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安徽新闻 > 科教文卫

——访“啸博士”团队主力队员何修宇

  • 2024-01-03 10:28
  • 来源: 中安在线
  • 作者: 王颖之

  中安在线讯 在2023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舞台上,安工大建工学院“啸博士”团队学子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两项金奖,实现了该校在该赛事历史性的突破。2020年以来,“啸博士”团队屡创佳绩,连续四年在“挑战杯”、“互联网+”等A+类和A类赛事中获得全国一等奖共计8项,其他各类奖项30余项。日前,笔者对“啸博士”团队主力队员何修宇进行了深入采访,为您揭秘“啸博士”团队的夺金之路。

  问:在“啸博士”团队里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瞬间?

  答:从大一入学起,我跟随学长参与团队的课题研究,我们一起做方案,做分析。一起前往工地做实地测试。我们不畏苦,不畏难,一心只想将手中的课题做出来。时光荏苒,学长的接力棒传到了我的手中。我带领着团队成员放弃所有的节假日,不停的对项目技术进行打磨。刚开始没有场地,我们就在宿舍画图纸,在建工楼五楼卫生间旁边的乒乓球桌上搭小比例模型,在系办探讨项目技术的可行性,累了就在桌上趴一会,被蚊虫叮咬就涂点花露水。就这样,我们的项目初步成型。初生牛犊不怕虎,原以为项目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一定可以一鸣惊人,可第一次参加校赛就被刷下。这给予了我们迎头一击。可我们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反思自己,愈挫愈勇、迎难而上。工创中心给予了我们专门的工作室,我们在工作室熬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日夜。叶黄素、眼药水、咖啡,我们用尽一切办法,只为了能抓紧一切时间,精益求精。每天都是张老师陪着我们,师娘带着孩子来陪他。特别是最后提交材料的那几天,我们连续几天通宵改材料,工作室门卫催我们走,我们就去自习室通宵。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为校争光,挺进国赛。

  问:回顾这一年的参赛历程,你有什么想说的?

  答:回顾这一年的备赛历程:一二月准备材料,四月前往各地实践,六月的校赛,七八月的省金奖争夺赛和金奖排位赛,十二月的国赛总决赛,一路走来真真切切感受着团队的蜕变与成长。细细数来,8000页PPT、60000字答辩稿、7500页计划书、200个挑灯探讨的夜晚,我们团队成员一同见过振华图书馆凌晨前的映书湖,听过工创中心清晨的鸟语,跃过合肥的鸣磬广场,站在天津的北洋园。这些都是难忘的经历,鼓舞着我们不断前行。

  问: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让你收获了什么?

  答:大学生不只有课业和科研,创业同样是一条前途无量的道路,这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教给我最重要的一课。这次比赛能够让我们从学生的视角跳出来,以一个创业者的目光重新审视自己所做的成果。先进的技术,创业的思维,果敢的勇气,原来我们也可以从学生逐步成长为一名科技创业者,创造出自己的新天地。

  问:你觉得团队获得成功取得两项金奖的原因是什么?

  答:团队成员的团结一心。本团队主要由多学科交叉的优秀本科生组成,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团队成员优势互补,各取所长。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团队内部明确分工,项目队长统筹协调整个团队的运营管理,组织团队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合作。组织成员进行项目打磨、完善,本身更是承担项目中的主要部分内容。全队成员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为两个项目所属领域并不相同,因此两队成员分头进行实验、测试。并且定期互相交流,互相鼓励,互相促进。在项目冲刺阶段,每天更是互相路演答辩,互相做评委提问,进而可以快速对项目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完善。

  团队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团队有着高年级同学带低年级同学的优良传统。从不会因自己即将毕业而对低年级同学不管不问。项目前期跟随老师跑市场、做调研、做实验、做研发,并带领着20级同学进行项目的改进和研发,在毕业后,也是积极与学弟学妹进行沟通交流,将项目的技术毫无保留的传递给下一届学生。让团队生生不息,焕发青春活力。

  问:项目过程总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答:由于团队中主要成员为大三、大四成员,其中不乏有考研、工作的同学,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既要完成自己的学业,又要保持项目的可持续性。因此,每位同学都在咬紧牙关,放弃所有的双休和节假日,甚至寒暑假都留在学校,只为能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舞台上展现安工大学子的耀眼光芒。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获得了2项金奖,实现我校的历史性突破!这不仅是建筑工程学院的荣誉,更是安徽工业大学的荣誉,成为献给安工大建校65周年最好的礼物。(王颖之)

编辑: 汪赛霞
推荐阅读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