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协副主席肖超英

    主题发言

  • 李金才 委员
    省政协委员,农工党省委会常委、安徽农业大学总支主委,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强化要素支撑 建好优质农产品基地》

  • 牛向阳 委员
    省政协委员、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省林业局局长、党组书记

    《加强林特产业基地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

  • 龚传胜 委员
    省政协委员,民革省农业科学院支部主委,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关于促进我省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 韩冰 委员
    合肥市政协主席

    《打造合肥现代种业之都 促进安徽种业强省建设》

  • 陆晓华 委员
    省政协委员,滁州市政协副秘书长,民建滁州市委会主委

    《实施一二三产联动发展 提升基地产业融合水平》

  • 陈争上
    安徽省争华羊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关于促进我省肉羊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 施广勇 委员
    省政协副秘书长,省工商联副主席

    《加快数字农业建设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

        省政协将“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助推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列为月度专题协商会议题,充分体现了省政协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刚才,几位委员和企业负责人围绕基地建设、产业融合、现代种业、数字乡村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很有建设性。我们将认真研究吸纳,推进落地落实。下面我就有关问题作个回应。

        一、关于夯实优质农产品基地要素支撑问题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要素投入,“十三五”期间,中央和省级财政支农资金累计投入862.90亿元。截至2020年底,建成高标准农田4950万亩,两次被国务院列为激励省份;全省农机总动力6800万千瓦,居全国第4位;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1%,比全国高近10个百分点。第一批认定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31个,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7个,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8个,国家级地理标志生产基地示范样板1个,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2个。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5195个,居全国第4位。粮食总产803.8亿斤,居全国第4位;肉类总产395万吨,居全国第8位,蔬菜2330.9万吨,居全国第12位。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要素投入,重点在夯基础、补短板上下功夫。一是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围绕田、土、水、路等8个方面,加大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科技服务、建后管护等建设力度。全省安排新建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改造提升1000万亩。二是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工程。加快补齐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短板,全面提升冷藏保鲜、商品化处理和服务带动能力。今年支持新建或改扩建冷藏保鲜设施1194个,按照设施总造价30%进行补贴,抓好金寨、阜南、潜山、湾沚等4个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力争到2025年新建冷藏保鲜设施600万立方米,基本实现县级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全覆盖。三是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加快农产品加工强县、强园、强企建设,力争农产品加工主营业务收入超300亿元的强县10个、超100亿元的加工强园10个以上、超50亿元的领军加工企业15个以上,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县区全覆盖,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500个。四是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工程。力争培育高素质农民15万人、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1.5万人,家庭农场发展到20万家,农民合作社11万家。五是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提升农作物生产、设施农业、规模养殖全程机械化水平,农机总动力达7200万千瓦,比2020年增长5.9%;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5%,分别提高2个和2.5个百分点。

        二、关于农产品基地全产业链发展问题

        近年来,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158”行动计划,在24个县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相关工作进展良好。2020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1.12万亿元,国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2家、省级龙头企业999家,分别居全国第10位、第8位;各类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941家,其中省级示范联合体564家,居全国第1位。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5亿人次,综合营业收入达650亿元。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以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为牵引,大力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进全产业链发展,组织实施“10555”行动。即:

        打造10个超千亿级绿色乡村产业:即选择稻米、小麦、玉米、生猪、家禽、水产、中药材、蔬菜、林特、茶叶等10个产业,推动“三产”融合、“三加”递进(初加工、深加工、农业废弃物加工)、“三品”联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到2025年末,打造10个全产业链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

        抓好“五大载体”:通过加强“五个一批”工程、158行动计划、一县一业、各类园区、绿色原料基地“五大载体”,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走好“五大路径”:通过推进土地规模化、组织企业化、技术现代化、经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五化”路径,全面提升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推进“五大赋能”:通过推进双招双引、数字化、绿色化、品牌化、金融支持赋能生产、加工、供应各环节,提升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品牌化水平,创响“皖美农品”品牌。

        三、关于现代种业发展问题

        我省是农业大省,种质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基础好。目前,全省现有农作物良种基地240万亩,年产良种9亿公斤,良繁面积和制种量占全国的13%和14%,全省种子年销售收入达65亿元,居全国第3位;有合肥丰乐种业、安徽荃银高科2家种业上市公司,占全国五分之一。

        “十四五”期间,将加快建设种业强省,重点推进实施“52111”现代种业强省行动。即建设和完善50个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场(区、库、圃),培育2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高效、多抗的突破性品种;新收集农业种质资源1万份;培育1家企业(荃银高科)进入全球种业十强,新增1家企业(丰乐种业或皖垦种业)进入全国种业十强。一是全面做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完善全省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尽快启动安徽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二是采取“揭榜挂帅”方式,组织科研院校与种业企业共同开展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加快成果转化。三是支持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种业领域,支持具备条件的种子企业上市,加快推进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引导种业企业向育繁推一体化方向发展。推进种业互联网建设。四是支持合肥市打造种业之都,推进濉溪县、埇桥区制种大县建设。加强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五是加强部门协同,开展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治理行动,加大打击套牌侵权等违法犯罪行为力度,保护育种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四、关于农业产业互联网和数字乡村发展问题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全省智慧农业、农业产业互联网及数字乡村发展呈现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域实现领跑的良好发展态势。2019年度我省县域数字农业总体水平41.2%,居全国第5位。2020年农业农村部信息化绩效评价居全国第2位。全省现有数字化产业应用场景1056个。砀山果园数字化全产业链项目获评“世界数字农业十大技术成果”,芜湖三只松鼠发展成为当前中国销售规模最大的食品电商企业。

        下一步,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应用。一是生产数字化。按照“5+8”发展思路,着力打造5个数字乡村示范县(金寨、歙县、长丰、砀山、桐城),推进8个行业头部企业产业互联网生态建设(稻谷、生猪、水产、种业、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着力打造农业主导产业互联网生态产业链与行业细分领域垂直平台,推进农场、牧场、渔场、菜园、果园、茶园等数字化改造。二是经营数字化。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强13581个益农信息社运营维护,夯实农业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培育一批类似芜湖三只松鼠农产品电商企业,力争今年全省农村产品上行网络销售额增长15%以上、达到800亿元。三是管理数字化。建好省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在长江禁捕、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机作业指挥调度、动物卫生监督等方面,让数据赋能农业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变结果控制为过程控制,实现实时化、动态化、精准化管理。

  • 省政协委员谭祖辉的提问

      食品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一直是老百姓关注的话题,我省正在打造“食安安徽”品牌建设,请问省市场监管局,如何打造“食安安徽”品牌,保障我省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 省市场监管局一级巡视员杨士友的回复

      首先感谢谭祖辉委员对我省食品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关注和支持。2020年,全省市场监管部门坚持新发展理念,牢牢守住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底线,全省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安全形势持续平稳向好。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99.65%,市场监管系统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99.11%,评议考核成绩连年位居全国前列。一是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了“食安安徽”品牌建设工作专班,全力推进相关工作。即将成立“食安安徽”品牌建设认证联盟及秘书处,负责制定相关工作制度,接受主体申报,开展宣传推广等工作。 二是强化市场销售监管。以深入推进全省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规范治理工作为抓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方案》要求,进一步加强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办者监督管理,不断强化市场开办者食品安全管理主体责任,落实入场查验义务,对无法提供可溯源凭证的禁止入场销售,对无法提供产品质量合格凭证的进行抽样检验或者快速检测,检测结果合格方可进入市场销售。三是发布认证评价标准。正在制订包括“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在内的9个“食安安徽”品牌认证评价标准。立足于保障食品安全,综合考虑质量和品牌要素,引领我省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开展认证评价。“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和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密切配合,计划培育“食安安徽”食用农产品企业500家,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20个,不断增加优质食用农产品供给总量,发挥好品牌示范引领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食安安徽”品牌建设为统领,努力打造“食安安徽”品牌整体形象,推动食品和食用农产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再次谢谢委员的提问!

  • 省政协委员陈晓红的提问

      我省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请问省科技厅,目前我省在科技支撑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如何打算?

  • 省科技厅副厅长姚群的回复

      陈晓红委员,感谢您的提问。省科技厅在发挥科技支撑,推动我省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方面,主要抓了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将生物育种、绿色食品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纳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任务。设立长三角科技合作专项,支持省内企业、高校院所,与沪苏浙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共建研发平台,加快沪苏浙农业科技成果在我省转移转化。实施生物育种、乡村振兴等省科技重大专项,支撑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三是强化人才技术服务支撑。组织省内各类科技人员,吸引沪苏浙技术人才,选认科技特派员6000余人,深入我省绿色农产品基地,开展技术服务,帮助解决生产、加工、物流等方面的技术问题。 下一步,将把科技支撑我省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纳入“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深入推进落实。继续推动省内企业、高校院所与沪苏浙合作,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档升级,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五年行动计划,助力提升我省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等领域技术水平,为促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 网友“鲜行军”的提问

      冷链物流是保障农产品在市场流通过程保鲜保质的重要环节。怎样使农产品从“最先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始终保鲜,如何加大农产品在市场流通环节的供应链建设?

  • 省商务厅一级巡视员乔兴力的回复

      首先感谢网民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工作的关注。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对满足居民消费升级、促进农民增收、保障食品消费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涉及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多个环节。近年来,由省发改委牵头,农业农村、供销、商务、交通运输、自然资源规划等部门都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积极成效。结合商贸流通职能和商务部门正在开展的农产品供应链建设方面工作,“十四五”期间,我厅将重点开展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存放有能力。支持在农产品产地就近建设改造集配中心、产地仓等设施,配备清洗、预冷、分拣、加工、包装等设备,提高产地商品化处理和错峰销售能力。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冷链加工配送中心和中央厨房等,增强流通主渠道冷链服务能力。二是运输有衔接。推动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规模适度的预冷、贮藏保鲜等设施,加快节能型冷藏设施应用。推动农产品流通环节冷链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推广可循环标准化周转箱,促进农产品流通冷链各环节间有序衔接。三是末端有支撑。支持农贸市场、菜市场、社区菜店等农产品零售市场实施环境改造,完善分区布局,进一步增强检验检测、冷藏保鲜、产品追溯等便民惠民服务能力,完善供应链末端公益功能。 通过在上述三个环节发力,推进农产品流通环节供应链的“闭环”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保鲜供应服务能力,满足广大群众的农产品消费需求。再次感谢网民对流通环节农产品供应链建设的关注和支持!

  • 网友“五谷丰登”的提问

      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少不了农业设施用地,对于招商的一些外来大企业大都有优待政策,对于本土企业在产品烘干、冷链、仓储方面的用地还有很大困难,请问现阶段在保障本土企业农业设施用地方面有什么解决办法?

  • 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程从坤的回复

      首先感谢这位网民对该问题的关注。近年来,自然资源部门高度重视,不断分类完善用地支持政策,切实保障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的合理用地需求。2020年,会同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助推乡村振兴的通知》(皖自然资规[2020]3号),从事规模化粮食等农作物种植辅助设施用地,包括为作物种植直接服务的简易生产看护房(单层、15平方米以内)、检验检疫、病虫害防治、秸杆收储、农资农机具存放场所,以及直接关联的烘干晾晒、分拣包装、冷链保鲜、存储在内,规模控制在种植面积10%以内,最多不超过10亩,粮食生产的不超过15亩。设施农业用地由用地单位申请,在乡镇政府办理备案手续后即可使用。据统计,去年以来,全省设施农业用地备案项目2201个,总面积2852.10公顷。保障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建设项目用地。一是规划预留指标。在村庄规划中预留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规模,用于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农村公共公益设施等项目建设。二是用好“增量”盘活农村“存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产生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农业农村发展项目用地需求。三是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流程,保障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项目用地需求。 这些政策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包括本土企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厅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梳理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用地需求,有效解决、切实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合理用地需求。再次感谢网民对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关注支持!

中安在线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anhui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