模,但农产品加工带动能力依然偏弱。
“十四五”时期,为助力我省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加速融入长三角,进一步提升我省农产品竞争优势,以产业发展引领带动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作为农产品相关数字化供应链平台企业,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认识站位,以资源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扣紧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战略定位,按照“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解放思想,创新模式,加快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从分散布局向集群发展、从单链发展向产业融合转变。
二、推广精细化深加工生产模式,丰富成品产销渠道。发挥长三角地区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优势,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发展。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电商模式的探索,借助用户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提高农产品市场适应能力和产品附加值。
三、引导农产品种养殖结构调整,推进原料端供给侧改革。制定种养殖指导意见,引导分区集中种养殖,引进培育部分高端稀缺农产品,满足不同层次农产品原材料采购需要,逐步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的供产销一条龙现代化产业体系。如碧根果,省内此前没有种植,随着无为等地种植园区陆续挂果,待进入采摘期,将被纳入我公司原材料采购范围。
四、加大龙头企业项目扶持力度,打造助农兴农新商业模式。近日,公司无为联盟工厂项目正式开工,未来将打造成全国最大的数字化食品产业新制造园区,可解决农户等就业近万人。此外,“帮一把”助农品牌上线工作正在积极推进,有利于优化地方产业结构,做强供给侧改革,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望在资金投入、人才引进、信贷服务、改善流通环境等方面给予有力扶持,在全国率先打造商业+公益新模式样本。
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赶乘互联网春风和大数据浪潮,用一根网线把一、二、三产链接起来,以严苛统一的质量标准聚合上游供应商,以新鲜丰富的产品和高效便捷的服务触达下游消费者,现已成为拥有坚果、果干、烘焙、肉食四大核心品类的全品类休闲食品品牌,从最初的电商企业转变为集原材料采购、研发、质检、生产加工、销售、物流为一体的数字化供应链平台企业。八年来,累计销售额超350亿元,纳税超10亿元,上游合作伙伴超400家,带动行业及农户就业超15万人。2019年营业收入超100亿元,成为三产带动一、二产业协同发展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典型代表。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下面,请周可金委员发言,薛昌露同志准备。
【省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民进安徽农业大学总支主委周可金】
我发言的题目是《强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主力军,其核心竞争力在于科技创新。十八大以来,我省农业产业化在技术升级、产品结构、产业布局、发展方式等方面实现全面转型,企业发展不断壮大,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目前,我省999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9%,建立了安徽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多家,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15个,构筑起我省农业产业创新链,解决农业生产急需的技术性难题,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4%,涌现出一批科技型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超亿元规上企业居全国第9位。科技创新已成为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仍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一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意识不强,内生动力不足。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没有充分认识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久发展的动力,只注重短期效益。技术创新主要依赖于政府,缺乏主动性。二是科技经费投入少,创新能力弱。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约0.77%,远低于全国科研平均投资强度1.7%;我省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我省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投入不足,产业后端人才短缺,产业链技术不配套。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缺乏有效分工协作机制。
三是企业科技人才紧缺,发展后劲不足。我省大多数农业企业科技人员比例不足24%,高职称、高学历人员更少,人才流失率较高。企业原创性成果少。“十三五”期间我省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5项,企业主持仅1项;农业成果转化率不足50%,远低于发达国家80%;企业单独设立研发机构不足40%,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2.5%,远低于具有竞争力4-6%的发达国家;农产品知名品牌少。2019年第五届《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安徽只占3个;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具有代表性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300个我省仅10个。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责任。加强技术创新政策宣传和培训,克服企业依赖思想,引导企业主动承担科技创新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技术、人才、设备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同时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投资热情,逐渐形成自我投入、自我研发、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
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完善产业技术体系队伍。落实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的意见》精神。首先要加大政府投入。建立投入增长长效机制,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在全省的份额,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补全产业后端人才短板,扶持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其次要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建立企业科技投入长效机制,省重点龙头企业应按照不低于当年销售收入3-5%提取专项经费,用于人才引进、科技研发等。三是要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企业要积极承担科技项目,并借助外来技术和资金参与科技创新。
三、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强化企业人才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合理制定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生产技能等人才绩效考评体系。推进人才强企工作,实施人才“双千”计划,对引进技术、管理人才和企业家参加学习培训给予补助。
四、完善企业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机制。支持企业自主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研发机构和科技示范基地,加快成果转化。建立以需求和应用为导向的立项机制,以及注重成果质量和社会经济效应的考评体系。出台激励企业成果转化的财政、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下面,请薛昌露同志发言,谌伟委员准备。
【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昌露】
我发言的题目是《新动能催生万亿产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国务院刚刚印发的《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探索实施有关支持政策,推广使用聚乳酸等可降解塑料制品”。
聚乳酸具有完全生物降解、天然抑菌、天然难燃等特性,目前可应用于时装、家居、户外、医用及工业领域,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原集团”)已在包装材料、一次性餐具、纺织材料、人体组织修复材料等领域示范应用,预计到2025年市场需求量将超过1000万吨。聚乳酸产业可加快推进玉米、麦草等秸秆综合利用,对减轻秸秆污染具有积极作用。聚乳酸使用后可通过堆肥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为解决“白色污染”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按目前生产技术,2吨玉米生产1吨聚乳酸,当玉米2000元/吨,与40-50美元/桶石油化纤相比,具有竞争优势;3吨秸秆生产1吨聚乳酸,当秸秆600-700元/吨,与50-60美元/桶石油化纤相比,具有竞争优势,这为大规模替代石油化纤、化工塑料创造机遇,也为解决我国石油战略资源问题提供方案。
丰原集团目前拥有年产5万吨聚乳酸生产线,正在按年产百万吨聚乳酸目标实施。项目建成后,需要玉米330万亩,消化全省秸秆1/10,按照集约化种植,亩产玉米增收100斤,1吨聚乳酸可带动玉米种植约3亩,据测算,玉米、秸秆每亩地给农民增收约700元。丰原集团将直接拉动皖北地区玉米种植、收购、运输、存储等农副产品加工行业发展,带动聚乳酸下游产业发展,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可催生未来具有“万亿级”的产业前景,真正实现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要实现这一目标,丰原集团目前还存在以下困难,一是产品推广有难度,因当前石油价格偏低,聚乳酸生物塑料成本较石油塑料高,需要加快推进禁塑令出台,同时加强市场推广和监管力度;二是环境和煤炭容量有压力,需要全省范围内协调环境和煤炭容量问题,以满足生物基新材料发展需求;三是物流条件需提升,随着项目实施,物流问题异常突出,需要尽快建设铁路专用线、码头及仓储等物流配套设施。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议成立安徽省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指导培育聚乳酸新材料万亿产业集群发展,将其纳入安徽省“十四五”发展规划。
二、加强产业布局。为解决玉米和秸秆等原材料供应,丰原集团成立了丰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固镇县流转耕地4.1万亩,建成22个农场、24个标准化生产示范自营基地,每年季节性带动农民增收220万元以上。按照年产百万吨聚乳酸目标,建议省级层面进一步加强玉米等产业规划布局,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为聚乳酸产业发展提供原料支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打造产业集群发展。丰原集团年产百万吨聚乳酸项目建成后,将由聚乳酸纤维替代化纤,规划发展其下游产业链纺纱、织布、印染、制衣等产业及聚乳酸聚酯替代塑料;吹膜、注塑、片材、发泡、滚塑、3D打印、医用材料等产业,以上产业链预计可形成千亿销售收入,全产业链发展,可具备“万亿级”的产业前景。建议依托丰原集团,规划聚乳酸下游产业发展集群,发展规模适中的中小企业,带动更多老百姓就业。
四、加大要素支持。建议成立安徽省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基金,助推丰原聚乳酸新材料产业板块做大做强,实现在资本市场上市,同时在政策、土地、环境容量等要素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打造全球最大规模的聚乳酸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基地。
丰原集团长期致力于创新发展,是国内从事生物化工、生物医药、生物材料领域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科技产业型公司,已获授权发明专利500多项,重大工艺技术发明专利170多项。经过20多年潜心研发,现已全面掌握聚乳酸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是国际三家之一、国内唯一一家能够以玉米、秸秆纤维素为原料,生产聚乳酸切片、聚乳酸下游纤维制品和聚酯产品的全产业链企业。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下面,请淮北分会场的谌伟委员发言,甘启斌同志准备。
【省政协委员,淮北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谌伟】
我发言的题目是《打造名优农产品品牌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出要求,指出“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要大力培育食品品牌,用品牌保证人们对产品质量的信心”。近年来,我省各级各部门把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全省农产品品牌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截至目前,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达7872个;拥有农产品注册商标10.86万件,其中驰名商标76件;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上,农业农村部等评选出100个农产品品牌,我省上榜5个,与江苏、浙江、山东、河南等省并列全国第二。
我省农产品品牌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发达省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知名农产品品牌少且不强。总体上看,我省农业生产还处于普通品牌多、知名品牌少的状态,农产品驰名商标仅占全省驰名商标总数的23.3%。同时,我省农产品品牌价值不高,影响力有限,以茶叶为例,在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榜上,河南省“信阳毛尖”品牌价值64.86亿元,我省上榜的“六安瓜片”和“滁州滁菊”仅为33.96亿元和13.57亿元。
二是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近年来,我省已制定出台一系列农业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等地方标准,但随着农业投入品的推陈出新、生产加工技术的发展升级、农业机械的更新改进等,原有标准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同时,对已制定标准的宣传贯彻和推广实施力度不够。
三是农产品营销手段创新不足。主要依托传统媒体平台、举办或组织参加国内外农产品交易会(博览会)等传统营销推广方式,宣传品牌、推介产品。利用现代化、多层次的传播方式、宣传手段,如电商直播、网上农展等开展营销相对不足,线上与线下双轮驱动、齐头并进的宣传营销格局尚未形成。
四是农产品品牌扶持政策分散且力度偏小。目前,我省关于农产品品牌方面相关扶持政策分散在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商务等部门,虽多管齐下,但政策合力仍需巩固加强,且扶持力度也需加大。我省2019年安排4900万元省政府民生工程项目资金促进“三品一标”产业发展,而海南省每年设立1亿元品牌农业发展专项资金。
农业品牌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全过程、产业各环节和广大市场主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共同支持、共同行动。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健全优质农产品产地体系,打好“优势牌”。立足皖南、皖西南茶叶,皖西北中药材,皖中、皖北粮油果蔬等优势产业,以“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为引领,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产业集群创建工程,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生产布局,打造各具特色的规模化品牌农业生产加工基地和优势产业带。
二、建立健全品牌农产品标准体系,打好“质量牌”。有计划、有步骤地制(修)订农产品分等分级、产地准出、检验检测和质量追溯、贮藏运输、包装标识等方面的标准,建立起既符合农产品实际又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接轨的品牌农产品标准体系。加大对已制定标准的宣传贯彻、推广实施和培训的力度,提高生产者标准意识,依规依标组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三、建立健全农产品品牌推广体系,打好“营销牌”。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品牌营销推广体系,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平台,依托新闻发布、专题报道、网上农展、电商直播等多种形式,实现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同步,宣传与营销并重,塑造提升安徽农产品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建立健全政策扶持体系,打好“政策牌”。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政策协调配合,变政策“单打独斗”为“握指成拳”,发挥政策扶持最大效力。引导品牌创建主体树牢品牌观念,多创品牌,创名优品牌,以品牌促发展。加大“真金白银”投入,对品牌建设成绩突出的市县政府及创建主体实行动态奖补。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下面,请甘启斌同志发言,施广勇委员准备。
【安徽联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甘启斌】
我发言的题目是《扶优扶强龙头企业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模式,但由于我省农业产业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时间短,存在着龙头企业数量少、竞争能力弱、带动能力差,“皖粮”等专用品牌名头不响,品种“多、杂”等问题。
一是政策落实难。少数地方政府致力工业化发展,尤其重视直接影响经济指标的工业项目,对农业项目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却稍逊一筹。针对涉农民营企业的扶持优惠政策,本来就不很多,有的还难以落实到位。
二是政策性融资难。在需要大量资金的收购旺季,民营涉农企业很难有足够盈余资金投入收购。而商业银行由于考虑贷款风险,针对民营企业贷款门槛高(需抵押),利率高,数额小,贷款手续繁杂。尤其是农业加工企业一般地处偏远,固定资产等抵押物有限,无法贷到足够的急需资金,融资难瓶颈不易突破。而国有企业无需抵押,无需担保。
三是龙头企业培育难。我省民营农业龙头企业缺规模、缺资金、缺项目,无法做强做大,尤其受国际经济下行影响,民营农企政策性支持不够,发展资金不能持续保障,导致涉农民营企业发展艰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龙头企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主力军,是带动农民增收的中坚力量。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重点培育县域“航母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倡导“一县一业”模式,重点培育带动性强的“航母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新上的项目,通过符合政策的市场经营主体立项申报,经过专家科学论证、主管部门审批后,省里可直接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同时配套相应规模的贷款指标,指定专门银行保障到位。以“航母型”龙头企业带动,支持主产区依托县域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
二、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持补贴力度。扶优扶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方面要对龙头企业精深加工项目进行重点倾斜支持,提高补贴比例;另一方面对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给予贷款支持,加大贷款贴息力度。尤其是对农产品精深加工环节中的用电应享受农业用电特殊优惠政策,以有效降低加工企业成本。
三、把职能部门扶持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刚性考核。将落实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的相关政策措施,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写入“十四五”规划,较真碰硬地抓好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工作,并同政绩考核融合,层层落实责任。针对有的地方政府重工业项目,轻农业项目现象,在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中,明确考核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相关指标,促使地方政府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倒逼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层层压实、压力逐级传导、任务有效落实。
四、把支农惠农贷款作为刚性指标纳入金融部门年度考核。政府和金融主管部门要对农业产业化项目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发放,出台倾斜政策并进行单独考核,允许、引导银行放宽农业企业贷款政策,把放贷完成比例作为刚性指标和“一把手”工程,纳入银行年度目标考核任务,并对民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适当发放一定比例的信用贷款,以有效破解涉农企业融资难问题。
安徽联河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国大米加工50强企业,2019年入选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联盟单位,“联河”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近10年来,公司累计与农户签订订单面积达461.3万亩,仅订单加价部分就为农户增收2.064亿元,累计带动1025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4553.6万元。被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扶贫榜样企业、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下面,请施广勇委员发言。
【省政协委员、副秘书长(兼),省工商联副主席施广勇】
我发言的题目是《抢抓历史机遇高质量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这一重要论述为我省农产品融入长三角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据2018年统计,我省外销中30%左右的优质粮油初加工产品、60%畜禽产品、90%蔬菜和50%以上的茶叶等销往沪苏浙地区,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食品销售额更是高达3000亿元。可以说,我省绿色农产品已成为沪苏浙地区市民“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调研中发现,我省在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上,与“一体化”和“高质量”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和不足。
一是思想认识有待提高。部分地方对“一体化”发展认识不充分,对“高质量”内涵理解不深刻,重视程度不够,统筹推进、主动推进力度不大。
二是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我省生态资源、产业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偏低,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区域产销合作不紧。部分农产品销售仍然靠政府推动,自发的、市场化、紧密型产销合作关系尚未有效建立。特别是跨区域的销售平台、冷链物流建设还有明显短板。如,上海市在全国布局了100多个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我省仅有3个;我省冷库库容不足江苏省的1/10。
四是农旅融合不紧。现有的乡村旅游特色化、系列化和深度化开发不够,层次不高,还有较大努力空间。
“十四五”是我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美好安徽建设的重要时期。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以一体化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为抓手,积极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对标沪苏浙,推动思想观念一体化。树立新航标,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切实增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践行新发展理念,围绕“158”行动计划,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我省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明确主导优势产业,建立高规格工作推进机制,省领导分别领衔推进1个特色产业发展,市县比照省里做法,切实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互动、合力共抓的良好局面。
二、借鉴沪苏浙,推动生态绿色一体化。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持续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为农产品生产、加工提供优势的生态支撑。加快推进我省粮油、畜禽、水产、果蔬、茶叶、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以“生产基地绿色化、加工环节绿色化、流通体系绿色化”促进价值提升,真正把资源、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打破区域界线,全面推进绿色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通过基地互认、主体联培、品牌同塑、平台合建、信息共享等,高质量建设一批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
三、联合沪苏浙,推动产销一体化。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的新发展格局下,瞄准长三角地区中高收入消费群体的需求,稳步提升我省特色农产品供给能力,大力开发个性化、特色化、高品质的绿色精深农产品,推动我省农产品销售半径与销售总量的双提升。全面畅通与沪苏浙物流、信息流等流通大通道,加强与沪苏浙“市与市”“企业与企业”“园区与园区”对接合作,发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推动绿色农产品冷链物流供应平台和网络体系建设,优化升级电商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实现产销直接对接。
四、吸引沪苏浙,推动休闲消费一体化。借鉴浙江省“美丽经济”和贵州省酒旅融合发展的经验做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扬皖所长,与沪苏浙错位发展,充分挖掘农业多功能性,把基础条件好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打造成新业态集聚区。充分发挥我省资源优势,打造一批特色民宿、康养基地、休闲观光等乡村旅游基地,重点围绕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茶旅、文旅以及皖北、黄河故道等地区农旅、酒旅等线路,打造面向长三角的著名生态福地和旅游胜地。探索建立乡村旅游、文化体验等休闲消费“一卡通”。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7位同志都讲得很好,大家调研深入,分析透彻,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3位龙头企业代表分别从一、二、三产业角度,结合工作实际,说出了心里话,提出了好建议。会议还汇编了59篇书面材料,里面也有不少值得吸纳的好招实招。
现在进行第四项议程,部门回应发言。
请省农业农村厅作回应发言。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华】
省政协将“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列为月度专题协商会议题,充分体现了省政协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刚才,4位委员和3位龙头企业负责同志,重点围绕龙头企业培育、农业品牌建设、融入长三角、产业融合、科技创新等5个方面,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使我们深受启发、获益匪浅。我们将以此为重点,狠抓工作推进落实。
一、关于龙头企业培育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龙头企业培育工作,李锦斌书记多次作出指示批示;李国英省长2017年带队赴河南考察;张曙光副省长每季度调度一次。2019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超亿元企业2812家,总量居全国第9位,其中年销售额超100亿元企业新增2家、总数达到4家。下一步,我们将多措并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一是抓培育。实施“百亿元企业”培育计划,力争今年新增产值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10家、超50亿的2家、超百亿的1家。二是抓引进。充分发挥合肥农交会等展会平台作用,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落户安徽。三是抓扶持。省财政每年安排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和产业化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同时,结合“四送一服”,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用地、用电、融资等问题。
二、关于农业品牌建设
2019年,全省有效使用“三品一标”农产品7262个、居全国第6位。涉农中国驰名商标总数116件,占全省驰名商标总数的36%。下一步,我们将以品牌建设为引领,打造“皖美农品”。一是把优质“产出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今年新增1000个。二是把安全“管出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红榜”和“黑名单”制度,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今年实现农产品追溯的经营主体新增1000个。三是把品牌“树起来”。继续遴选10个本土龙头企业品牌,在央视开展“安徽农产品·安心好产品”宣传。今年重点培育50个农产品品牌。
三、关于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
省政府出台了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实施意见,启动实施“158”行动计划。去年我厅牵头发起成立了联盟组织,今年我厅与沪苏浙地区又签订了4份框架协议、25个合作项目,总金额69亿元。下一步,我们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压实责任抓推进。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已将“158”行动计划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内容,加大工作推进力度。二是延伸链条抓创建。立足资源优势“选链”,培育龙头企业“强链”,促进产业融合“补链”,深度融入沪苏浙产业链分工。三是依托联盟抓合作。发挥联盟平台作用,吸引更多优秀的企业加入,推动长三角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交流互动。
四、关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近年来,我省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下一步,我们将聚焦种养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创建,加快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一是建基地。今年全省新增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个、总数达7个;新增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2个,总数达43个。二是强加工。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推动优势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区域集聚,打造一批产值超300亿、500亿农产品加工强县。三是畅销售。线上、线下齐发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今年全省农村产品网络交易额力争达800亿元以上,增长50%。
五、关于推进企业科技创新
全省999家省级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467个。2019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01%,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激发创新活力。一手抓扶持,增强创新能力。加大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财政资金投入,力争到2021年,全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科研投入由15亿元增加到25亿元。一手抓引导,推动联合合作。组织引导涉农相关部门,加快形成跨部门、跨领域、跨单位、跨学科的政产学研联合协作机制,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应用。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刚才,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华对大家的发言,进行了认真的回应,讲得很具体、也很全面。
现在进行第五项议程,现场互动交流。请2位委员提问。
哪位同志有问题要现场提问?
【委员谭祖辉】
近年来,安徽农旅融合、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很好。请问省文旅厅,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好,请省文旅厅回答。
【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王云波】
首先感谢委员对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关注和支持。
当前,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火爆、态势喜人,更是涌现出三瓜公社、合肥小岭南等一批实力强、品牌优的乡村旅游龙头企业,有力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2019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4.2亿人次,收入3570亿元,分别占全省接待游客、旅游总收入的51.8%和42%,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重点从三个方面着力,加快培育壮大乡村旅游龙头企业,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一是做好规划。将培育壮大乡村旅游龙头企业纳入我省“十四五”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研究制定出台进一步支持乡村旅游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聚焦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大别山国家旅游扶贫示范区、皖北历史文化旅游区等建设,引导企业开发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的乡村旅游产品,避免千村一面和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加快推进茶旅、农旅、康旅、文旅等一体化融合发展,培育旅游新业态。
二是提升品质。引导乡村旅游龙头企业投资建设乡村旅游,彰显特色,树立精品意识。特别要积极推动皖南主要产茶区和六安茶谷等重大“茶产业”农旅项目实施,以农业生态、农村景观、农事体验为特色,打造一批观光体验产品。坚持“以农为本,以乡为魂”,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和乡俗风情,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旅游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
三是注重管理。加强乡村旅游标准体系建设,引导龙头企业提升服务质量。开展学习培训、技能大赛等活动。发挥“乡村能人”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文化艺术人才、专业技术人员、青年创业团队等各类“创客”投身乡村旅游开发,提升企业软实力。健全“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两带两加”发展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还有哪位同志要提问?
【委员李立虎】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近年来,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能力已经得到很大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请问省科技厅,下一步我省如何发挥科技优势,加大力度,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技术水平?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好,请省科技厅回答。
【省科技厅副厅长姚群】
感谢您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关注和支持。正如您所说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近年来,我省在政策、项目、平台等方面着力,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能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支持推动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水平。
一是引导加大研发投入。根据《关于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的意见》(皖小康〔2020〕2号)文件,从今年开始,对R&D经费支出“双百强”企业予以奖励(支出强度、支出占主营业务比例前100强,分别给予50万元奖励)。对研发经费支出强度高于上一年度全省R&D支出强度的农业龙头企业等,优先支持申报国家、省级计划项目和研发平台。依法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二是支持开展科技攻关。坚持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实施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项目,重点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今年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承担39项、财政经费1200余万元。省科技重大专项,龙头企业牵头申报了50项。同时,鼓励引导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等。
三是强化平台载体建设。在省“一室一中心”平台建设上,农业领域布局“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省实验室和“智能分选技术”、“生物基可降解材料”2个省技术创新中心,以龙头企业或高校联合企业,围绕农业产业化重大急需关键技术等深入开展研究。依托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联合龙头企业积极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同时,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3家以及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创新载体。
四是落实奖补政策措施。落实省政府“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高企、高层次人才团队、企业购买省外先进技术成果、动植物新品种、租用大型科学仪器、专利维权及质押贷款等,省按规定依据绩效给予奖补。依据《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降低企业引进高科技人才成本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研发转化科技成果。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限于时间关系,这个环节就到这里。
现在进行第六项议程,网络互动交流。中安在线对本次会议进行全程网络图文直播,安徽政协网、安徽政协微信公众号、皖美政协APP、中安新闻客户端,以及参与承办和协办的省直单位网站都进行同步推送,中央及省内相关媒体还将进行后续报道。直播过程中,大量网友正在关注会议进程。截至目前,网络在线人数达到82.4万人。下面,请中安在线随机选择2位实时在线网友提问,请相关部门现场回应。
【中安在线记者、主持人王冰燕】
我代表网友“青青麦田”提问:
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反映,农产品进超市存在着门槛高、手续多,且费用高难以承受等现象。请问相关职能部门,如何做好“农超对接”,实现农业经营主体与商店超市、消费者三方共赢?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这个问题请省商务厅回应。
【省商务厅副厅长乔兴力】
感谢网民对农产品流通工作的关注。商贸流通领域是国内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领域,近年来发展迅速,流通质量和效率逐步提升,但总体成本仍然较高。其中,涉及物流运输、产销对接、市场主体运营能力、行业竞争,以及产品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等多方面因素。结合职能,我厅将主要从积极搭建对接平台、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引导鼓励流通业态创新3个方面,推进“农超对接”,促进农产品流通。
一是积极搭建对接平台。鉴于进超市的生鲜农产品大部分是采取超市自采方式。因此,一方面,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参与合肥农产品产销对接会、长三角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会、全国农商互联大会等对接活动。另一方面,组织省内大型超市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基地现场对接、实地考察,帮助企业与超市加强对接合作,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
二是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一方面,建立农产品信息沟通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掌握省内优质农产品生产情况和企业销售需求,部门间及时开展信息对接。另一方面,建立产销会商机制,组织超市与有意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基地面对面交流协商。通过两个机制,推动农超有效衔接,产销双方合作打造渠道畅通、经营稳定、质量可靠的农产品供应链,实现互惠共赢。
三是引导鼓励销售业态创新。引导企业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更好地销售农产品。前不久,我省农村电商提质增效工作方案已经省政府审议通过,近期即将下发。其中,各部门围绕农产品网络销售,都拿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奖补政策,帮助企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特色优质农产品销售。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请中安在线再抽取网友问题提问。
【中安在线记者、主持人王冰燕】
我代表网友“小蔓”提问:今年爆发的新冠疫情,对线上销售农产品带来重要机遇。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假冒伪劣产品现象。请问有关部门,如何结合自己的职能,加强对线上销售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维护好合法生产经营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权益?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这个问题请省市场监管局回应。
【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刘存俊】
首先感谢网民对于线上销售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市场监管部门着力从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加强线上监测。坚持以网管网,对网店、网站开展常态化监测监管。强化全省网络交易监管系统应用,同时,与国家局和兄弟省局共享监测信息,与国内知名平台对接相关数据。通过多方发力,依法对网络交易产品和交易行为进行监测,加强数据分析和结果运用,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二是开展常态抽检。我省已建成的民生工程快检室,开展快速检测,发挥食品安全“初级过滤网”作用。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常态化抽检,及时发现问题,依法分类处置。抽检发现的不合格食品,限期核查处置到位;同时,发布抽检信息和消费提示。今年,省市场监管局开展了“你点我检”专项抽检活动,根据全省近万名消费者投票“钦点”的品种,共抽检包括食用农产品在内的19类200批次食品样品,总体合格率98%以上。
三是畅通投诉举报。市场监管部门机构改革后,将分散在五家的举报热线进行整合,统一为12315,实行每周七天24小时不打烊,接受群众投诉举报。对投诉举报事项做到及时受理、及时处置、及时反馈,实行闭环管理,确保件件有回音。
四是压实平台责任。网络交易平台作为线上市场开办者,负有审核平台内经营者准入资格和保障消费者安全的责任。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平台监管,督促、引导平台履行主体责任,对责任落实不到位的,要依法追究连带责任或相应责任,套牢平台“紧箍咒”。
五是严格执法办案。坚持严监管、强执法,开展专项整治执法行动,对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坚决打击,决不手软。对典型违法案件公开曝光,形成震慑力。今年7月,滁州市市场监管、公安部门联合查办了一起网上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涉案1000余万元,目前已有4人被依法判刑。
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四个最严”的要求,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出快手、下重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刚才,2位委员和2位网友分别在现场和线上作了提问,涉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不同方面的问题。会场协商氛围浓厚,说明大家对乡村产业振兴十分关心、高度关注。通过有关部门的回应,大家也看到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有的还有待加大力度,相信随着有关政策的深入实施,将收到更好的实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或建议,可以继续留言,我们将持续关注,并及时整理报送有关部门。网络议政就进行到这里。
现在进行第七项议程,请张曙光副省长讲话。大家欢迎!
尊敬的昌尔主席,各位委员,同志们:
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省政协今天聚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召开专题协商会,非常重要、非常及时。昌尔主席亲自出席会议,充分体现了省政协对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高度重视。受国英省长委托,我代表省政府,向省政协和各位委员对省政府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4位委员和3位企业负责人围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工作,结合调查研究和具体实践,作了实用性很强、含金量很高的发言,大家的发言紧扣主题,直面问题,分析深入,思路清晰,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价值很高,针对性很强,使我很受启发。省农业农村厅就委员们提出的建议作了回应发言。等一会,昌尔主席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要按照昌尔主席的要求,认真研究吸收这次专题协商会的成果,切实转化为行之有效的实际举措。下面,我先讲四点意见。
一、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决扛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8月18日至21日,时隔四年多,总书记再次亲临安徽考察,对我省提出了“两个坚持”“两个更大”的目标定位。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我们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这一系列重要指示,同总书记2016年4月考察安徽期间作出的“三个坚定不移”重要指示、同近年来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及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一脉相承,为我们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年9月22日是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总书记指出,全国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发扬伟大抗疫精神,防控疫情保春耕,不误农时抓生产,坚持抗灾夺丰收,为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要求我们切实落实好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工作部署,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希望全国广大农民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明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切实把总书记对我们的亲切关怀、科学指导转化为安徽“三农”发展的丰硕成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以实际行动回报总书记的信任与关怀,为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夯实“三农”根基。
二、充分肯定龙头企业在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产业振兴要依靠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特别是龙头企业培育工作。省委1号文件连续17年对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培育工作作出部署,李锦斌书记多次作出指示批示;李国英省长2017年亲自带队赴河南考察;分管负责同志每季度调度一次。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安徽省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实施方案》和《关于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的意见》。2019年,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6091家,其中:国家级62家,比2015年增加13家,居全国第10位;省级999家,比2015年增加68家,居全国第8位。2019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超亿元企业2812家,比2015年增加450家,总量居全国第9位。
一是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龙头企业紧紧围绕市场需求,通过打造基地、订单生产等方式,推动现代农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重要作用。夏粮总产334.38亿斤,实现“十七连丰”。全省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达407.8万亩,居全国第3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651个。
二是带动了产业扶贫。在贫困地区培育龙头企业3000多家、农民合作社3.9万个,通过“订单收购+分红”“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土地租金+务工工资+返利分红”等方式,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有力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全省有100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了“千企帮村”活动,帮助2800多个贫困村发展产业,带动33.8万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脱贫。
三是加速了三产融合发展。引导龙头企业通过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强产业链建设和供应链管理,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体系。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4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1个。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2019年,全省农村产品上行网络销售额536亿元,同比增长31.7%。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达2.08亿人次。连续11年成功举办合肥农交会,连续20年举办上海农交会,打造了安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四是推动了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我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启动实施“158”行动计划,牵头发起“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联盟”,等高对接、主动融入长三角,大力推进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今年上半年我省各地组织与沪苏浙地区开展涉农项目对接460多次,签约项目200多个,长三角地区农业一体化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五是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龙头企业聚集了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推进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融合发展。每年金融机构支农信贷投入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比例达20%以上;近年来大批返乡创业者大力创新创业,有力地推动形成了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三、深刻认识培育龙头企业的重大意义
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指出,“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企业是生力军。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必须要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一)培育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以供给创造需求,生产更多优质、绿色的农产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消费者需求,不仅让消费者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营养。培育龙头企业,能够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重组供应链、构建利益链,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二)培育龙头企业,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加速器。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前连生产、后接销售。横向上,拓展农业多种功能,衍生出新产业新业态;纵向上,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快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龙头企业能够把先进的理念、更好的技术和最迅捷的信息带给农民群众,促进农民群众能力素质的提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牛鼻子”,为稳定农业基本盘,筑牢“三农”压舱石,守住“三农”战略后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培育龙头企业,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发动机。一方面,龙头企业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实行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开展绿色优质生产基地建设和“三品一标”认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另一方面,龙头企业自身注重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升级,在探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上走在了前列。近年来,我们通过秸秆产业博览会等平台,培育引进了一批秸秆和畜禽废弃物利用企业,推动了我省“两废利用”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四)培育龙头企业,是带动农民增收的火车头。一方面,龙头企业吸收农民就业,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把依托农业农村资源发展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产业链延伸的增值收益和就业机会尽量留给农民,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四、把握好“四个关键”,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近年来,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农业企业培育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龙头企业的数量、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都得到很大提升,特别是在培育大企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年销售额突破百亿元农业企业从无到有,达到了4家,成绩值得肯定。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与河南、湖北、山东等兄弟省份相比,我省龙头企业还存在整体实力不强、产业链条较短、科技含量不高、品牌影响力不强等问题。特别是今年以来,受疫情和汛情影响,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增速下滑明显,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一批能起到“稳定器”作用的大龙头企业。我们要精心谋划,综合施策,以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58”行动计划、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为抓手,培育壮大一批顶天立地的行业领军企业,把握好“四个关键”,助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关键是要“强主体”,大力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坚持培育引进并重,加快培育打造一批全国同行业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引进一批世界、全国知名企业。着力打造“甲级队”,实施“百亿元企业”培育计划,选择一批规模较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集中力量给予引导支持。突出培育有利于推动农业种养结构调整、一二三产融合、现代农业发展、“两废”利用,能够促进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鼓励优势龙头企业强强联手,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和资本运作等方式,跨地区、跨行业组建产业集团,形成一批行业排头兵。积极引进“领军者”,瞄准国内外行业龙头,储备遴选一批农产品加工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充分发挥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安徽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等展会平台作用,聚焦重点产业,着力招大引强,引导一批企业航母总部落户安徽。
(二)关键是要“筑平台”,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县强县建设,支持皖北等粮食主产区推进品牌粮食发展,培育一批米面、杂粮、中央厨房食品等主食加工产业集群,支持皖南等地区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着力打造一批年销售收入超300亿元、5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业强县。积极开展农产品加工园区提升行动,整合重组现有园区,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配套服务,吸引各类加工主体进园入区集聚发展,围绕重点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培育一批产业高度集聚、布局相对集中、农产品加工能力强的示范园区。
(三)关键是要“树品牌”,持续扩大皖农名品影响。强化品牌创建基础,大力开展农产品加工业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分级及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引导企业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提升全程化质量控制能力。鼓励企业开展质量管理、食品安全等体系认证,实现全程质量管理和控制,推动发展更多“三品一标”农产品。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深入实施“绿色皖农”品牌培育计划。发挥生态环境、加工工艺、文化习俗等优势,在专用粮食、优质安全畜禽产品、生态绿色渔业、特色农业等领域,创建一批“皖字号”区域品牌、行业品牌和企业品牌。支持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联合、合作,共享共建企业品牌,实现品牌的价值延伸。加强品牌宣传推介,深度挖掘我省农业品牌文化内涵,加强营销策划和形象设计,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品牌展示、推介活动,进一步提升“生态安徽、绿色品牌”农产品的知名度。
(四)关键是要“重科技”,着力增强产业发展动能。以解决粮油、果蔬茶、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率低、自动化程度低、风味与营养成分损失严重等技术难题为重点,产学研联合共建一批农产品技术集成基地,大力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工程化研究和核心装备创制,孵化形成一批农产品加工成套技术装备。完善省级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联盟,打造“政产学研推”数字化平台和企业“借智”发展的科技公共平台,抓好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加工升级、向绿色化升级、向多业态融合升级。积极推进农业机械设备和生产设施智能化改造,建设一批智能加工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工厂,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发展。
五、进一步完善培育龙头企业工作的保障措施
“十四五”是趁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期。提前谋划“十四五”时期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工作,对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大财税支持。各地要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投入保障,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要加大省级农业产业化发展财政资金整合和拨付力度,用足用活每年2亿元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进一步发挥好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使用效益。支持市县政府统筹安排政府债券资金支持乡村振兴领域的纯公益性项目建设。抓紧研究制定中办、国办《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的具体举措,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村领域支持力度。
(二)完善金融服务。落实县域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的要求,引导农发行、农行、省农信社、省担保集团等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担保支持力度,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优惠政策适用于乡村产业和农村创新创业。要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鼓励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业设施、农机具等依法抵押贷款。要积极推进农业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融资。
(三)加强用地保障。积极降低农产品初加工企业用地成本。落实农业产业化项目用地计划保障要求,完善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办法,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倾斜支持力度。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有序开展县域乡村土地综合整治,增加乡村产业用地供给。
(四)强化人才支撑。充分运用农业科研、推广项目和农业高等教育、农民职业教育、人才培训工程等载体和平台,加强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培育更多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技能人才。创优营商环境,推动乡村创新创业,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双向兼职和流动,支持通过成果入股创办领办加工企业,提高科技人员投身乡村产业振兴的积极性。
(五)构筑融合平台。充分发挥合肥农交会、上海农交会、秸秆博览会、茶博会等展会平台作用,销产品、塑品牌、建渠道、招项目,最终达到促融合。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探索线上办展新模式,打造“永不落幕的农交会”。发挥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联盟平台作用,加强与沪苏浙对接交流,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交互流动,共同开辟长三角农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六)推动工作落实。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将农业企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作为对各市农业产业化目标任务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省级财政资金的使用要充分体现奖优罚劣的导向。要持续加强工作调度,实行月通报、季调度制度,对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力的地方进行约谈。
最后,再次对大家长期以来对省政府工作的大力支持和真诚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祝昌尔主席、各位委员和同志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刚才,曙光同志作了很好的讲话,高度评价了今天的会议以及委员和同志们的发言,详细介绍了省委、省政府已经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深入分析了面临的问题,全面阐述了下一步工作举措,听了很受鼓舞、深受启发。总的看,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这次月度专题协商会开得很好,及时回应了社会关切,提出了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意见建议,广泛凝聚了各方共识,达到了预期效果。受大家启发,我谈几点想法,为会议作个小结。
一、乘势而上,抢抓发展大机遇
上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安徽考察指导,送来了安徽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强劲东风。我省面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密集叠加,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更是从“全面参与”迈向了“深度融合”。安徽农业在长三角具有天然优势、巨大潜力,要乘着总书记考察安徽的强劲东风,牢牢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按照“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的重要定位,把国家大战略转化为我省乡村产业发展大机遇,扬皖所长、聚力突破,推动我省乡村振兴的势能转化为产业突破的新动能。龙头企业也要紧紧抓住机遇,主动站在国家战略高度谋划企业发展,整合资源,做大特色,创优质量,带动形成乡村产业“新雁阵”,助力我省乡村产业趁势腾飞。
二、加快融合,构建发展大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当前,我省乡村产业融合还不够紧密,产业间分割明显、产业链短等问题比较突出。要做好“融合”这篇文章,还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产业链要融合。高起点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发挥龙头企业关键作用,加快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形成立体化、复合式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二是理念要融合。融合的本质不仅是产业业态要“接二连三”,更重要的是产业发展理念的融合,以工业化理念搞生产、以市场化理念搞营销、以信息化理念搞管理,充分发掘农业功能和乡村价值。三是利益要融合。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目标是富农兴农,落脚点在于利益融合。加快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生产联动、利益共享的联农带农机制。
三、创新引领,跑出发展加速度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安徽最靓的名片,要用好用足。一是加快科技创新。安徽既是农业大省又是科教大省,要立足双重优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强化乡村产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全面提升我省乡村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深化体制机制创新。重点在农户承包地制度、闲置农房和宅基地、社会化服务体系、财政与金融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以体制机制的创新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三是强化政策落实。这些年我们省出台了不少创新创业扶持政策,要及时跟踪掌握政策落实情况,不断细化完善,力争使政策发挥最大效用。
四、提升品质,叫响安徽大品牌
构建乡村产业质量体系、品牌体系,是实现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环节。安徽并不缺少优质农产品,但标准化程度不足,品牌价值较低。一要突出优势产业。建设一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动茶叶、中药材、特色养殖等特色产区提档升级,深化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格局。二要深化质量管控。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健全绿色质量标准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无缝对接机制。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完善农业地方标准化体系,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标准化生产。三要抓好品牌建设。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创响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皖字号农业品牌。充分利用短视频、网络直播、电商平台等新兴手段,加强品牌市场营销,讲好品牌故事,不断扩大安徽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龙头企业“离农业最近、联农民最紧”,是引领乡村产业兴旺的生力军,希望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持续关注、主动尽责,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凝聚共识,不断增进合力,助力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助力我省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会后,请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认真梳理大家的发言,形成综合材料报省委、省政府,供决策参考。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华】
省政协将“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列为月度专题协商会议题,充分体现了省政协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刚才,4位委员和3位龙头企业负责同志,重点围绕龙头企业培育、农业品牌建设、融入长三角、产业融合、科技创新等5个方面,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使我们深受启发、获益匪浅。我们将以此为重点,狠抓工作推进落实。
一、关于龙头企业培育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龙头企业培育工作,李锦斌书记多次作出指示批示;李国英省长2017年带队赴河南考察;张曙光副省长每季度调度一次。2019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超亿元企业2812家,总量居全国第9位,其中年销售额超100亿元企业新增2家、总数达到4家。下一步,我们将多措并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一是抓培育。实施“百亿元企业”培育计划,力争今年新增产值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10家、超50亿的2家、超百亿的1家。二是抓引进。充分发挥合肥农交会等展会平台作用,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落户安徽。三是抓扶持。省财政每年安排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和产业化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同时,结合“四送一服”,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用地、用电、融资等问题。
二、关于农业品牌建设
2019年,全省有效使用“三品一标”农产品7262个、居全国第6位。涉农中国驰名商标总数116件,占全省驰名商标总数的36%。下一步,我们将以品牌建设为引领,打造“皖美农品”。一是把优质“产出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今年新增1000个。二是把安全“管出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红榜”和“黑名单”制度,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今年实现农产品追溯的经营主体新增1000个。三是把品牌“树起来”。继续遴选10个本土龙头企业品牌,在央视开展“安徽农产品·安心好产品”宣传。今年重点培育50个农产品品牌。
三、关于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
省政府出台了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实施意见,启动实施“158”行动计划。去年我厅牵头发起成立了联盟组织,今年我厅与沪苏浙地区又签订了4份框架协议、25个合作项目,总金额69亿元。下一步,我们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压实责任抓推进。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已将“158”行动计划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内容,加大工作推进力度。二是延伸链条抓创建。立足资源优势“选链”,培育龙头企业“强链”,促进产业融合“补链”,深度融入沪苏浙产业链分工。三是依托联盟抓合作。发挥联盟平台作用,吸引更多优秀的企业加入,推动长三角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交流互动。
四、关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近年来,我省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下一步,我们将聚焦种养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创建,加快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一是建基地。今年全省新增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个、总数达7个;新增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2个,总数达43个。二是强加工。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推动优势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区域集聚,打造一批产值超300亿、500亿农产品加工强县。三是畅销售。线上、线下齐发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今年全省农村产品网络交易额力争达800亿元以上,增长50%。
五、关于推进企业科技创新
全省999家省级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467个。2019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01%,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激发创新活力。一手抓扶持,增强创新能力。加大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财政资金投入,力争到2021年,全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科研投入由15亿元增加到25亿元。一手抓引导,推动联合合作。组织引导涉农相关部门,加快形成跨部门、跨领域、跨单位、跨学科的政产学研联合协作机制,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应用。
近年来,安徽农旅融合、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很好。请问省文旅厅,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首先感谢委员对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关注和支持。当前,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火爆、态势喜人,更是涌现出三瓜公社、合肥小岭南等一批实力强、品牌优的乡村旅游龙头企业,有力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2019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4.2亿人次,收入3570亿元,分别占全省接待游客、旅游总收入的51.8%和42%,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重点从三个方面着力,加快培育壮大乡村旅游龙头企业,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一是做好规划。将培育壮大乡村旅游龙头企业纳入我省“十四五”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研究制定出台进一步支持乡村旅游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聚焦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大别山国家旅游扶贫示范区、皖北历史文化旅游区等建设,引导企业开发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的乡村旅游产品,避免千村一面和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加快推进茶旅、农旅、康旅、文旅等一体化融合发展,培育旅游新业态。 二是提升品质。引导乡村旅游龙头企业投资建设乡村旅游,彰显特色,树立精品意识。特别要积极推动皖南主要产茶区和六安茶谷等重大“茶产业”农旅项目实施,以农业生态、农村景观、农事体验为特色,打造一批观光体验产品。坚持“以农为本,以乡为魂”,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和乡俗风情,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旅游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 三是注重管理。加强乡村旅游标准体系建设,引导龙头企业提升服务质量。开展学习培训、技能大赛等活动。发挥“乡村能人”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文化艺术人才、专业技术人员、青年创业团队等各类“创客”投身乡村旅游开发,提升企业软实力。健全“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两带两加”发展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近年来,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能力已经得到很大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请问省科技厅,下一步我省如何发挥科技优势,加大力度,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技术水平?
感谢您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关注和支持。正如您所说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近年来,我省在政策、项目、平台等方面着力,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能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支持推动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水平。 一是引导加大研发投入。根据《关于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的意见》(皖小康〔2020〕2号)文件,从今年开始,对R&D经费支出“双百强”企业予以奖励(支出强度、支出占主营业务比例前100强,分别给予50万元奖励)。对研发经费支出强度高于上一年度全省R&D支出强度的农业龙头企业等,优先支持申报国家、省级计划项目和研发平台。依法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二是支持开展科技攻关。坚持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实施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项目,重点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今年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承担39项、财政经费1200余万元。省科技重大专项,龙头企业牵头申报了50项。同时,鼓励引导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等。 三是强化平台载体建设。在省“一室一中心”平台建设上,农业领域布局“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省实验室和“智能分选技术”、“生物基可降解材料”2个省技术创新中心,以龙头企业或高校联合企业,围绕农业产业化重大急需关键技术等深入开展研究。依托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联合龙头企业积极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同时,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3家以及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创新载体。 四是落实奖补政策措施。落实省政府“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高企、高层次人才团队、企业购买省外先进技术成果、动植物新品种、租用大型科学仪器、专利维权及质押贷款等,省按规定依据绩效给予奖补。依据《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降低企业引进高科技人才成本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研发转化科技成果。
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反映,农产品进超市存在着门槛高、手续多,且费用高难以承受等现象。请问相关职能部门,如何做好“农超对接”,实现农业经营主体与商店超市、消费者三方共赢?
感谢网民对农产品流通工作的关注。商贸流通领域是国内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领域,近年来发展迅速,流通质量和效率逐步提升,但总体成本仍然较高。其中,涉及物流运输、产销对接、市场主体运营能力、行业竞争,以及产品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等多方面因素。结合职能,我厅将主要从积极搭建对接平台、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引导鼓励流通业态创新3个方面,推进“农超对接”,促进农产品流通。 一是积极搭建对接平台。鉴于进超市的生鲜农产品大部分是采取超市自采方式。因此,一方面,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参与合肥农产品产销对接会、长三角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会、全国农商互联大会等对接活动。另一方面,组织省内大型超市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基地现场对接、实地考察,帮助企业与超市加强对接合作,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 二是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一方面,建立农产品信息沟通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掌握省内优质农产品生产情况和企业销售需求,部门间及时开展信息对接。另一方面,建立产销会商机制,组织超市与有意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基地面对面交流协商。通过两个机制,推动农超有效衔接,产销双方合作打造渠道畅通、经营稳定、质量可靠的农产品供应链,实现互惠共赢。 三是引导鼓励销售业态创新。引导企业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更好地销售农产品。前不久,我省农村电商提质增效工作方案已经省政府审议通过,近期即将下发。其中,各部门围绕农产品网络销售,都拿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奖补政策,帮助企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特色优质农产品销售。
今年爆发的新冠疫情,对线上销售农产品带来重要机遇。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假冒伪劣产品现象。请问有关部门,如何结合自己的职能,加强对线上销售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维护好合法生产经营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权益?
首先感谢网民对于线上销售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市场监管部门着力从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加强线上监测。坚持以网管网,对网店、网站开展常态化监测监管。强化全省网络交易监管系统应用,同时,与国家局和兄弟省局共享监测信息,与国内知名平台对接相关数据。通过多方发力,依法对网络交易产品和交易行为进行监测,加强数据分析和结果运用,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二是开展常态抽检。我省已建成的民生工程快检室,开展快速检测,发挥食品安全“初级过滤网”作用。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常态化抽检,及时发现问题,依法分类处置。抽检发现的不合格食品,限期核查处置到位;同时,发布抽检信息和消费提示。今年,省市场监管局开展了“你点我检”专项抽检活动,根据全省近万名消费者投票“钦点”的品种,共抽检包括食用农产品在内的19类200批次食品样品,总体合格率98%以上。 三是畅通投诉举报。市场监管部门机构改革后,将分散在五家的举报热线进行整合,统一为12315,实行每周七天24小时不打烊,接受群众投诉举报。对投诉举报事项做到及时受理、及时处置、及时反馈,实行闭环管理,确保件件有回音。 四是压实平台责任。网络交易平台作为线上市场开办者,负有审核平台内经营者准入资格和保障消费者安全的责任。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平台监管,督促、引导平台履行主体责任,对责任落实不到位的,要依法追究连带责任或相应责任,套牢平台“紧箍咒”。 五是严格执法办案。坚持严监管、强执法,开展专项整治执法行动,对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坚决打击,决不手软。对典型违法案件公开曝光,形成震慑力。今年7月,滁州市市场监管、公安部门联合查办了一起网上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涉案1000余万元,目前已有4人被依法判刑。 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四个最严”的要求,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出快手、下重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