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孙奇志的提问
2016年,我省启动“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成立了省推进“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省药监局是牵头单位,我想问一下药监局的领导,近年来,我省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有什么成效?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各位委员、同志们:
中医药学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安徽是中医药资源大省,中医药历史悠久。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今天的协商会就是在我们以往取得的良好基础上,再次聚焦短板弱项,进一步凝聚智慧力量,探索我省中医药更高水平传承创新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这次协商活动由省政府和省政协共同组织实施,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会同省卫生健康委、农工党安徽省委等单位共同承办。前期筹备工作抓得很紧,做得细致充分、扎实有效。省政协有关参加单位和界别,有关市县政协还开展了联动调研。今天,张红文副省长率省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专程到会听取意见,与大家面对面交流,一会儿还要作回应讲话。
参加今天会议的还有:省政协副主席刘莉、牛立文,秘书长车敦安。省政协相关副秘书长,部分省政协委员和专家,省政协机关厅室委负责人,部分省辖市政协负责同志。本次会议还在亳州设立了分会场。
本次会议共有7项议程,下面依次进行。
现在进行第一项议程,请牛立文副主席作主题发言。
【省政协副主席牛立文】
今年6月,《安徽省中医药条例》施行,7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具体举措》,对中医药工作作出具体部署。省政协组织召开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月度专题协商会,主要目的是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立足于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要求,更好助推省委、省政府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为推进“十四五”期间我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言献策。在会议筹备过程中,我们分别到省卫生健康委、安徽中医药大学和部分市县开展调研,组织赴四川省考察,实地调研中医服务机构、中药生产企业,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进一步了解中医药发展情况。结合调研考察情况,下面我谈三点粗浅认识与体会。
一、回顾过去,中医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药(也包括藏医药、蒙医药、彝族医药等地域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博大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原创的医学科学。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上,涌现出华佗、扁鹊、李时珍、张仲景、孙思邈等流传千古的中医药大师,产生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悬壶济世”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药食同源、未病先防、以毒攻毒等理念早已深入中国百姓日常生活,“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等古典名句千古传唱,速效救心丸、六味地黄丸、云南白药、蛇胆川贝枇杷膏等一大批著名的现代常备中成药家喻户晓。江淮大地中医药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以“北华佗、南新安”为代表的深厚中医药文化根基。得益于中医药,中华民族战胜了一次次天灾、战乱和瘟疫,人口不断增加,中华文明得以传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摸索出一条与西方不同、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发展道路,采取了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防疫运动、除“四害”、提倡喝开水、推广新式接生法、种牛痘服糖丸等计划免疫、控制麻风病结核病血吸虫病、吃宝塔糖服奎宁等消灭重大传染病、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赤脚医生队伍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实施“一纲三目一典型一精神”的医疗卫生工作方略(一纲: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三目:预防为主、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一典型:消灭血吸虫病;一精神:白求恩精神)。其中,“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为建国后中医药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对此,毛泽东主席曾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中医宝贵的经验必须加以继承和发扬。对其不合理的部分要去掉。西医也有不正确的地方,也有机械唯物论。将来发展只有一个医,应该是唯物辩证法作指导的一个医。”新中国建立后,中医药和其他医疗措施一道,在延长人均预期寿命、降低死亡率、增进人民普惠健康等方面创造了低收入国家发展高质量医疗卫生事业的奇迹,为推动建国后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女士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砒霜有效成分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获得成功等,表明新中国现代中医药水平得到世界承认。中医药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应认真总结,古为今用。
二、立足现状,中医药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非常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不断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科研水平得到提高,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和治疗方法引入中医,中医药教育规模也不断扩大,中医医疗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中医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成为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大大提高了中医药的社会认可度和国际影响力。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对中医药的认识不全面甚至有误解,还存在着中医是不是科学的争论。从中华民族历史上以中医药治病为主,到现在有些人不相信中医了,认为中医是伪科学。西医在很多领域取代了中医,中医往往不是人们治病的首选方式,“重西轻中、淡化中医”现象还比较普遍。二是对中医药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中西医并重的要求并没有得到根本落实。中西医财政投入比例严重失衡,对中医的投入远低于西医。中医药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存在以管理西医的模式管理中医的现象。在基层,受编制限制,中医管理机构人数很少,作用发挥有限。三是对中医药的考核评价不够合理,赢利目的在某种程度上超越公益属性。受市场化的影响,一些地方热衷于把中医药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产业,赢利成为一些中医医疗机构和医疗项目的首要目标,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属性。四是对中医药的人才培养还不够科学,不符合中医人才成长规律。中医教育方面存在以教授西医的方法培养中医的问题,难以培养出中医大师。中医职称评定存在“唯论文”的倾向,这对于无法用精准数据和实验结果来讲话,以治未病、治常见病为主的中医来说有难度,特别是基层中医往往不具备写论文的条件和环境。
三、着眼未来,要加快推动我省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前,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以后,全社会对中医药的需求会不断扩大,对供给侧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问题导向,更高质量地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快推动我省由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迈进。
一是提供高质量的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在防病治病、健康养生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作用,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追求。要进一步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增强中医服务能力,特别是加快基层中医药服务机构建设。
二是提供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要遵循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创新培养方式和人才评价标准,积极探索培养新时代中医药大师的方法。中医药院校要集中力量培育优势学科,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教育质量,提升中医药院校的竞争力。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充实基层中医人才力量。
三是提供高质量的中药材生产加工服务。中医药不仅要有良医,更要有良药。加强中药材质量监管,加大制售假药劣药惩处力度,制定中药生产加工标准,壮大中药材生产加工龙头企业。突出地域特色,做大做强皖药生产基地,培育挖掘更多有品牌、有影响的道地药材。
四是提供高质量的优惠政策供给。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在中医药扶持政策、医保政策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坚持中医医疗机构公益属性的同时,推动中医药同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五是提供高质量的中医药科技支撑。加大中医药科技投入,强化科研平台建设,推进企业和高校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提升中医药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六是提供高质量的中医药文化宣传。采取多种方式总结宣传中医药文化,多宣传中医治病的典型案例,多宣传中医大师治病救人的故事,切实增加人民群众对中医的认可度。把中医药基本知识纳入到中小学教育中,培养中小学生对中医药的认知和兴趣。探索用现代话语体系诠释中医,解决中医语言深奥难懂的问题。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立文同志的发言很好,既介绍了调研的实际情况,又深入剖析问题、提出务实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操作性。
现在进行第二项议程,请中安在线作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中安在线记者、主持人王冰燕】
10月19日起,安徽省政协“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月度专题协商会网络议政问卷,在省政协、农工党安徽省委、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等11家单位网站,省政协微信公众号、皖美政协APP,中安在线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手机报等各端口全方位推送,截至11月10日,共收到有效问卷186374份。
此外,调研组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省中医院发放了1000份线下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97份。
综合线上、线下问卷调查情况,统计分析如下:
一、受访者年龄分布
参与此次线上问卷调查的受访者,年龄为30-50岁的占比最高,达54.8%。其次是50-60岁,为32.8%。30岁以下及60岁以上的较少,分别占5.5%和6.9%。线下调查问卷发放范围主要是在职教师、医生、学生,因此受访者年龄范围更加集中:30岁以下占68%,30-50岁的占21%。
二、大多受访者相信中医,首选中医的比例较低
在线上受访者中,选择“坚信中医”和“比较相信中医”的,共占到九成以上,达90.6%,“半信半疑,说不清楚”的占8.9%,“不相信”的仅为0.5%。在线下受访者中,选择“坚信中医”和“比较相信”的,也高达91%。
虽然相信中医的人比较多,但在身体不舒服的时候,线上受访者首选“中西医结合”诊疗的最多,为47.3%,其次选“西医”的为35.4%,选“中医”的仅为17.3%。线下调查比例与此基本一致。
三、受访者普遍对中医药相关政策、知识了解不足
线上调查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知晓度,选“比较清楚”的占16.3%,“大致了解”的占26.3%,“知道,但具体内容不清楚”的最多,占46.2%,“没听说过”的最少,占11.2%。线下调查中,选择“大致了解”最多,占75%。
线上近半数的受访者仅仅是知道这部法律,却不了解具体内容。线下受访群体由于具有中医药职业的相关性,情况稍好。这反映了中医药法律和政策的宣传普及不够深入,有待加强。
安徽是中医药资源大省,中医药历史悠久,素有“北华佗、南新安”之称。受访者对“北华佗,南新安”又了解多少呢?线上调查显示,“比较清楚”的网友占19.5%,“一知半解”的占33.4%,“以往听说过”的占30.8%,“没听说过”的占16.3%。在线下调查中,“比较清楚”的占28%,“一知半解”和“以往听说过”的占68%。
大家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中医药政策的呢?线上、线下数据都显示,通过手机网络了解的最多,在74%左右;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别人介绍、看病就诊等途径,都在50%左右。这说明,中医药政策通过手机、网络传播,覆盖面、针对性都更突出,效果更好。
四、中医药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社会认可度提高
中医的优势在哪里?在线上受访者看来,最主要的是“副作用少”,占比82.5%,其次是“善治疑难杂症”,占69.2%,“疗效显著”和“价格便宜”两项,占比都在35%左右。在线下调查中,也是“疗效显著”和“价格便宜”占比较低,尤其是对中医药“价格便宜”,认可度不高。
在中医常见的各项治疗方法中,线上、线下调查都显示,受访者最感兴趣的是“针灸推拿”疗法,该项占比最高,在85%左右。“中药汤剂”线上占比77%,线下为73%,“刮痧拔罐”线上占比61.3%,线下为74%。
在对我省中医药事业满意度调查中,线上受访者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共占45.3%,“一般”的占43.2%,“不满意”的占11.5%。线下满意度较高,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共占80%。
近年来,我省中医药事业取得了哪些明显进步?有76.8%的线上受访者认为是“相信中医的人越来越多了”,还有63.1%的选择“中医馆越来越多,看中医更方便了”。在线下调查中,受访者对报考中医院校人数增多有着更直观的了解和感受,因此这一项在线下占比较高,为57%。这说明,我省中医药服务体系正逐步完善,服务能力也在不断提升,社会各界对中医药更加理解和认同。
五、人才瓶颈凸显,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期待“守正创新”
制约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线上受访者认为,“高层次人才缺乏”是最大的短板,占82.5%,其次是“中医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不足”和“中药产业化水平低”,占比在60%以上。在线下调查中,“中医药政策落实不到位”占比最高,为70%。“高层次人才缺乏”和“财政投入不足”,占比在60%以上。这说明,受访者认为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政策支撑、人才队伍、财政保障等方面。
您认为中医药事业应当如何发展?在线上、线下调查中,都有九成左右受访者认为应“坚守自己的特色优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此外,选择“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和“大力发展中药产业,加强中药质量管理”的,在线上线下都在75%左右。
六、受访者意见建议
在线上问卷的“我有话说”板块,收到了网友们的积极留言。
网友“鹏晨万里21”提出,某些中药价格并不便宜,一个疗程下来费用也不少。希望控制药价或纳入医保,让更多的人能看得起中医!
网友“无”提出了四点问题:一是中医人才极度缺乏,真正的中医人才很难见到,鱼龙混杂,严重降低了中医的可信度。二是中医理论研究不深入,随意性较强。三是中药材缺乏规范管理。四是宣传不够,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对中医的认识多来自于江湖郎中的偏方。
在线下收集到的意见建议主要包括:加强中医药文化政策宣传,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加大中医药财政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财政向中医药教育的倾斜政策;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从业者待遇,科学开展中医职称评定;加强源头监管,真正生产出“良药”,在标准化、产业化、规范化上下功夫等。
以上就是此次网络议政问卷统计情况,报告完毕。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这次统计调查有关部门准备充分,从问卷设计,到信息统计,都下了一番功夫,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掌握了大量真实有效的数据资料。刚才的分析报告,有分量、有价值、有深度、有温度,值得我们重视研究。
现在进行第三项议程,会议发言。今天共安排7位同志发言。
首先,请张杰同志发言。张杰教授是安徽国医名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多年,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有很多独到见解。今天特意请到会议现场发表高见。董众兵常委准备。
【安徽省国医名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张杰】
我发言的题目《传承发展好中医药文化》。
中医是华夏文明五千多年的文化积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当前,在国家“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大背景下,传承发展好中医药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传承
经过几千年的千锤百炼,在不断凝练中医药文化灵魂和精髓的历程中,形成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个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以及中华文明智慧的集中体现,其中尤以“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阴阳调和”“大医精诚”等重要理念为突出代表。几千年来,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发挥了重要的医疗保障作用。中医以自然之物、自然之法医自然之身,一把草一根针,护佑了千千万万炎黄子孙。《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文字精辟、哲理深奥,处处闪烁着医学与自然的浑然一体、仁慈博爱。中医提倡上工治未病,重视养生保健,预防为主,《黄帝内经》提出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这就是养生、预防疾病的境界;中医强调辨证施治,重视人的个体差异,因人、因时、因地用药,医疗的落脚点在“人”而不是在“病”上。现代人的很多疾病始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违背自然规律生活的现象比比皆是。今天,我们传承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常识,既能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更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牢固树立文化自信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改革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承方式
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承中医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是“源”和“流”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保持生命力的根源所在,其盛衰决定着中医学发展的盛衰。让中医药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普及、传播、运用,从课堂进入生活,融入血脉。
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中传承中医药文化。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医药教育也实现了由传统师承教育向现代院校教育模式的转变,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和医药卫生事业输送了大批中医药人才。但是,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由于掺杂了过多的现代医学教育理念与方法,相对忽视了中医学自身特点与人才成长规律,现有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中医药人才存在两大不足:一是中医药文化底蕴不足,二是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不强。其中,造成大学生中医药文化底蕴不足、营养不良的原因有多种,从大的方面看,可分为“先天不足”与“后天失养”。所谓“先天不足”,是指学生进入中医药高等学府之前,接受的主要是以现代科技文化为主的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价值理念了解不多。所谓“后天失养”是指现代中医药教育体系中,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往往被淡化甚至忽视。中医药院校要加大经典理论课程比例,让学生多读经典、读好经典,提升学生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读经典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明,传承几千年的宝贵实践经验,回归中医本源。增加临床跟诊时间,让学生早临床、早跟师,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中医思维。
在师带徒教学过程中传承中医药文化。名老中医既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每一位老中医的经验都是长期理论与临床实践打磨出来的,弥足珍贵。这种方式带教对于传承中医药文化有着独到的优势,跟着老师学中医理论、学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学针灸、学用药,传承的效果更好。
在全民健康教育中传承中医药文化。让中医药文化普及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广泛传播中医药文化;设立中医类教育基地、创办中医药博物馆,开展多层次中医药文化科普教育和实践活动。
三、结合省情做好中医药文化传承
安徽是中医药大省,中医药文化基础深厚,资源丰富,“远有北华佗、近有南新安”,名医众多,著述浩繁,加之南北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文化。我们要以“北华佗、南新安”为代表的众多名医名著为依托,进一步发掘整理,培育后学,为中医药文化和技术的发展储存理论积累和人才后备。安徽现有中药资源3578种,居华东之首。亳州为“华佗故里、药材之乡”,中医药企业众多,从业人员遍布全国,中药产品享誉世界,是中医药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我们要以此为依托,进一步提升我省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
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复兴与繁荣,是民族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和使命,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把这项工作做好,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造福后世。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下面,请董众兵常委代表农工党安徽省委发言,王雪松常委准备。
【省政协常委,淮南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安徽省委副主委、淮南市主委董众兵】
我发言的题目是《强化中医药医保和价格制度供给侧改革》。
同西医相比,中医疗法“简、便、验、廉”,治疗和费用的优势非常明显,从长远看,中医具有“低投入、高效益”的优势,在当前各地医保基金日益紧张的大环境下,推广中医药服务是节约医保基金的有效手段。目前,在中医药医保改革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是中医诊疗项目发展滞后。我省诊疗项目共有4666项,其中中医诊疗项目仅有212项。当前按病种付费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重点工作之一,中医适宜病种在诊疗过程中相对于西医在临床疗效、治疗费用、毒副作用、病人依从性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但在我省已开展的422个按病种付费住院病种中尚未得到实施和体现。
二是中医诊疗价格偏低。我省自2002年医改以来,历次价格调整特别是2018年省医保局出台价格政策后,中医诊疗价格虽有明显提高,但与西医相比价格费用还是偏低。如针刀治疗颈椎病,每疗程收费约600元,而西医一个颈部松解手术收费约2000元。
三是医保支付方式有待改革。中医诊疗秉承“审证求因,诊脉用药”,它的实际运行、诊疗思路等都具有自身独到特征,与西医诊疗有巨大的差异。中医住院病人与西医住院病人相比,夜间住院需求少、用药和非药物治疗占比高、诊疗周期较长。如医保规定,中医住院病人必须在19∶30-6∶00在院,请假3次或总住院病人在床率低于85%,则视为降低住院指征予以拒付,未能充分考虑中医诊疗的特点。同时,医保整合以后,提高中医药服务报销比例政策取消了,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优势病种支付方式改革试点没有推进。
为此,建议:
1.加大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力度。推行按病种付费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具体措施,也是下一步提高中医诊疗项目数量和普及率的主要方向。医保部门应按照“试点先行、循序渐进、科学测算、动态调整、疗效优先”的原则,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将中风病、腰痛病、骨痹、积聚、肺胀病等中医住院优势病种,纳入医保按病种付费体系中。
2.完善中医医疗机构医保政策。制定并实施鼓励提供和使用中医药服务的医保政策,医保部门对中医机构的医保监管应充分考虑中医诊疗的特点,在用药占比、挂床住院、诊疗指征等考核体系中采用符合其特点的考核指标。执行单病种付费中西医“同病同价”。增加中医综合类服务项目,适当提高同级别医院中医类别医疗机构医保额度,医保部门要在每年定点医疗机构医保额度方面对中医医疗机构予以倾斜。调整部分不合理用药目录的规定,采取分级、分病的务实监管与评审机制,将中医辨证论治纳入定价范围。将符合规定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适宜技术、医院制剂和配方颗粒等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适当提高中医药服务报销比例,遴选中医优势病种和中医药适宜技术纳入门诊报销,探索推行中医日间病房改革试点。
3.科学管理中医医疗机构价格及行为。持续推进中医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研究,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在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过程中,继续对中医类项目予以倾斜,按照比价关系和成本核算等因素,聚焦部分价格偏低的中医类项目,适时进行调整,进一步体现中医特色的医疗服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
4.建立持续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财政安排必要的资金支持鼓励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成立专项基金,以项目化方式使用,强化资金使用监管。加强各级各类公办中医医疗健康机构建设,保证机构、人员、经费落实到位。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投入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对中医药相关企业、非遗项目、研学展览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下面,请王雪松常委发言,侯宇虹常委准备。
【省政协常委,安徽中医药大学审计处处长王雪松】
我发言的题目是《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 提升中医药高等教育质量》。
近年来,我省中医药高等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为全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但与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相比,与办人民满意的中医药教育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一是培养体系还不健全。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力度还不够,师承教育发展仍有阻力,满足需求、协同高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目前的院校教育模式中,还存在背离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的问题,中医药人才培养、考核、使用与评价等环节西化问题仍十分突出。
二是内涵建设仍不到位。当前我省的中医药高等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中医药自身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主阵地的作用发挥不明显,中医药院校毕业生不从事中医药工作的情况甚为普遍。
三是条件建设亟待加强。我省中医药院校符合大健康事业产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仍未构建形成,集聚社会资源协同培养人才的能力有待提升。临床实践教学资源匮乏,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约25%是思政、外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30%是西医课程,45%是中医课程,学生学习中医的时间和实践的机会较少,运用中医药思维和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为此,建议:
1.优化高考招生方式和人才评价标准,加快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在不突破现有的高考招生录取制度的前提下,推动中医药院校招生和考试制度改革,允许独立设置的中医药院校试点自主招生,招收有较好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或中医家传背景,具备一定中医功底的学生,开展融院校、师承、家传于一体的中医药教育。完善中职、高职、本科有序衔接的院校教育体系,加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机衔接,建立中医药人才终身培养体系。建立符合中医药岗位特点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完善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形成行之有效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分类评价体系,切实推进绩效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发挥中医药院校主阵地作用,提升各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一是统筹推进中医药杰出人才、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和学术团队四个层次人才项目,实施安徽中医药杰出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和青年人才支持计划,持续推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二是优化构建服务健康生命全周期的中医药学科专业结构,拓宽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岗位设置。支持依托省针灸医院新院区建设省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中心,并争创国家中医药康复中心。三是实施基层中医药人才支持计划,在薪酬待遇、职称晋升、岗位聘用、人员编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采取定向培养等方式,让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在基层“下得去,留得住”。
3.提升中医药院校地位,着力加强条件建设。强化提升中医药院校在国家和省域层面地位,积极推进省部局共建安徽中医药大学工作,支持省中医院争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扎实做好中医药重点学科、重点专科、重点研究室等建设工作,支持创建一批国家中医药优势专科和特色专科。推进中医院校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改革,建立突出中医药特点的课程体系,提高中医药课程设置比例,强化中医药经典教育。加强中医药师资队伍和临床实践基地建设,发挥临床带教和实践教学的作用,提高学生中医药理论应用能力。
4.健全中医药教育保障和投入机制,推动中西医均衡发展。加强医教协同,强化投入保障,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中医药事业发展投入机制,增加中医药院校学生生均费用,建立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引进队伍专项资金,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必不可少的经费保障。在“双一流”建设、教育资源分配上加大对中医药院校的投入。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下面,请侯宇虹常委代表民盟安徽省委发言,毕良学常委准备。
【省政协副秘书长,民盟安徽省委专职副主委侯宇虹】
我发言的题目是《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多元化、多层次服务需求》。
经过多年建设,我省已基本形成以公立中医医院为主体、基层中医药服务为重点、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中医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中医医院机构数、床位数、人员数分别仅占全省医院总数的11.1%、11.9%和12.3%,万人口中医床位数6.47张,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二是中医药医疗服务特色不突出。由于人才引进和培养体制机制不灵活,方式落后,中医药骨干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缺乏,领军人才青黄不接,中医药临床重点专科和优势学科建设受限,专业技术水平和中医药特色医疗服务优势不明显。同时,中医药科研平台支撑力度不够,研发实力不强,中医药成果转化率低,对中医药的扶持政策还不完善,造成中医药医疗服务特色不突出。
三是财政投入不足。中医药机构财政拨款比例在全国排名第29位,省级中医药专项经费为2100万元,在全国排名第22位。公立中医院每床位占用固定资产14.6万元,仅为全省公立医院68.5%,而全国平均数是19.09万元。财政投入不足,制约了中医药服务体系的健全和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
为此,建议:
1.构建完善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坚持中西医并重,履行政府主体责任,把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纳入规划、纳入预算、纳入考核”。科学配置中医药服务资源,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强化中医医疗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进一步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鼓励社会力量、引入社会资本开办中医医疗机构,鼓励、扶持民办医院和诊所发展。
2.加强中医药各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员管理制度,不断提高中医药人员技术水平和能力,为中医药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人才保障。大力实施“名医工程”,加强顶尖级中医药人才培养选拔和中医药骨干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推进“名校工程”,深化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开展面向全员的继续教育,提升中医药医疗服务网络各层次人才的专业素质,探索培养适应中医药新业态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3.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多元化发展。着力发挥中医养生服务企业和机构优势,鼓励企业开发中医养生保健器械产品和以中医药为原料的保健食品、药膳产品以及经络按摩馆、太极运动馆等养生服务机构。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着力打破产业边界,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养老服务体系深度融合。着力挖掘和整合以“北华佗、南新安”为典型代表的中医药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休闲、文创等产业的有机融合。
4.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力度。建立稳定的中医药财政投入保障机制,落实《安徽省中医药条例》规定,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投入倾斜政策。研究制订促进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公立中医医院财政补助考评办法,建立符合中医医院特点的财政分类补偿机制,重点支持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扶持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创业投资企业,规范发展股权投资企业。支持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通过有偿方式取得的土地、投资形成的房产、设备等固定资产用于贷款抵押。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下面,请毕良学常委发言,吴德玲同志准备。
【省政协常委,省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九三学社安徽省委医疗卫生委员会副主任毕良学】
我发言的题目是《努力打造中西医协同救治平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医药凭借历史上对付瘟疫的丰富经验,迅速拿出有效方案,参与到防控救治全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的生动实践。目前,中西医协同仍然不够,合作合力尚未形成。
一是中西医临床协同缺乏可操作的制度和长效机制。国家和省级层面均未建立中西医协同制度和长效机制,中医院的临床研究基地、重点专科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的临床研究基地、重点专科各自为政;综合医院中医科也未参与疑难疾病多学科会诊体系。
二是“以西律中”“西重中轻”现象未得到根本性扭转。遵照中医发展规律来管理中医的理念还需进一步强化,现行的中医院设置标准和建设标准西医化,没有完全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中医院中医特色不显、西医不强。
三是综合医院、传染病院等对中医的价值与作用认识不足。比如在疫情初期,推动中西医协同时,往往是中医主动者居多,主动寻求中西医结合的西医却甚为寥寥。即便省级中医诊疗专家组已经包片驻点,在个别定点医疗机构仍然存在中医药全程深度介入的阻力。临床合作交流存在较大障碍,西医抵触中医现象并不鲜见,重大疾病救治中中医药作用发挥有限。此外,综合医院、传染病院、专科医院等级评审时没有中医药专家参与,使中医药评审工作流于形式。
四是中医药科研力量需进一步加强。目前临床中药学、中医药的科研工作开展得不够多,临床救治、机理研究、方药筛选、体系建设等工作在综合性医院、传染病医院中几乎空白。医务人员在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护等方面知识储备不足、中西医结合的救治能力还不够。
为此,建议:
1.探索建立中西医协同诊疗的有效机制和制度。建议省科技厅与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专项中西医临床协同攻关项目和专项基金,鼓励三甲中医院与三甲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强强联合,三甲综合医院力量较强的中医科与西医重点科室强强联合,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协同攻关,总结推广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探索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以提高重大疑难疾病临床疗效为目的,共同聚焦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传染性疾病、老年痴呆和抗生素耐药等问题,同时建立中医药参与应急网络和应急救治工作协调机制。
2.改革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探索从省级层面修订中医医院设置和建设标准,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规范中医医院科室设置,健全评价和绩效考核制度,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探索在三级中医院设立“经方门诊”和“经典病房”。
3.大力推广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并将实行情况纳入医院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将中医药专家充实到综合医院、传染病院、专科医院的等级评审专家组。建立紧密型、常态化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制定诊疗方案。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细化中医药参与的诊疗环节和具体方法。强化多学科综合救治,不断探索总结中西医结合在新冠肺炎等传染病临床救治中的有效方法,优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同时注重在康复期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作用。
4.加大中医药科研力度。鼓励力量较强的民办中医诊疗机构参加到协作机制中来,加强中医药参与到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救治力量。做好中医药治疗的临床总结,为应对多种病症作出规律性探索。要对临床救治有效的方案、有效的方剂开展机理研究,并加快成药性研究和临床适应症的研究。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中医药专题科研团队,围绕临床中药学、中医药积极开展立项研究。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下面,请吴德玲同志发言,汤涌委员准备。
【安徽中医药大学科技处处长吴德玲】
我发言的题目是《强化中医药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优化科技创新体系》。
我省是中医药资源大省,拥有华东第一、全国第六的中药材资源,在肝豆状核变性等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诊治、霍山石斛等“十大皖药”和中药复方研究开发等方面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但与沪苏浙地区相比,我省对中医药高校及科技创新的支持相对不足,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够完善。我省还没有中医药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立项建设的14个安徽省实验室中尚无中医药类研究平台。省中医药科学院作为全省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主平台,自2011年获批以来,由于没有财政投入,缺少独立科研用房和实验所需的大型科研设备,仅靠学校经费划拨保障基本运转,难以保障正常发展。
二是中医药科技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目前,中医药项目、成果、人才、机构等科技评价基本照搬或套用现代医学等其它学科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未能充分体现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成为制约中医药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三是中医药基础研究相对比较薄弱。现阶段我国基础研究经费90%依靠政府提供,但总体上政府投入到中医药的研究经费明显不足,而用于中医药基础研究的就更少。另外,中医药基础研究人员在经济、福利待遇等方面与临床人员相差较大,报考基础研究专业的研究生人数不断减少,后续人才培养堪忧。
为此,建议:
1.加大支持省中医药科学院建设。加大对省中医药科学院基础设施建设、科研仪器设备配备的支持力度,加强我省中医药创新主阵地建设;落实省中医药科学院编制人员的经费,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用于科学院的运行。以“健康安徽”迫切需求为出发点,强化临床转化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打造“十大皖药”等为代表的安徽中医药特色品牌,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中医药领域的重大创新平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中医药服务支撑。
2.布局一批高水平中医药创新平台。建立多学科融合的中医药创新平台,布局一批中医药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结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建设,建设新安医学与中医现代化研究所。支持安徽中医药大学申报新安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道地药材品质提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支持中药研究与开发省重点实验室、中药复方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整合资源申报安徽省实验室,以解决制约我省中医药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瓶颈,形成科技创新强大合力。
3.优化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建立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科技成果评价标准,避免“以西律中”。在科学技术奖励中设立中医药专项,根据中医药自身特点,进行单独分组和评审。鼓励中医药科技评价相关专业机构建设,如学术团体、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并选取部分专业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
4.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人才和项目评价机制。在科技人才评价中单列中医药领域指标,避免套用现代医学或其他学科的评价体系来评价中医药人才。在科技项目申报立项过程中,如省重点研发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单列中医药领域指标,建立中医药科技评价专家库,推崇小同行评价,完善中医药专业评价实施体系。
5.加大中医药基础研究投入。重视中医药基础研究,给予政策倾斜,增加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在省统筹科研资金中设立中医药科研项目和重大专项,设立中医药基础研究专项基金。省科技计划项目,应单列项目支持中医药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鼓励开展古代经典名方制剂开发、中成药二次开发以及中药复方创新研发。加大支持企业、医疗机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完善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下面,请亳州分会场的汤涌委员发言。
【省政协委员,亳州市政协主席汤涌】
我发言的题目是《加快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全力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把支持亳州建设成为“世界中医药之都”写入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这既对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赋予了亳州中医药产业发展新的历史使命。从亳州目前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看,在中药市场规模上做到了最大,但在发展质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离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的目标要求还有差距。
一是产业发展不优。在中药农业方面,种植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高;在工业方面,拳头产品少、附加值低;在商贸流通方面,仍以传统交易为主,线上线下融合不充分。产业发展还缺少系统性、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二是创研能力不强。缺少高水平的研发创新平台和中成药科研专业实验室。科研力量薄弱,缺乏原创性研究。此外,中药龙头企业少,现有企业规模小、科研能力弱、竞争力不强。
三是产业人才不足。中医药产业管理和研发检验等专业人才匮乏。现有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加之行业流动性强,请不来留不住的问题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药产业发展。
为此,建议:
1.打造中医药产业政策“洼地”。2019年10月25日,国务院首次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中医药发展迎来重要发展机遇。一是将中医药产业上升到战略发展高度,纳入全省经济发展全局,搞好顶层设计,出台专项支持措施,形成政策“洼地”,倾力将中医药产业打造成我省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二是依据省委、省政府中医药建设规划,按照“北华佗、南新安”的建设格局,将亳州“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列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展纲要。三是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具体举措》中支持亳州、大别山等地创建省级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议省政府积极对接国家相关部门,争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
2.构建中医药产业人才“高地”。中医药产业发展,人才是关键。解决当前中医药人才严重不足的现状,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中医药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搭建国内外知名药企与省内药企合作平台、组建长三角中医药产业高端人才联盟,进一步创新培养方式。以市场为平台、药企为载体、高校为抓手,进一步强化培养路径。建立健全人才引培机制和激励机制,进一步优化培养环境。二是促进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借鉴湖南、广西模式,建立省中医药发展中心(研究院),推动中药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平台建设;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等研发机构合作,打造全产业链研发平台;支持综合性创新药物研发,依据中医传统名方和经典药方,鼓励二次研发。建成以合肥为中心、亳州等地为基站,辐射周边的产学研发展新格局。三是支持亳州中医药学院建设。亳州市政府已划地600亩、投资12亿元,批准亳州学院药学院更名扩建亳州中医药学院。建议在亳州独立办学、特色办学上给予大力支持,并将亳州中医药学院建设列入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3.建设大健康产业发展“基地”。一是支持中药材种植。加大对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及种子种苗基地建设和道地药材保护种植的奖补力度,把中药材种植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支持亳州申报国家级特色农产品种植示范区建设,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是探索开展中药材初加工试点。中药材初加工市场巨大,发展前景可期。亳州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和集散地,支持在亳州开展初加工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三是创建国家中医药应急物资保障基地。新冠疫情既见证了中医药重要作用的发挥,又暴露出我国中药应急储备物资不足的“短板”。应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企业+市场”的中药材应急保障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市创建国家中医药应急物资保障基地。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7位同志都讲得很好,大家调研深入,分析透彻,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本次协商会共收到56篇发言材料,已经汇编印发给了大家。
现在进行第四项议程,部门回应发言。
请省卫生健康委作回应发言。
【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崔礼军】
省政协长期以来对中医药工作高度关注,这次月度专题协商活动,更是体现了对中医药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刚才,立文副主席作了主题发言,7位委员和专家分别作了发言,针对安徽中医药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非常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认真研究吸纳,进一步谋划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措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促进了我省中医药发展。省卫生健康委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先后组织实施了中医药“四名”工程、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十大皖药”品牌战略等,全省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基本实现了“县县有中医院”和中医药服务基层全覆盖的目标;打造了1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4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基地、3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1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等一批中医药的“国家队”,提高了安徽中医药的显示度和影响力。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我省中医药全面介入、全程参与,中西医结合救治全覆盖,为提高临床救治效果、有效控制疫情发挥了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省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放弃休假、全力以赴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为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然,我省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这也是当前各位政协委员正在关心关注的。比如高层次领军人才不多,高水平科研成果不多,中医药文化传承不足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开拓创新,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逐步加以解决。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在中医药提质扩容方面,一是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有关市县尽快设置公立中医医院,尽早实现市、县公立中医医院全覆盖目标;二是增强市县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市级中医医院及部分人口大县按三级中医医院标准进行建设,其他县级中医医院要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三是支持省中医院争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或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脑病、慢阻肺、糖尿病等重点病种诊疗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四是建立健全中医药参与新冠肺炎、流感等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确保中医药第一时间介入,全过程参与,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
在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方面,一是增加中医药服务供给,消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空白点,年内实现10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目标;二是提档升级,在已经完成国家中医药“十三五”中医馆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加大建设力度,到2022年实现基层中医馆全覆盖;三是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在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一是设立长三角名中医工作室项目,制订优惠政策,柔性引进长三角地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二是加强医教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推动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培养30名高水平领军人才、30名高素质传承人才、30名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三是建立中医全科医生和中医(专长)医师进入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绿色通道,充实基层中医药队伍。
在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方面,一是搭建平台,支持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省中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新安医学和华佗中医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二是协同有关部门实施中医药科技创新项目,围绕中医临床和中药生产的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组织科研攻关,早出成果。三是加强院企合作,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中医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更好地服务中医临床和中药生产,避免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四是实施中医药文化推进行动,把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中医医院建设、中医药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融入健康城镇建设,进入中小学课堂,并以中医药海外中心为依托,推动安徽中医药“走出去”。
在开展改革探索方面,一是借助综合医改试点省平台,以中医药服务供给侧资源整合为重点,积极争取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组织实施省级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探索中医中药并举、事业产业融合的中医药发展模式。二是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优势病种支付方式改革,试点中医日间病房,让中医药惠及更多的群众;三是支持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关口前移,防治结合,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最后,再一次感谢昌尔主席、红文省长!感谢省政协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和与会专家对中医药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刚才,省卫生健康委负责同志以十分诚恳的态度回应了大家的发言,讲得很具体、很全面。
现在进行第五项议程,现场互动交流。请2位委员提问。哪位同志有问题要现场提问?
【委员孙奇志】
2016年,我省启动“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成立了省推进“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省药监局是牵头单位,我想问一下药监局的领导,近年来,我省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有什么成效?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好,请省药监局回答。
【省药监局副局长姚强】
近年来,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进展较快,省药监局做了很多工作,先后制发了《推进“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方案》和《“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现场评估方案》,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开展“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2018-2019年,共下达支持“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一次性奖补资金合计580万元,推动“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一是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共确定“十大皖药”品种15个、产业示范基地44个、建设单位76家,种植面积12万余亩。二是中药材质量品质不断提升。加强种植环节管理,突出全过程质量控制,保证示范基地出产中药材品质优良、质量稳定。目前,已有9家示范基地的霍山石斛、灵芝、黄精、丹皮等品种通过了有机产品认证,6家示范基地的亳白芍、灵芝、亳菊、丹皮通过良好农业规范认证。通过自建或合建方式,建成霍山石斛等14个品种的种子种苗繁育基地36个,共有良种繁育基地面积5632亩。三是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打造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十大皖药”品牌。“药信”“广印堂及图”“何云峙”等3个注册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同时,积极做好地理标志产品培育,霍山石斛、霍山灵芝等品种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品年产值达45.39亿元。丹皮、白芍等“十大皖药”品种纳入国家中药标准化项目建设。“霍山石斛”被收载于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灵芝、天麻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纳入药食两用中药目录。四是助力脱贫成效不断凸显。印发《安徽省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工作方案(2017-2020年)》,编制我省的贫困县大宗、道地药材种植推荐目录。积极引导示范基地建设单位与当地政府签订产业扶贫计划,广泛吸纳贫困户参与药材种植、采收和初加工,带动贫困户增收,推动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落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44个基地共带动5000多名贫困户增收,每年人均增收5500元左右。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还有哪位同志要提问?
【委员林志诚】
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我想问科技部门的领导,在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科研能力建设方面,有没有什么具体举措?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好,请省科技厅回答。
【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李国阳】
省科技厅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持续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一是主动纳入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在“十三五”规划中,重点开展了新安名医名方传承与发展,中药传统制剂、特色方剂的二次开发利用等研究内容。下一步,我们拟在“十四五”规划编制中,继续将中医药科学研究列为重点支持领域和方向,在中医药领域布局重大技术攻关。二是积极支持中医药创新平台建设。在首批“一室一中心”中,认定了“中药提取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我省还建设了“药物制剂技术与应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中医(中医脑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安徽省中药配方颗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现代中药质量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中医药领域重大科学问题,联合有关部门,支持重点单位和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创新平台,为进一步提高我省中医药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发挥积极作用。三是有力实施中医药科研项目。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我们在今年省科技重大专项评审中,首次将中医药领域项目与其他医药领域项目分开设组,邀请中医药专家单独进行评审。截至目前,已支持了21个左右中医药领域项目,安排资金1100多万元。年初启动的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中,专门安排了两个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研究项目,也取得了良好的抗“疫”效果。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加强制度创新,持续支持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促进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继承和创新发展。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限于时间关系,这个环节就到这里。
现在进行第六项议程,网络互动交流。中安在线对本次会议进行全程网络图文直播,安徽政协网、安徽政协微信公众号、皖美政协APP、中安新闻客户端,以及参与承办和协办的省直单位网站都进行同步推送,中央及省内相关媒体还将进行后续报道。直播过程中,大量网友正在关注会议进程。截至目前,网络在线人数达到78.7万人。下面,请中安在线随机选择2位实时在线网友提问,请相关部门现场回应。
【中安在线记者、主持人王冰燕】
我代表网友“本草纲目”提问:
有良医,但没有良药也是不行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药材质量很关键,我省中药材生产现状如何?如何保障中药材品质?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这个问题请省农业农村厅回应。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红】
我省是中药资源大省,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省农业农村厅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大力推广绿色增效技术模式,持续推动中药材质量提升,药农节本增收。据农业农村部门统计,2019年全省中药材栽培面积为213.4万亩,同比增长4.4%;产量71.8万吨,同比增长4.5%;一产产值124.1亿元,呈持续上升趋势。具体举措这块,我们主要是抓好“三个提升”。一是着力提升基地建设水平。我们积极推进道地药材生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2019年,2020年,我们分别从其他项目中切块资金100万、200万,累计支持道地药材主产县按照种植规模化、设施现代化、生产标准化的思路,创建道地药材生产(良种繁育)基地40个。二是着力提升生产管理水平。我们积极探索绿色生态高效的种植模式,总结推广了黄精、前胡、天麻等8种中药材作物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加强从种子种苗到田间种植、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环节的质量控制。模式示范区平均化肥施用量减少约30%,化学农药施用量减少20%,农药利用率提高5%左右。三是着力提升质量供给水平。我省持续开展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平台建设,鼓励中药材生产经营主体进驻,通过溯源码、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完善对包括中药材在内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截至目前,进驻平台的中药材生产经营主体已达192家,消费者累计扫码溯源4225次,为中药材产品优质供给提供了安全保障。下一步,我们还将结合“十四五”规划,进一步优化中药材生产区域布局和品种布局,继续落实各项工作举措,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请中安在线再抽取网友问题提问。
【中安在线记者、主持人王冰燕】
我代表网友“忘忧”提问:
中医药在基层颇受群众欢迎,尤其在治疗常见病、慢性病与多发病方面有一定优势,相关部门有哪些措施让参保人员更好地享受中医药服务的?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这个问题请省医疗保障局回应。
【省医疗保障局局长金维加】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在新冠患者的救治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医保部门一直积极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定点协议管理上,“能定点就定点”。我省基本医保启动初期就规定,凡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各级各类中医医院、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均可向所在地医疗保障部门申请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管理。目前,纳入定点协议范围的各级各类中医医院98家,中西医结合医院34家,覆盖了全省所有县(市、区),方便群众就近就医需要。同时,积极将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国家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平台。目前所有县中医院及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已全部纳入国家跨省异地就医结算范围。
二是中医药用药范围上,“能扩大就扩大”。在用药范围管理方面,我们始终坚持“中西药并重”。2020年1月1日起,全省统一执行国家医保局制定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该目录共收载药品2709个,其中西药1370个,中成药1339个,中成药占比49.43%。此外,还将892个有国家标准的中药饮片纳入了医保支付范围。为方便群众使用调配方便的中药配方颗粒,在国家取消省级药品目录调整权限前,我们将省内6家试点研究企业生产的合规中药配方颗粒自2020年1月1日起,纳入我省基本医保支付范围。
三是中医服务结算上,“能纳入就纳入”。2019年元月1日起执行的安徽省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项目目录中,专门设立中医及民族医诊疗类,包含中医外治、中医骨伤、针刺、灸法、推拿疗法、中医肛肠、中医特殊疗法等176项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基本涵盖了中医药特色项目。今年,我们在12个县开展基层医疗机构日间病床试点,鼓励基层选择中医适宜技术病种为试点病种,中医疗效确切的颈椎病、中风后遗症、关节炎等都在列,患者不需要按住院程序就能享受中医住院服务报销待遇。
四是新冠肺炎救治费用上,“能保障都保障”。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及时出台特殊综合保障政策,将卫生健康部门制定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不在医保目录内的药品和医疗服务项目,全部临时性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其中大部分是中成药或中药方剂,确保新冠患者可以得到更好的救治。
下一步,我们将制定省级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政策措施,按照国家规定的调整权限和程序将符合条件的民族药、医疗机构制剂、中药饮片纳入我省医保支付范围,在更好的满足参保群众中医就医需求的同时,支持和促进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刚才,2位委员和2位网友分别在现场和线上作了提问,涉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不同方面。会场协商气氛热烈,说明大家对这个主题十分关心、高度关注。通过有关部门的回应,大家也看到各级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上都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然有的还有待加大力度,相信随着有关政策的深入实施,将收到更好的实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或建议,可以继续留言。对这一课题,我们还将持续关注。网络议政就进行到这里。
现在进行第七项议程,请张红文副省长讲话。大家欢迎!
【省政府副省长张红文】
尊敬的昌尔主席,刘莉、立文副主席,尊敬的各位委员,同志们:
今天,省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围绕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进行协商沟通,充分体现了省政协围绕大局、服务中心的鲜明工作导向和关注民生、服务群众的强烈宗旨意识。受邓向阳常务副省长委托,我谨代表省政府,对昌尔主席及省政协各位领导、委员长期以来对政府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刚才,立文副主席作了主题发言,中安在线作了调查问卷分析报告,7位同志从不同角度就推进我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大家对现状剖析的透、对问题拿捏的准、对未来思考的深,听了之后深受启发。等一会,昌尔主席还要作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贯彻落实。借此机会,先谈几点意见和感受。
一、坚定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发挥了重要的医疗保障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去年全国中医药大会会前,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在今年6月召开的专家学者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肯定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深刻回答了如何认识中医药、如何发展中医药、发展什么样的中医药等一些根本性、长远性问题,并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格局的全局高度,为新时期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提供了遵循。
安徽是中医药大省,生态环境环境多样,中药物产丰饶,中药材品种达3578种,居华东第一、全国第六,亳白芍、宣木瓜、霍山石斛等道地药材深受古今医家推崇。我省还有着采集、种植、加工、运销中药材的悠久历史,亳州被誉为四大药都之首,年交易量超过700亿元。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20万亩,已形成皖北、皖西和皖南三大中药材生产基地。省委、省政府十分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今年6月印发实施了《安徽省中医药条例》,7月又制定出台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23项举措,从提供覆盖全民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做优做强现代中药产业、加快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并同步部署开展了10个专项行动“十三五”期间,我省初步形成了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基本实现“县县都有中医院”和中医药服务基层全覆盖的目标,全省中医药资源和服务量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全省拥有1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0个国家中医重点学科、13个国家临床(中医)重点专科、4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医专科、3名国医大师等国家级品牌。
得益于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增强,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十三五”期间,全省中医类医院诊疗2020.2万人次、出院135.3万人次,年均增长8.09%、9.05%,均高于全国水平,同期县以上中医院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分别比综合性医院低13.9%和26.8%。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省坚持中医药全程参与、深度介入,参与救治率达到98.7%,4.6万名中医药人员坚守一线,27所中医院被确定为定点和后备医院,全省中医院向社会免费提供预防中药汤剂、茶饮等122.9万剂,皖企保障中药饮片1.07万吨,煎配260万剂汤药,发往北京、武汉等地,8批次43所中医院147名中医药人员参加安徽援鄂医疗队,对2483例患者实施中西医协同救治。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分别充分肯定我省中医药防控工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通过刚才各位同志们的发言,也可以看出,我省在中医药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社会认识不够全面。由于当前西医在很多领域取代了中医,“重西轻中、淡化中医”还有不小市场,不相信中医、怀疑中医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中西医并重的要求没有在医疗机构得到落实,各级财政对中医的投入实际远低于西医。二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我省中医医疗机构基本健全,但总体上总量不足、规模偏小、实力偏弱、服务能力不强,全省中医医院机构数、床位数、人员数分别仅占全省医院总数的11.1%、11.9%和12.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2%、15.9%、15%。中医药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中医药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或城市的主城区,农村及城乡结合地区较为薄弱;社会办中医床位数占全省中医总床位的比例较低。三是中医药产业发展质量不高。中医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还不高,龙头企业少,缺少大企业、大品牌,拳头产品、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品种少,中药材种植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高,支持政策碎片化,项目资源分散化,没有能够形成发展合力。四是中医药政策支撑力度不够。中医药传承创新平台支撑不够,在中医药科研立项与评奖、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未能充分体现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也没有体现分类管理、扶持倾斜的政策,影响了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中医药的宣传普及不够广泛,对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促进和推广也不到位,群众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这些都亟待我们“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
对此,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安排,坚定信心决心,把传承创新发展好中医药这一时代赋予的使命担负起来、落实下去,为奋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美好安徽注入源源不断的健康动力。
二、扎实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前不久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抓紧编制“十四五”中医药发展专项规划、中药产业规划,加快完善中医药政策体系,推动中医药传承振兴发展。下一步,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第一,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提高中医医院应急和救治能力。加快构建以中医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药医疗服务网络。力争到2022年底,90%的市级中医医院达到三级中医医院标准,90%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力争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落实政府办医责任,推动市、县公立中医医院全覆盖,进一步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鼓励社会力量、引入社会资本开办中医医疗机构。积极争取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引进高水平的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在我省合作办院,布局建设一批省级中医医疗中心,全力打造安徽中医药的“国家队”。
第二,进一步深化综合医改,释放体制机制活力。作为综合医改试点省,我们将拧紧责任螺丝,继续在政策机制协同、服务模式创新、健康产业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将中医药全面融入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之中,激发和释放中医药发展活力的政策体系。继续探索在医共体建设、深化中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完善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优势病种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方面,创新和丰富中医药元素。制定并实施鼓励提供和使用中医药服务的医保政策,适当提高同级别医院中医类别医疗机构医保额度,将符合规定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适宜技术、医院制剂和配方颗粒等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第三,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快科研支撑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中医药传承创新平台和机制建设,梳理和挖掘古典医籍精华,推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中医药各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行动,加强顶尖级中医药人才培养选拔和中医药骨干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建立健全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培养一批确有专长的实用型中医药人才,引进一批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领军人才。建立符合中医药岗位特点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完善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形成行之有效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分类评价体系。
第四,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聚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支持亳州“世界中医药之都”和大别山“西山药库”项目,充分挖掘中医药“五种资源”潜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在制度供给和优化发展环境上下功夫,在品牌战略和提高外向度上下功夫,打造中医药领军企业,提高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和外向度,加快推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多元化发展,鼓励企业开发以中医药为原料的保健食品等,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养老服务、旅游、休闲、文创等产业的有机融合。
第五,进一步强化协同配合,更好发挥中医药在疫情防控救治中的作用。当前,疫情防控工作仍十分严峻,要切实发挥中医药在疫情防控救治中优势作用,积极推广中医药防治方案,提升中医医院的哨点监测、应急预警和传染病临床救治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积极推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中医药工作平台岗位,将中医医院纳入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范围,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西医并重的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三、切实保障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时代活力。我们将大力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北华佗、南新安”的历史美誉,让他们在新时代绽放新的活力。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健全各级政府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纳入“十四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预留充裕的空间。按照《具体举措》明确的责任单位和任务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将重点任务工程化、工程项目化,形成各司其责、协同联动的合力。
二是增加政策供给。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中医院基本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重点学科建设等,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加强政策研究,探索推进医保、价格、药物等政策协调联动支持中医药发展。完善各部门协同扶持产业发展政策,整合各级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共同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宣传中医药特色,多方位宣扬我省中医药独特优势,多渠道宣传中医治病的典型案例,增加人民群众对中医治疗的信心。普及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提升群众健康素养,营造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
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尤其需要各位委员的积极参与和鼎力支持。这次专题协商会后,我们将按照昌尔主席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研究各位委员提出的协商建议,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推进全省中医药事业及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最后,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省政府工作。谢谢!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
刚才,红文副省长作了很好的讲话,高度评价了今天的会议以及委员和同志们的发言,详细介绍了省委、省政府已经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深入分析了面临的问题,全面阐述了下一步工作举措,听了很受鼓舞、深受启发。总的看,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这次月度专题协商会开得很好,及时回应了社会关切,提出了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意见建议,广泛凝聚了各方共识,达到了预期效果。受大家启发,我谈几点想法,为会议作个小结。
中医药历史发展源远流长,既守护着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也对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综合今天会议讨论情况,我想,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需要重视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定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信心与决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杰出代表,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能够在一次又一次的天灾、战乱和瘟疫中转危为安、绵延不绝,中医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从现实情况看,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表现可圈可点,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认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一要充分认识中医药的价值。中医药是坚定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要深刻理解蕴含其中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现实作用,不断增强我们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底气和信心。二要精准把握中医药的精华。中医药不仅是一门医学,更是包括大医精诚和医者仁心的中医药文化、天人合一和内因为本的中医药理论、亲尝百草和舍己为人的中医药品德等在内的一门综合科学。张杰教授就提出要重视中医药文化,结合省情做好中医药文化传承,要做到领会其精神,传承其文化,掌握其理念,发扬其品德。三要明确中医药发展的理念。总书记对如何发展中医药指出,要遵循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为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开出了一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良方。我们要把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作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做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第二,不断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的作用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我们要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创新中医药理论与实践,推动中医药特色发展、内涵发展、融合发展。一要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管理体系是中医药事业发展传承的枢纽。要理顺上下管理职能,着力推动中医、中药集中化管理,完善中医药发展投入与保障机制,建立健全适合中医药发展的评价体系、标准体系,助力中医药发展规范化、标准化。农工党安徽省委在中医药医保和价格制度供给侧改革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二要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中医药因为副作用小,疗效好,中草药价格相对便宜,特别是中医“药食同源”“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与此不相适应的是,相比西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全面加强中医医院建设,提升中医药特色服务、应急救治能力,从而高质量服务于人民健康。民盟安徽省委就从满足群众多元化、多层次服务需求的角度,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三要坚持中西医结合发展。中医与西医的研究方法及理论体系差别很大,治疗疾病各具特点、各有优势。要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提高中医临床诊疗能力和水平。这次抗击疫情其间,中医药防治成为中国经验的一大亮点,不少地方统筹中西医资源,强化中医中药协同,中西医结合救治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机制也得到进一步完善,为今后的中西医结合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和实践经验。毕良学常委就提出打造中西医协同救治平台。
第三,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总书记的指示要求,为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结合大家的发言,我想,一要抓好特色人才建设。中医药人才成长既有卫生人才的共性,又具有周期长、难度大和评价难等鲜明个性。要探索推进以终身制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策略,提升中医药院校建设水平和教育质量,注重学院式的高等教育与师承、民俗等多形式结合,建立完善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拓展中医药人才发展空间。王雪松常委对此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二要抓好科研支撑平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需要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屠呦呦研究员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大大提高了药物疗效,是一次运用现代科技创新中医药的成功实践。要加大对中医药科研投入的力度,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创新平台,积极开展重大、难治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攻关,力争在疾病防治、新药创制、关键技术装备研发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吴德玲同志就围绕优化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提出比较全面的建议。三要抓好中药产业发展。中药材质量好,中医才会有疗效,中药产业、中医药事业才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安全有效的根本要求,持续推进中药材种植的现代化、产业化,加快现代化中成药的研制生产,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在服务模式、产业发展、质量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不断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亳州是华佗的故乡,也是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产业集群地,正在全力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汤涌委员结合亳州实际,对发展中医药产业也谈了很好的意见。
会后,请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认真梳理大家的发言,形成综合材料报省委、省政府,供决策参考。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崔礼军】
省政协长期以来对中医药工作高度关注,这次月度专题协商活动,更是体现了对中医药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刚才,立文副主席作了主题发言,7位委员和专家分别作了发言,针对安徽中医药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非常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认真研究吸纳,进一步谋划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措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促进了我省中医药发展。省卫生健康委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先后组织实施了中医药“四名”工程、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十大皖药”品牌战略等,全省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基本实现了“县县有中医院”和中医药服务基层全覆盖的目标;打造了1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4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基地、3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1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等一批中医药的“国家队”,提高了安徽中医药的显示度和影响力。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我省中医药全面介入、全程参与,中西医结合救治全覆盖,为提高临床救治效果、有效控制疫情发挥了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省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放弃休假、全力以赴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为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然,我省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这也是当前各位政协委员正在关心关注的。比如高层次领军人才不多,高水平科研成果不多,中医药文化传承不足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开拓创新,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逐步加以解决。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在中医药提质扩容方面,一是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有关市县尽快设置公立中医医院,尽早实现市、县公立中医医院全覆盖目标;二是增强市县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市级中医医院及部分人口大县按三级中医医院标准进行建设,其他县级中医医院要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三是支持省中医院争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或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脑病、慢阻肺、糖尿病等重点病种诊疗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四是建立健全中医药参与新冠肺炎、流感等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确保中医药第一时间介入,全过程参与,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
在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方面,一是增加中医药服务供给,消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空白点,年内实现10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目标;二是提档升级,在已经完成国家中医药“十三五”中医馆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加大建设力度,到2022年实现基层中医馆全覆盖;三是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在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一是设立长三角名中医工作室项目,制订优惠政策,柔性引进长三角地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二是加强医教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推动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培养30名高水平领军人才、30名高素质传承人才、30名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三是建立中医全科医生和中医(专长)医师进入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绿色通道,充实基层中医药队伍。
在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方面,一是搭建平台,支持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省中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新安医学和华佗中医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二是协同有关部门实施中医药科技创新项目,围绕中医临床和中药生产的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组织科研攻关,早出成果。三是加强院企合作,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中医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更好地服务中医临床和中药生产,避免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四是实施中医药文化推进行动,把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中医医院建设、中医药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融入健康城镇建设,进入中小学课堂,并以中医药海外中心为依托,推动安徽中医药“走出去”。
在开展改革探索方面,一是借助综合医改试点省平台,以中医药服务供给侧资源整合为重点,积极争取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组织实施省级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探索中医中药并举、事业产业融合的中医药发展模式。二是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优势病种支付方式改革,试点中医日间病房,让中医药惠及更多的群众;三是支持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关口前移,防治结合,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最后,再一次感谢昌尔主席、红文省长!感谢省政协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和与会专家对中医药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16年,我省启动“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成立了省推进“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省药监局是牵头单位,我想问一下药监局的领导,近年来,我省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有什么成效?
近年来,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进展较快,省药监局做了很多工作,先后制发了《推进“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方案》和《“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现场评估方案》,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开展“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2018-2019年,共下达支持“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一次性奖补资金合计580万元,推动“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一是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共确定“十大皖药”品种15个、产业示范基地44个、建设单位76家,种植面积12万余亩。二是中药材质量品质不断提升。加强种植环节管理,突出全过程质量控制,保证示范基地出产中药材品质优良、质量稳定。目前,已有9家示范基地的霍山石斛、灵芝、黄精、丹皮等品种通过了有机产品认证,6家示范基地的亳白芍、灵芝、亳菊、丹皮通过良好农业规范认证。通过自建或合建方式,建成霍山石斛等14个品种的种子种苗繁育基地36个,共有良种繁育基地面积5632亩。三是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打造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十大皖药”品牌。“药信”“广印堂及图”“何云峙”等3个注册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同时,积极做好地理标志产品培育,霍山石斛、霍山灵芝等品种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品年产值达45.39亿元。丹皮、白芍等“十大皖药”品种纳入国家中药标准化项目建设。“霍山石斛”被收载于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灵芝、天麻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纳入药食两用中药目录。四是助力脱贫成效不断凸显。印发《安徽省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工作方案(2017-2020年)》,编制我省的贫困县大宗、道地药材种植推荐目录。积极引导示范基地建设单位与当地政府签订产业扶贫计划,广泛吸纳贫困户参与药材种植、采收和初加工,带动贫困户增收,推动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落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44个基地共带动5000多名贫困户增收,每年人均增收5500元左右。
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我想问科技部门的领导,在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科研能力建设方面,有没有什么具体举措?
省科技厅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持续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一是主动纳入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在“十三五”规划中,重点开展了新安名医名方传承与发展,中药传统制剂、特色方剂的二次开发利用等研究内容。下一步,我们拟在“十四五”规划编制中,继续将中医药科学研究列为重点支持领域和方向,在中医药领域布局重大技术攻关。二是积极支持中医药创新平台建设。在首批“一室一中心”中,认定了“中药提取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我省还建设了“药物制剂技术与应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中医(中医脑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安徽省中药配方颗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现代中药质量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中医药领域重大科学问题,联合有关部门,支持重点单位和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创新平台,为进一步提高我省中医药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发挥积极作用。三是有力实施中医药科研项目。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我们在今年省科技重大专项评审中,首次将中医药领域项目与其他医药领域项目分开设组,邀请中医药专家单独进行评审。截至目前,已支持了21个左右中医药领域项目,安排资金1100多万元。年初启动的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中,专门安排了两个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研究项目,也取得了良好的抗“疫”效果。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加强制度创新,持续支持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促进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继承和创新发展。
有良医,但没有良药也是不行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药材质量很关键,我省中药材生产现状如何?如何保障中药材品质?
我省是中药资源大省,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省农业农村厅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大力推广绿色增效技术模式,持续推动中药材质量提升,药农节本增收。据农业农村部门统计,2019年全省中药材栽培面积为213.4万亩,同比增长4.4%;产量71.8万吨,同比增长4.5%;一产产值124.1亿元,呈持续上升趋势。具体举措这块,我们主要是抓好“三个提升”。一是着力提升基地建设水平。我们积极推进道地药材生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2019年,2020年,我们分别从其他项目中切块资金100万、200万,累计支持道地药材主产县按照种植规模化、设施现代化、生产标准化的思路,创建道地药材生产(良种繁育)基地40个。二是着力提升生产管理水平。我们积极探索绿色生态高效的种植模式,总结推广了黄精、前胡、天麻等8种中药材作物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加强从种子种苗到田间种植、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环节的质量控制。模式示范区平均化肥施用量减少约30%,化学农药施用量减少20%,农药利用率提高5%左右。三是着力提升质量供给水平。我省持续开展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平台建设,鼓励中药材生产经营主体进驻,通过溯源码、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完善对包括中药材在内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截至目前,进驻平台的中药材生产经营主体已达192家,消费者累计扫码溯源4225次,为中药材产品优质供给提供了安全保障。下一步,我们还将结合“十四五”规划,进一步优化中药材生产区域布局和品种布局,继续落实各项工作举措,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中医药在基层颇受群众欢迎,尤其在治疗常见病、慢性病与多发病方面有一定优势,相关部门有哪些措施让参保人员更好地享受中医药服务的?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在新冠患者的救治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医保部门一直积极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定点协议管理上,“能定点就定点”。我省基本医保启动初期就规定,凡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各级各类中医医院、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均可向所在地医疗保障部门申请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管理。目前,纳入定点协议范围的各级各类中医医院98家,中西医结合医院34家,覆盖了全省所有县(市、区),方便群众就近就医需要。同时,积极将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国家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平台。目前所有县中医院及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已全部纳入国家跨省异地就医结算范围。 二是中医药用药范围上,“能扩大就扩大”。在用药范围管理方面,我们始终坚持“中西药并重”。2020年1月1日起,全省统一执行国家医保局制定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该目录共收载药品2709个,其中西药1370个,中成药1339个,中成药占比49.43%。此外,还将892个有国家标准的中药饮片纳入了医保支付范围。为方便群众使用调配方便的中药配方颗粒,在国家取消省级药品目录调整权限前,我们将省内6家试点研究企业生产的合规中药配方颗粒自2020年1月1日起,纳入我省基本医保支付范围。 三是中医服务结算上,“能纳入就纳入”。2019年元月1日起执行的安徽省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项目目录中,专门设立中医及民族医诊疗类,包含中医外治、中医骨伤、针刺、灸法、推拿疗法、中医肛肠、中医特殊疗法等176项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基本涵盖了中医药特色项目。今年,我们在12个县开展基层医疗机构日间病床试点,鼓励基层选择中医适宜技术病种为试点病种,中医疗效确切的颈椎病、中风后遗症、关节炎等都在列,患者不需要按住院程序就能享受中医住院服务报销待遇。 四是新冠肺炎救治费用上,“能保障都保障”。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及时出台特殊综合保障政策,将卫生健康部门制定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不在医保目录内的药品和医疗服务项目,全部临时性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其中大部分是中成药或中药方剂,确保新冠患者可以得到更好的救治。 下一步,我们将制定省级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政策措施,按照国家规定的调整权限和程序将符合条件的民族药、医疗机构制剂、中药饮片纳入我省医保支付范围,在更好的满足参保群众中医就医需求的同时,支持和促进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